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稿的选择内容摘要: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7 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 50 多亿吨,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总量的 80%。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是一个渐进过程,现在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这是记者刚从一个会议上获悉的,这就使事件获得了新闻根据。 当然,新闻根据应是客观的变动,因此,这条新闻如果改为以“会议宣布 (或透露 )”作新闻根据,更为恰当。 第三种情况是,事实的变动早已发生,因种种原因,未被人发现或未予以公开。 这种变动纵然有意义,读者感兴趣,但在时间上已失去了新闻价值。 要使这种变动成为新闻,就必须借 助于另一种新的变动,与之相联系,使之具有“新”的因素,从而在时间上也具备新闻价值。 例如, 1979 年 11月 23日,《人民日报》刊登新闻《唐山地震死亡 24 万多人》。 唐山地震是 1976 年 7月发生的,事隔三年有余,新闻的时间性早就失去了。 但是这个数字是 1979 年 11 月 17 日至 22日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公布的。 唐山地震 24万多人死亡这一变动因与最近的这一变动 (首次公布 )相联系,因而就使三年前发生的这一段历史有可能成为新闻。 第四种情况是,新闻预告一件事实的变动即将发生。 这种预告性新闻,如何才能判 断它的及时与不及时 ?预告的事情因尚未发生,因此是无法根据事情本身来判断的。 但不能因此认为,只要预告的事情尚未发生,任何时候进行预告都可以说是及时的。 1999 年 12月 9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宣布, 2020 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计划招生 300 万人,比 1999 年增加 20 万人。 《人民日报》记者当日发出消息, 12 月 10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 显 然不能认为只要在 2020 年招生之前刊登此消息都是及时的。 因为事情虽然尚未发生,正在孕育之中,但预告这件事情的新闻却已经“老化”了。 判断这种预告新闻是否 及时,不能以将要发生的事实本身来判断,而要以新闻根据 —— 预告来判断。 综上所述,事实的变动在新闻中构成的要件是不相同的: 一是新闻的内容。 即新闻主要告诉读者的部分,也是新闻的意义所在。 一是新闻根据。 即新闻所以能在某一特定时间能成为新闻的原因,是新闻所以在时间上保持新鲜,区别于历史的要素。 新闻内容和新闻根据可以是由事实的一种变动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变动所构成。 当新闻本身即是报告事实的最新变动时,新闻内容与新闻根据即是一体的,如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是。 如新闻内容不是报告事实的最新的变动 时,新闻 即需要其他变动作为新闻根据。 此时新闻内容与新闻根据即是分立的。 上述第二、三、四种情况即是。 因此.确切地说,新闻的及时指的是新闻根据一旦成立就迅速予以报道。 那么,又如何判断“迅速”呢 ?迅速作为一种时间观念,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当过去一条国外新闻要两三个月才能收到时,如果刊载一条一个多月前的新闻会认为是再迅速不过的;但是在今天,却会被人们视作是最迟缓的“新闻”了。 当前国际新闻界为了抢先发布新闻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迅速”的纪录在不断突破。 我们虽 然反对无原则的“抢先”,但不能因此不讲求报道的时效。 如果我们故步自封,以过去的 新闻速度为满足,安于发布那种几天前,甚至一两个月前的新闻,只能说是一种落后。 (二 )新意 新闻不仅要求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而且要求新闻的内容具有新意 ,即能告诉读者原先不知晓的事实,有助于消除读者认识的不确定性。 新闻的新意决定于两个因素。 一是新闻事件的特质。 新闻的新意是相对于事件的常态而言的。 新意就来源于对常态的改变。 具有首创性、新异性的新闻事件是对常态的挑战,所以引人关注。 它使人们看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它能 引起人们的惊异,使人们产生疑难,也激发人们去探索。 所改变的常态的时空跨度越大、稳定性越高,新闻的新意就越强烈。 人类第一次登月、试管婴儿的诞生、艾滋病的发现,以及“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实现都属于此类。 当常态的改变的频率越来越高时,新闻的新意就越来越弱。 当常态的改变也已成为常态时,新闻的新意就完全消失。 当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农民的日子变得好起来时,一个农民乘飞机外出,甚至在家里安装电话,都使人感到新鲜,具有新闻价值。 