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内容摘要:
家冯定在他撰写的《平凡的真理》中说:真理,并非象有些人所认为的.好象是玄虚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没有凭准的;都不是的。 真 理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是平凡的。 平凡可并不是浅薄或者庸俗的意思,而是说:真理是客观在主观中的反映,所以是客观存在的,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分不开的。 只要我们不要‚自命不凡‛,不要光是胡思乱想,而能够钻研并理解平凡的事物,接近和体会平凡的群众所说的和所做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了。 古往今来,确实也有不少真正伟大的人物,比如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就是。 他们的伟大,也同样是离不开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的,否则也就不可能伟大了。 思考:你对冯定的话和柏拉图的语录是怎样理解的呢。 人类 对真理的把握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真理是 绝对性 和相对性的统一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而客观事物和认识都是发展,因而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涵义。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是发展的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 柏拉图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那样地承认 绝对真理。 —— 列宁 12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看,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 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涵义。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这种认识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认识,它会随着认识对象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有限的。 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 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反映对象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并没有穷尽对象的一切方面和特性,认识始终有待于不断深化。 恩格斯 说:‚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 请你对恩格斯的这句哲言做简要的解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两种属性。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永续过程。 反对绝对主义和对相对主义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千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 性走向绝对性的无限发展过程。 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普遍真理当成万能的公式,随意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把局部 13 的经验绝对化,同样堵塞了真理发展的道路。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仅以物理学来说,由于他创立了完整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开创了一个‚牛顿时代‛。 牛顿力学定律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其三大 运动定律迄今在科学技术上诸如设计机器、汽车、轮船、飞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则有效地应用于计算行星、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和预报日、月全食的时间。 牛顿力学的真理性当然是无庸置疑的。 但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终极真理‛,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并非是包罗万象的认识。 19 世纪末,一系列新的实验事实就向牛顿古典力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出现了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难题。 爱因斯坦认识到要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的矛盾,必须对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1905 年,他的狭义相对论的问世,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 重要基础,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请你运用事物发展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并说明真理发展的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同时, 马克思主义又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和源泉而丰富和发展的。 当我们说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而不倚靠人的意 志而存在的等等,无疑都是绝对真理; 然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理解的也还仅只是当时当地所能接触到的物质的运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和一般规律,至多也不过是至今为止倚靠人类业已积累起来的知识而这样理解的,至于广阔的宇宙中究竟有哪些物质运动形宏,如何发展等等问题,人的认识并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所以也还是相对的。 真理的发展是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是在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 14 程中发展的。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 谬误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泾渭分明 ,互相对立。 王清任 (1768— 1831)是我国清代的医生。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输入,我国的科学文化因之起了一定的变化。 王清任的解剖实践是我国解剖学史上第一次大胆的创新。 通过解剖实践,他纠正了古人对人体构造的许多错误认识。 根据解剖观察及行医经验,他写成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解剖学专著 —— 《医林改错》,对我国解破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医林改错》中,强调了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纠正了 所谓道德、理性都‚灵机在心‛的谬误。 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真理与谬误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事实上,人的认识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 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谬误的发生。 《史记 淮阴侯列传》: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你认为是这样吗。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必要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真理,但如果把它视为一切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它就会转化为谬误。 另一方面,分析谬误发生的原因,纠正认识的谬误,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能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请根据真理与谬误相互关系的原理,对这两个哲理成语做简要的分析。 15 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真理要战胜谬误,谬误也极力排斥真理,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认识不断发展。 只有不断排除谬误,才能为真理的发现和发展开辟道路。 同时,真理只有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才能显示其力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真理是不怕辩驳、不怕斗争的。 马克思 说:“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 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 《物种起源》 一书于 1859 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与宗教的激烈争论。 这是 1860 年 6 月的一天,牛津大学。第四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素质教育形势下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和研究
勒的激励理论,对于管理人员,应实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计划,而为了使管理人员更注重组织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应更偏重于长期激励;对于专业人员,在保证金钱激励的基础上,更应关注以满足他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建立的激励机制。 毕业论文 根据《教育法》规定 “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 ,在上海和北京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部分候选人推荐表候选人黄树林
时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进一步规划学生实习教学内容,使我们对毕业生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毕业生的质量获得了社会上广泛认可,广东地区诸多知名生物技术企业如华大基因、深圳光明等都主动招聘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 对 毕业 论文的撰写也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指导,选取部分 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发表, 发表 论文数 超过 毕业论文总数的 10%, 其中 大部分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
第十一周集体备课主备人:张元凤失根的兰花教材分析:失根的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 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变化历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