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学院或中外合作学院。 规划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重点建成虚拟仿真技能实训中心。 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建成 3— 4 个社区学院。 全面实行 ISO9000 管理, 2020 年通过认证。 建设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专业规模控制在 50个以内,建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 建立本地就业为主,域外就业、境外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四位一体就业体系,就业率达 98%以上。 1以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保障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把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建的核心。 1建立教工代表参与学院管理和决策的民主机制,教工年平均总体收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 10%。 三、改革、发展、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学院发展规模。 “十一五”期间总院办学规模 7000 9 人,计算机学院办学规模 3000 人。 依据辽沈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制定年度招 生计划,瞄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业和现代服务业新领域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招生宣传,扩大办学影响,提高 生源质量, 实现高职教育效率与效益的双丰收。 逐步扩大招生范围,到 2020 年覆盖全国 2/3 以上省区。 (二)科学定位学院服务功能,面向沈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建设职业教育“超市”为目标,全面开展教育服务,发挥学院的示范和辐射服务作用,带动辽沈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沈阳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科学设置高职办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制定招生计划,以核心专业为主, 完善机械、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建设。 加强职业继续教育。 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继续教育、转岗教育、技能教育、社区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十一五”期间职业继续教育规模达到 25000 人次。 加强辽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开展二个批次四个班的专业教师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境内境外结合的新型培训模式,每年培训 240 人次。 (三)实施有学院特色的高职教育。 以市场调查和行业企业调查为基础,以职业岗位集群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本位, 10 以建立工学交 替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重心,通过产学结合,积极组织构建实践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 1)坚持“强素质、练能力、重实用”的原则,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提高;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按生产与管理流程开发实训教材,构建技能核心、实践性强的高职课程体系,五年内在二十个骨干专业内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2)采用模块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实行“做中学”,开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岗位集群能力标准进行设置,逐步改变教师主观考核方式,转为职业技能考核试 题库随机命题为主的客观考核模式,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双证书制,保证每个学生毕业前考取一个以上职业技能或从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覆盖率达到 150%。 ( 3)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三个 1: 1。 即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达到 1: 1,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 1: 1;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在考核时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比例达到 1: 1。 到 2020 年所有专业教学安排过渡到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一半学习,一半实训。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 模式。 ( 4)全面加强重点与示范项目建设工程。 每年组织一次院级精品课、名师、示范专业、精品教材、实训基地评选,在此基础上申报 11 省、国家重点与示范项目。 到 2020 年建成 58 个国家重点与示范高职教育项目, 1015 个省重点与示范高职教育项目,学院设专项资金保证重点与示范项目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科研经费,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能力建设,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与辐射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每年重点项目建设经费不低于 300万元。 ( 5)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教学管理领域全面引入 ISO9000体系,建立高职教育质量 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同时广泛应用先进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管理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建成与企业联合培养、共同教育、订单输送、校企互动等形式多样的高职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 1)开展 深层次 产学结合,争取行业、企业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 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互促互动的 合作 体制和机制。 每个专业要有 3 个以上关系密切、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对口企业,继续发展与重型集团、辽宁光维印务、标榜美容、讴立德软件公司、仁仙公司等订单教育合作,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到 2020 年争取每个专业都有二个订单合作的企业。 ( 2)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 按专业大类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保证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占三分之二以上。 专业 指导委员会 审定专业标准,据此 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 并 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把学生放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训练、检验和提高,实现学生职业技能 12 和岗位实践要求的无缝链接。 ( 3)拓展产学功能。 2020 年前,专业教师 60%以上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 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并 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 研究方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