因为它突破了千百年来农民与坐飞机、安装电话无缘的常态。 这几年农民外出乘飞 机和家里安装电话已越来越多,此类事件的新意就锐减了。 当然,就大多数新闻事件来说,它所改变的常态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存在的,这种新闻事件对其他地区当时可能已无新意,对生活在那个范围和时间内的人来说,却依然可能不失为一件新鲜事。 因此,在一个依然贫困的地区,有农民乘飞机外出,或家里安装电话,也可能仍具有一定新意。 事件的常态并非是绝对不变的。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本来是常态的可以成为非常态。 因此判定一个新闻事件是否改变了常态,必须联系具体的时间、空间和条件来考察。 下面是一条有关高考的新闻: 新华社南京 7 月 10 日电 遭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江苏省 9. 3 万多名考生在为期三天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无一人缺考。 省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说,往年高考常有漏考的,今年却无一人因洪涝灾害而缺考,是高考史上的奇迹。 江苏省今年高考共设有 154 个考点, 3 300 多个考场。 面对特大洪涝灾害 ,各级领导和各行各业都把保证高考的顺利进行,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苏州市所属六个县 (市 )公路大部分都已中断,各县 (市 )便想方设法提前把考 生接到考点。 到 6 日晚,所有考生全部进入考点。 县城招待所、旅馆纷纷腾出床位,帮助考生解决食宿 困难。 常州市对家庭受淹的考生,由老师负责逐家逐户走访,稳定情绪。 吃饭、复习有困难的,由所在中学集中安排食宿,复习功课。 临考前,原设的一些考场因地势低洼受淹不得不临时变更,市里不仅通过广播、电视作宣 传,还由各校老师通知到每一个考生。 结果, 20 多个考场, 600 多名考生无一缺考。 地处秦淮河畔的江宁县秦淮中学,正在考试时,学校突然进水,低洼处水深竟达一米。 县有关部门和学校立即在校门口筑起坝来,奋力排水。 尽管屋外大雨如注,考场内却滴水未进。 如期举行高考,无人缺席,在通常情况下是常态。 但是在一个遭受百年未遇的 特大洪涝灾害的地区就是非常态,是奇迹。 正因为如此,这条新闻才能给人带来新意,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的新意不仅来自新闻事件常态的改变,而且也来自帮助读者对常态的新的了解。 有时一条新闻虽然讲的只是一种常态,但由于是从一个新的特点、新的角度来表现的,内容具有一定典型性,它深化或扩展了人们对常态的认识,也能给人带来新意。 这对于反映客观的形势、环境的变迁等新闻来说,尤其如此。 这类新闻在我国是不少的,它们往往是通讯、特写的重要题材。 请看下面的新闻特写: 救灾车闯祸后…… 7 月 18 日傍晚,四川彭山县火车站附 近,一辆“解放”牌货车被人们围住,人们用噪辣的近于粗俗的四川话争吵着、叫骂着。 我挤进人群,见一小伙子和一老太婆正揪住司机论理。 据说两分钟前,这辆货车靠街边时将小伙子的自行车挂坏了,有人躲避时又碰翻了老太婆的豆腐摊,雪白的豆腐倒了一地。 “开的啥子车 ?”小伙子横眉怒眼,挽胳膊想动手。 “不赔我豆腐,走不脱 !”老太婆尖叫着。 司机也不示弱:’.“你们聋了瞎了 ?听到喇叭不理不让 !” 众人都给小伙子和老太婆帮腔。 路边包子铺老板指着司机鼻子道:“整了人 家还嘴硬,你今天想不想走 ?!” 戴红袖套的老汉连喊:“啥子态度 ?罚款 !” “喊警察来 !” “赔 100 块钱 !” “不赔扣货 !” 人们吵嚷着,乱成一团,司机脾气大,但也是个干脆人:“赔就赔,少起哄,我还要赶路。 ” “这人拉的是抗洪物资 !”有人惊叫。 马上有人爬上车查看:“是的是的省里让发往江苏的草袋。 ”一个穿铁路服的人证实。 现场立刻静下来,小伙子正要接司机赔款的手退缩了,卖豆腐的老太婆也停止了叫骂。 “算了,有钱让他赔点,放他走,别误了装火车。 ”有人提议。 一片赞同。 “咋不早说呢 ?这货,灾区急等呢 !快上车 !”戴红袖套的说。 “师兄,你不该停这个地方嘛。 ”小伙子口气缓和多了。 我……,我停下想买几个包子就走,午饭晚饭都没吃。 ”司机边解释边赔钱给小伙子。 “他还是辛苦,别个忙来没吃饭。 ”有人同情司机道。 “算了算了,我这破车就当捐给灾区抗洪了,你赔老太婆点钱就行了。 ” 小伙子挺仗义地说。 “莫赔了,你救灾车把细 (小心 )点,快走吧。 ”老太婆也很宽大。 说话间。 卖包子的老板用一张报纸包了几个包子递给司机:“你不是没吃饭吗,我请你。 ”司机捧着包子,愣在车前,一米八几的汉子,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没事了,同志,都看在灾区份上。 ”一干部模样的人边安慰司机边将他推进驾驶室。 人们很快闪开前后通道,看着汽车加大油门朝火车站驶去。 两分钟后,警察赶来了,还未张口,就有人风趣地告诉他: “私了啦,私了啦,你回吧。 ”警察简单了解情况后,笑着走了。 笔者很激动,走到老太婆豆腐摊前:“老人家,您的豆腐我全买了,就要这地上的。 ” (《人民日报》 1991— 08— 17) 在水灾来临之际,前方灾民奋勇抗洪抢险,后方群众踊跃支援灾区人民救 灾的事,在我国常常发生,通常媒体也会多次报道。 上面这篇特写讲的就是后方老百姓心系灾区,积极支援抗洪的事,似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无新意。 