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形势下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和研究内容摘要:

勒的激励理论,对于管理人员,应实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计划,而为了使管理人员更注重组织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应更偏重于长期激励;对于专业人员,在保证金钱激励的基础上,更应关注以满足他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建立的激励机制。 毕业论文 根据《教育法》规定 “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 ,在上海和北京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 试行校长职级制 ” , 202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提出 “ 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 ”。 至此,校长职级制作为校长考核、任用与校长职业生长的管理制度具有了效力。 四 、 校长专业化需要行之有效的 培训制度 只有科学、完善的校长专业培训制度才可以让校长得到不断的专业发展。 (一) 在专业人员的全 部职业生涯中,他们都要不断地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持续不断的专业教育(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是促进他们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历程,这一过程包括专业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的职能是使拟从业者全面了解职业领域内容,掌握从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加里 德斯勒认为, “ 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 它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以及团队建设技能,在培训过程 中往往要 贯穿强化雇员的献身精神的培训内容。 我国校长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可以从 1992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 1994年《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1997年,原国家教委《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政策中得以体现。 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使校长接受岗前培训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 对于中小学校长,职前培训是指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拟任校长(包括部分新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它旨在提高 其对校长职业的全面认识、对校长角色的全面把握、对校长权利与义务的全面了解以及在校长素质和能力要求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1994年,美国国家校长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teachers, SNAHT)邀请几所知名大学共同制定了 “ 国家校长协会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合作项目 ” ,该项目以教师培训机构(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TTA)制定的校长职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拟入职校长( Preparing principal)、新入职校长( New appointed principal)和在职校长( in— service principal)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开发了一系列职前和职后培训课程,极大地保障了校长的专业素质。 1999年,中国香港成立了校长专业发展小组,并分别为拟任校长、新入职校长和在职校长拟订了专业发展活动。 其中,对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主要包含: ① 香港校长专业发展评估; ② 入职课程;③ 学校领袖发展课程延伸课程,同时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也是其获取校长资格认证的重要条件。 毕业论文 入职培训能帮助校长更好地完成从教师或中层管理人员到校长的角色转变,在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并贯穿整个校长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998 年,美国教师培训机构 TTA 制定了新的校长职业国家标准( 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根据它所描述的 6 类职业标准( six standards)和 96 项工作目标( 96 performance objectives),国家校长协会 NAHT 设计实施了较完备的校长在职培训项目,其中,以校长领导和管理顶目( Headteachers’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r。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