西方城市理论一百年内容摘要:
能的。 西美尔以“都市与精神生活”的经典标题揭示了都市空间对都市人格的塑造及对都市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沃思由都市性入手讨论都市文化,是都市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异质性导致了都市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区别于乡村生活方式。 沃思并没有明确使用都市空间概念,但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等都是因都市的特定空间产生出的特征,所谓“身体距离最近而心的距离最远”的都市人写照,也是都市空间既紧凑又疏离 的面相。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是以自然生态过程类比城市过程,为争夺有限资源发生的城市 空间的扩张和分化过程,及相伴随的城市问题。 这是一个结合三重面相的过程,生态过程( biotic),这是城市扩张分化的动力机制;空间面相( spatial)是此过程的表现:如同心圆状的不同都市区域带,以及居住隔离等;和生活方式( cultural),这进入到社会与文化分析:空间隔离形成不同社区面貌和生活形态,及不同的道德面貌。 芝加哥学派已经尝试将生态的、空间的和文化的方法结合起来分析城市过程,虽然政治、经济等最重要的社会过程仍然 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街角社会》是一项有关社区空间的经典研究。 该书章节虽然没有选入本书,但我们仍然愿意在此简述怀特富有创造的工作。 街角是一个城市中再寻常不过的场所,一个至多在交通、商业上有几许意义的物理空间。 但怀特却从波士顿东区意大利人社区街角看到了社会结构,街角是科纳维尔青年的生活空间,塑造他们的人格,形成他们的交往关系,是他们的有意义的世界。 而科纳维尔青年以街角为其交往空间,包含了社会因素如经济、种族等对人们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关系的思想,虽然怀特的著作并未明确指出这一点。 城市研 究的社会空间方法的最重要的启发性灵感来自列斐伏尔,这并不是溢美之辞,卡斯特、哈维等社会学家都有中肯评价。 列斐伏尔第一次提出要从关心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从而将一个背景性概念变成一个实体范畴,并且服从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使空间分析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研究范畴。 把空间视为社会组织的一个要素,相信对空间的控制构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根本的和普遍的社会力量,这一观点归功于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启发城市研究深入城市空间变化背后的权力的作用和制度的力量。 列斐伏尔对空间实践的界说包含丰富的互动论的洞见,这也启发空间方法的一种 辨证观点: 空间与行为也是一个双重的交互过程:空间影响行为,又是行为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要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身的各种需要。 我们还必须提及 社会学家吉登斯 ,虽然本书也未选入他的著述。 吉登斯在阐述其结构化 理论时, 引入场所( Locale)概念化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表明社会学更系统地处理在场可能性( Locality)和空间问题的自觉努力。 吉登斯借鉴了瑞典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地理学家赫格斯特兰德( T. Hagerstrand)的“时间地理学”。 根据时间地理学,人类有目的的行动,是受人的身体的不可 分性、时空容纳能力的有限性等条件约束的。 个人的各种经历可视为“时间 空间中的生命历程”,开始于日常的各种运动程序(从到工厂、商店、学校,又回到家里),扩大到在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各种迁移运动(原先乡村中的少年,进城市谋生的青年,迁居到其他地方的中年,最后返回故里的老年等)。 生命历程涉及时间 空间行为的下列 5 问题,一是时间资源的有限性和“间隔摩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绵延,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才能做另一件事),必须找到吃饭、睡觉的时间。 二是空间的约束,这里包含两种约束: 1)没有两个人体能同时占有同一个空 间,这是空间的物理约束; 2)任何社会互动必须拥有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交汇的时间 空间途径才能完成,通俗地说必须要有同时性的日常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场合,这是空间的社会聚合(或偶合)的约束。 这些社会事务发生在地理上可以得到的“停留点”上以及社会互动盛行的“范围”之内 ①。 吉登斯在社会理论中引入空间概念,是将它作为社会生活的结构因素。 他坚持社会并非去空间的( aspatial),也没有任何去空间。 人类互动的条件是共同在场,这不仅涉及时间维度,也关乎空间维度。 吉登斯称在发展结构化理论时,他已经引入了两个关键概念:场所( Locale)和在场可能性( Locality)。 场所是指利用空间来为互动提供各种场景,场所有确定的边界,以便在此界限内发生各种方式的互动。 “场所可以是屋子里的一个房间、一个街角、工厂的一个车间、集镇和城市,乃至由各个民族 国家所占据的有严格疆域分界的区域。 但场所的典型特征是它们一般在内部实行区域化”。 ② 人们在特定空间中发生遭遇,这固然重要,但还不是核心的,如果要从人们活动的环境中发掘社会意义,须从场所概念进到“在场可能性”( Locality)概念。 前者指涉活动发生的空间,后者则加入了各种本土性的观念和制度安排。 互动的空间并非一个对任何人一视同仁的环境,它有可及性 准入性 的问题。 本书选入的英国学者 阿里 马达尼泼的文章“社会排斥与空间”,就是关乎空间的社会可及性和准入性。 马达尼泼区分出几种不同的歧视,经济歧视指一个群体的成员被排斥于工作机会之外,从而导致贫困和经济上的边缘化;政治歧视指人们在政治权力上是受排斥的,没有选举权和充分的政治表达权利;而群体的成员在拥有一个主导文化的符号、意义和仪式等资源方面的边缘化则指示着文化歧视。 所有这些歧视都联系着特定的空间排斥过程。 以上的概述,最终指向发展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诉求,将空间 因素 作为独立的分析因素引入城市研究, 至少 可在三个层面上应用空间方法:宏观层面,涉及空间位置、宏观社会过程与重要资源的关系(动员与资源的可及性),研究社会因素如何决定人们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传统的居住隔离问题等),后者又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中观层面,涉及空间与人际互动的关系,研究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人际关系,信息的获得和传播,团体的构成和其他社会联系的建立;微观层面,关乎空间与自我认同问题(认知地图与自我经验的组织模式)。 空间如何塑造人格和心理,人们如何感受空间并据以认知外部世界 ,组织自己的有意义的经验而对世界作出反应。 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感受和经验决定人们对环境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参与构造对 其生活空间的图景是人类行动的一个永久的维度。 空间的主观意义向度。 七、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理论 本书选入的最新文献多为与全球化时代有关的城市理论。 何谓“全球化”, 世界银行 的定义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即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所表现出的高度渗透、。西方城市理论一百年
相关推荐
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645: 453462 2020 Times Cited: 0 28. Lin RZ, Wang Z, Li YJ, et al. A scalable energy efficient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works LECTURE NOTES IN
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敬爱和爱护之情。 (老师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 三、 学会写作: (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其平常的,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之处见鲁迅的伟大人格。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通过外貌描写
三、工作原则 —— 围绕中心工作。 要紧紧围绕《莆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开放合作、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海峡西岸现代农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落实农业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 —— 服务 农民群众。 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从农民需要和农业部门实际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影响了土地的永续利用。 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潜力 按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潜力分析,周市镇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非常优越,现在的耕种水平未能使地尽其产。 因此,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激发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能够增 11 加耕地有效耕种面积,提高农地产出水平,增加产量,提高耕种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