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燕子内容摘要:

以上要求学生说出出处及惧资料的途径。 三.作业。 收集成语 作业设计: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冰消雪 () 草长 ()飞 山 (青 )水秀 惊涛 ()浪 心旷神 (怡 ) 奇花异 (草 ) 二.用下列成语造句: 山光水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调雨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好月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几个你在课外书籍中收集的成语: 积累运用一 第二课时 总第 08 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 你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了吗。 二.明确说的内容和要求: 1.学生读题,知道说的内容和要求。 2.教师总结,归纳。 (1)观察春天的景物及特点。 (2)注意说出景物的特点。 (3)说出自己感受。 (4)认真听,进行互相评议。 3.小组内交流 4.集体个别交流反馈 三.总结课堂,表扬大方表达的。 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入春以来,校园的变化。 然后回家把这些变化告诉家人,注意要表达出春天校园的特有景色。 积累运用一 第三~四课时 总第 09~ 10 课时 教学目的: 指导作文《夫天里的发现、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写作的内容及要求: 1.学生自由读题。 2.说说这次作文的内容及要求。 3.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1)突出“新发现,新体会”。 (2)表达真情实感。 (3)句子通顺,不写错别字。 二.谈话,丰富选材范围,指导选材。 1.春天来了,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体会。 2.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春天里,它有什么变化。 三.指导写作。 1.观察仔细,有一定的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体现景物的变化。 4.通过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讲评习作。 1.简要地说一说总体的情况。 2.出示范文,评论好的地方。 3.将自己的习作和范文比较,找弱点修改。 4.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作业设计: 作文:记一次春游 要求:有一 定顺序,突出景物的特点,体现真情。 [学情分析 ]白杨树城里的孩子见得少,对白杨的特点不够了解,要想让学生了解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怀和牺牲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先了解白杨。 另外,可以先通过复习《古井》《高粱情》等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方式。 本课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要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5 白 杨 第一课时 总第 11 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 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二.检查预习: (一 )检查生字词。 1.认读生字“戈”“晰”“介”“疆”,并组词。 2.巩固练习: 晰 ( )析 ( ) 介 ( )价 ( ) 疆 ( )僵 ( )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沉思:深入地思考。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清晰:清楚。 (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 [旁注:本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此时让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了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作到教学时有的放矢。 ] 三.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四 .反馈,体会新疆恶劣环境。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名回答,有感情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 到处 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4.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五.反馈,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 要点把握: (1)高大挺秀:“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你看那树多高。 ”“你看它多直。 ” (2)茂盛、大:“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 (3)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 “白杨树 从来 . . 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快 . . 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 . . 遇到风沙 还是 . . 雨雪, 不管 . . 遇到干旱 还是 . . 洪水,它 总是那么直 . . . . . , 那么坚强 . . . . , 不软弱 . . . , 也不 . .动摇 . .。 ”。 [个性化设计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没有像白杨这样坚强、不软弱的人。 (例如咱们湖南怀化生活贫穷却带着妹妹读大学的洪赞辉) ]。 2.分角色朗读“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2)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 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ē b236。 qīn xī fǔ mō ji226。 sh224。 o ( 戈壁 ) ( 清晰 ) ( 抚摸 ) ( 介绍 ) 二.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1.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分辨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2.“这不是我弄坏的。 ”小明 (分辩 )道。 不管„„都„„ 虽然„„但是„„ 1. (虽然 )大戈壁的环境恶劣, (但是 )白杨树仍然能茁壮成长。 2. (不管 )狂风暴雨,边疆的守卫者们 (都 )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5 白 杨 第二课时 总第 12 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白杨树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 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个性设计:联系《高粱情》一课教学,领会白杨与高粱的共同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导入新课:“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老师板画)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 1 1 17 自然段理解。 重点通过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2)“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史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 (1)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 (能)从哪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 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A.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 “几棵小树”的意思。 “几棵小树下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B.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妻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并组成词语: 壁 ( ) 望 ( ) 陷 ( ) 析 ( ) 介 ( ) 疆 ( ) 避 ( ) 忘 ( ) 馅 ( ) 晰 ( ) 价 ( ) 僵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坚强 (qi225。 ng ji224。 ng) 打倒 (dǎo d224。 o)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 ) 坚强 ( ) 动摇 ( ) 清晰 ( ) 四.阅读课文片段并作答: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着风沙成长起来。 1.“又陷入了沉思”此时爸爸在想什么。 2.“大树”和“小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3.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思考 练习答案: 1.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2.爸爸陷入沉思是他在考虑边疆的未来、孩子今后能否担起建设边疆的重任。 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小树在大树边茁壮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相信,在父辈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和他们一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 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情分析 ]本课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的的考验,克服依耐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学生明白课文的主旨,受到启发的同时,要知道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只是一个比喻,而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6 桃花心木 第一课时 总第 13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2.读文,弄清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点明今天的学习课题为《桃花心木》。 2.出示桃花心木图,引导学生观 察并口头表述对桃花心木的认识。 3.教师简单地介绍植物:桃花心木。 4.引导回顾《白杨》一课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那么《桃花心木》这一篇课文是否也是借物抒怀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萎”“汲”“赖”“旦”“番”“锻”“炼”“雅”“勃” (2)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及书写上的注意点。 (3)全班齐读生字、新词,加深巩固。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 话来理解 )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难懂。 枯萎:干枯萎缩。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勃勃生机:形容精神旺盛,有生气。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1)分段指导。 (2)互相评议,纠正错误。 (3)全班同学齐读。 4.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1)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 (多让一些学生发言,让他们在相互的倾听中不断地纠正、充实自己对课文内容总体上的把握 ) (2)老师在学生大量参与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 “我”发现种桃花心木的人浇水很 没规律,感到奇怪,便去问种树的人。 从种树人的答案中,我明白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