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

但 ’,是什么意思。 ‛不少学生望文生义,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但是’的意思 ‛。 教师将错就错,故意把诗句解释为‚在江上来来往在的人,但是喜欢鲈鱼的鲜美。 ‛再问 : ‚这样对不对呢。 ‛学生意识到这样讲很别扭,齐声回答 :‚不对。 ‛于是教师再说 :‚现在同学们查查字典,看‘但’有几个含义,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看这里的‘但’是什么 意思。 ‛学生通过查字典,读课文和思考,终于弄明白了‚但‛在这里应讲作‚只是 ‛,体会到了诗句的讽刺意味,进入了诗的意境。 这种欲正故误、欲直先曲的提问方式,当然比生硬灌输和平直提问的效果好得多。 (七)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反应 有时教师提的问题不一定恰当,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讲中学语文《祝福》一课,教师提问 : ‚鲁四老爷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 ‛这就嫌抽象、空泛,即使是高中生也会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因为鲁四老爷杀死祥林嫂这个结论,是需要一系列具体材料的分析才能得出的,而学生所想的 是,祥林嫂不是被鲁四老爷直接杀死的。 教师发现学生面有疑色,把问题改为‚祥林嫂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 ‛那就明确得多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语。 好的提问语不但能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而且能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掌握运用课堂提问语的艺术。 点拨语 —— — 课堂教学的点金术 诱导性是点拨语的基本要求,所谓‚点‛ 就 是指点。 对学生的思路教9 师要善于诱导,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谓‚拨‛就是拨正。 拨正学生认识中的错误,把错误引导到正确上来。 点和拨 都 应 该中肯,把话讲到点子上。 同时不要把话讲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这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点拨语要简明精当,富有鼓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点拨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 (一)引向纵深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发不深 ‛ ,往往是因为不明思路或思路不对。 这时候不要一味地追问,而要点拨他们从哪里想,引导他们走向纵深。 如讲《孔乙己》一课时,教师问道 :‚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 :‚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 之心。 ‛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因为他们的共同思路都是从当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 考 虑答案的。 这时教师及时点拨道 : ‚同学们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 ‛这就为理解问题指出了一条思路:应该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来深入思考。 沿着这条路线下去,学生很快就懂得了:是封建制度、封建统治使‚周围的人‛麻木愚昧,失去了理智。 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思路,只要教师把它指给学生就会由‚发不深‛到‚挖得出 ‛,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增设台阶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不理解,这常常是因为难度大。 教师的点拨就可以于 此点和彼点间筑上阶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从这个阶梯走上去。 例如,讲中学语文《项链》一课,要了解‚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这时教师就可随机增设几个台阶进行点拨,教师问 :‚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学生很快回答 : ‚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教师再进一步设问点拨 :‚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学生答道 :‚当时是在法国工业革命后, 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 ‛点拨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因为教师于学生不‚发‛之后,增设了两个较容易的问题,这就像在很陡的的斜面上筑上了一些台阶,学生沿着它到达了未知的高度。 (三)变换角度 10 有时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也可以变换角度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引导学生掌握‚新月‛这个概念: 师:谁能说说什么叫‚新月 ‛。 生:新月就是新的月亮。 师:月亮还有新旧之分吗。 (学生笑) 生:新月就是月亮。 师:你读读课文这句话 :‚船头 和船梢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 ⋯⋯想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叫新月呢。 生:新月是刚刚升起的月亮。 师:农历月中的月亮刚升起的时候也是圆的呀。 再想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是两头翘起的。 生:新月就是农历月初时的月亮。 师:说得对,农历月初时的月亮样子就是两头翘起的,我们叫它 —— — 新。 月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对时,教师及时变换提问的角度,进行点拨 , 由‚什么是新月‛发展到‚什么时候的月亮叫新月 ‛,内容具体了,并暗示学生从时间上去考虑。 这时学生还不能准确回答,教师进一步从形状上加以 点拨,提出‚什么时候的月亮才是两头翘起的 ‛。 这样循循善诱,点拨思路的线索,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 (四)联系已知 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不善于联系已知推出未知,这时教师就应该点拨他们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中猎取与新事物相同或不尽相同的内容,在求同中找出相似点,或在求异中辨别新事物有别于旧事物的特点。 如讲中学语文《竞选州长》一课,对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我 ‛,有的学生认为是‚伍德福‛和‚霍尔曼 ‛。 对于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历来认为是不易启发理解的。 但联系已知进行点拨却能收到一 启即发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回味已讲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让学生说说其主要人物是于勒的理由。 这样一来学生立即意识到:确定作品的主要人物,应从作者描写的重点、表现主题的角度、故事题材的选择等方面来具体地分析,并不取决于是否正面出场或出场次数的多少。 从而使他们懂得:两个政治流氓‚伍德福‛和‚霍尔曼‛虽没出场,但从他们身上集中概括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无耻和凶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 (五)对照比较 只有比较,才能使模糊的问题趋于明朗,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认识或11 认识不清时,教师可利用对照比较法对他们进行点拨, 常常会使学生得到启发。 例如,一位教师引导一位学生了解‚就义‛一词的含义: … 于是,教师看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情境,这才抓住时机作出解释,指出‚牺牲‛与‚就义‛这两个词的主要区别在于含义使用范围的大小,前者大于后者。 而‚就义‛专指为了正义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而被杀害而死。 如江姐、方志敏被敌人杀害,就是英勇就义的例子。 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对照比较的点拨中,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前进,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 过渡语 —— — 艺术结合的榫头 写文章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课堂教学中也需要‚过渡 ‛ ,过渡得好,才 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过渡不好,使人感到思路跳宕、杂乱无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