但它通过一辆救灾车发生车祸后发生的事,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心系灾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动人情景。 内容很典型,它使人们对抗灾的认识更具体化了,也更深化了,因而依然具有新意。 上面说的是决定新闻新意的一个因素 —— 新闻事件本身的特质。 新闻的新意还决定于另一个因素,就是读者的认识。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是可以共享的。 一条新闻一经传播,立即会 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开来,被众人所知晓。 现代新闻媒体众多,新闻传播十分发达。 一个新闻事件的特质虽有新意,但它如已被其他新闻媒体和其他渠道所传播,人们已知悉其事,对此事的不确定性已被消除,一个报纸接着再来传播同样的新闻,新意也就不可避免地衰变甚至丧失。 正因为如此,报纸都要不惜工本来抢发新闻,特别是自己的独家新闻。 (三 )重要 人们需要新闻,主要是为了在应付环境和改造环境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做出这种正确的抉择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了解客观环境所发生的所有具有新意的信息,而只需要去了解能帮助他们做出抉择的具 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信息。 可以说重要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最重要因素。 新闻的重要性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现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 影响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社会成员越广泛,影响的程度越深刻,则重要性越是显著。 如果一条新闻报道的事件、现象所影响的社会面很广,影响的程度又很深,则无疑是一条很重要的新闻。 当然,有一类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现象只是对部分社会领域、部分社会成员有影响,即使是对全社会有影响,对每一个社会领域、社会成员的影响程度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以不同社会领域、不同读者群为对象的报纸,对以同 一事件、现象为内容的新闻的重要性会有不同的估量,是很自然的。 一条报道农业先进经验的新闻,对于农民报纸来说是重要的,对于工人报纸来说,就不是重要的了;一种老年病新药的制成,对于一般日报来说,选用这样的新闻是有意义的,对于青少年报纸来说,刊登这种新闻就是没有必要的了。 一个事件、现象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有多种形态和性质,要准确估量新闻的重要性,必须对它们做出全面的考察和估量。 有些事件、现象在它发生时 已表现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而有些事件、现象的影响要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要准确估量新 闻的重要性,不仅要看到前者,而且要看到后者。 对于前者,编辑容易觉察,因为这种影响在新闻中往往已有所表述;而对于后者则容易忽略,因为新闻所写的事物的社会影响尚未完全显露,因而在新闻中对此并无足够的表述。 但这类事物一经传播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类事物往往具有如下特点:本身是新生事物,开始虽幼弱,但预示着某种发展方向;虽属个别,却比较典型,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全局有推动作用。 1995 年 12 月 18 日,《人民日报》在头条位置刊登了一条新华社新闻:《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 新闻写道,一位苏州的普通女工给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写了一封举报信。 在这封信中,她讲述了突然发生在她幸福家庭中的一件令人痛心不已的事情:她原本比较争气的 16 岁儿子因为在电脑上偷看黄色出版物,变得神情恍惚,考试成绩直线下降,而这些黄色出版物居然都是在正式的中外合资企业中买来的。 《人民日报》为这条新闻加配了“本报评论员”评论《警惕“电脑犯罪”》。 指出:“这只是一个例子,所涉及的只是一个 孩子,一个家庭,但它是一个缩影,一个开始病变的细胞。 如果我们不引起警惕,不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任其蔓延,势必影响千千万万个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这位母亲向市委书记反映的,确是一个‘社会环境’问题,是需要一把手过问、全社会关心的大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