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与合内容摘要:

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员,征收赋税,用种种方法与朝廷抗礼。 到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诸侯国的分裂终于爆发为以吴王濞、楚王戊为首的七国之乱,但也为消除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机会。 在叛乱平息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国的措施,国内的分裂威胁基本消除了。 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帝初年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官方的积蓄也相当充足。 在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登上帝位的汉武帝,自然 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汉朝的疆域也就扩展到了空前的范围。 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围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军队迫使闽越解围,并就此将东瓯人全部迁至江淮之间,取消了东瓯国。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汉军向匈奴连续发动进攻。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汉军从云中(今内蒙古默特川一带)和陇西(今甘肃东部)两路出击,驱逐了匈奴的楼烦、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使边界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从西路出击,攻入河 西走廊。 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匈奴的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四万人投降。 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征发巴、蜀二郡的士兵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市安边场)向羊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在“西夷”地区(今四川西昌、盐源一带)新置了行政区。 因要集中全力对付匈奴,暂时停止了在西南的开拓。 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恢复了对“西南夷”的推进。 经过几年经营,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族都已纳入汉朝的统治,在这些地区新设置了五个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这两 个部族地区设立益州郡,汉朝的西南界推进到了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从战国后期开始,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过朝鲜半岛的北部。 西汉初,燕国人卫满率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以燕、齐(今山东半岛)移民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个朝鲜国的范围大致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西部和朝鲜半岛的西北部。 元封二年,武帝用兵朝鲜,次年朝鲜投降。 汉朝设置了四个郡,辖境南至今朝鲜半岛中部江华岛一线。 对岭南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军分四路越过南岭,次年冬攻下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广州),灭南越。 南 越的旧地被分为九个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上。 灭南越的汉军又在第二(元封元年)灭了闽越。 但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却进行了很长的时间。 武帝曾出动十来万军队、十来万民工和十几万头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苏联费尔干纳盆地)。 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却还不能稳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里的国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胁,不敢完全服从汉朝。 又经过了多次战争,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 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市西)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所辖的国有五十余个。 武帝后,汉朝的疆域有所调整收缩,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岛上行政区域的撤销。 由于岛上的土著居民不断反抗,汉元帝接受贾捐之的建议,在初元三年(前46年)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 此后西汉的疆域保持稳定,直到公元九年王莽代汉。 这一疆域比秦朝扩大了很多,东北由朝鲜湾沿岸一角扩大到今江华一线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纬十三度,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 域都护府的辖境。 王莽代汉后,全面挑起了边疆地区的战争,不仅引起匈奴的对抗和入侵,东北高句丽人的逃亡,而且导致与西域交通的断绝和西域都护府的废弃。 天凤四年(17年),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起义和各地的起义先后爆发,到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覆灭,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如果从汉朝恢复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统一维持了一百三十年。 但即使在西汉疆域的极盛时期也还没有包括整个中国,在西汉以外存在着匈奴及其他政权。 匈奴的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 元年)即位后,就开始了武力扩张,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强大的游牧国家,也是汉朝以外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政权。 经过与汉朝的连年战争,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扩展的疆域先后丧失,又遇到了自然灾害,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内部分裂,五个首领争当单于于不久形成南、北单于对峙的局面。 南单于呼韩邪被北单于击败,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汉朝投降。 公元前49年(恐龙元年)北单于率部西迁,以后在中亚的康居国东部(原苏联塔拉斯河一带)被杀。 南单于降汉后,汉朝让他留驻在边塞附近,给予粮食和 物资的资助。 几年后,南单于部众增加,实力恢复,汉朝与他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后,同意他返回蒙古高原复国。 汉匈之间以长城为界,边境的和平延续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东,今大兴安岭东西是鲜卑人,西辽河和沙拉木伦河流域是乌桓人的聚居区。 他们都是东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击下由西部迁来。 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沃沮等部族,这些部族虽然还很落后,但都已具有初期的政治实体,有了大致稳定的活动范围。 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权。 青藏高原上有吐蕃的先民唐旄和 发羌的部族。 盛世难再 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 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样称帝的就有好几个。 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立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今北京)称燕王。 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述政权,国内才大体平定。 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 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汉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 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 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势态。 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 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重新设置了西域都 护府。 但由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两度置废。 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到盐难水(今浑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 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 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 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 以后一部分鲜卑人西迁,填补了南北匈奴间的空白。 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的旧地。 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东到阴山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迁往内地。 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活动 范围。 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 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然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纷割据称雄,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冲突,率部进 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 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 各地的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冀州,袁术盘踞南阳,刘焉控制益州,陶谦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入曹操手中。 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张鲁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同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 220年 ,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 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 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 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 263年,魏灭蜀。 二年后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 晋太康元年(280年)出兵灭吴,三国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仅仅21年。 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 鲜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 了今山西的北部。 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沙里院南)。 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郡。 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 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427年,高句丽迁都今平壤。 尽 管当时高句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鲜半岛,已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 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37年,永和二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纬14度退到了16度一线。 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 在长期与汉族和各 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 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五胡十六国简表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 长安 后赵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吐谷浑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 次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 东晋末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建宋朝。 以后,萧道成、萧 衍、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 梁太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