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内容摘要:

大学基础科学班中的一员了,并且快乐地学习生活着,回想一个月前刚刚步入清华园,也曾兴奋不已。 仿佛是转眼,一份基础科学班的材料摆在我面前:“朋友,你愿意投身科学事业吗 ?你想尽展你的才华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那么,请加入我们。 ”我的心动了,从儿时起我所追求的东西不正是科学吗 ?从小付出的所有努力也正是为。 此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怎能不珍惜 ?毅然地,我在申请表上写下 我的名字。 面试,笔试,然后是等待,焦急的等待之后迎接我的是被录取的喜悦。 我,迈出了走近真理的第一步。 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为基础科学班内浓郁的学习气氛所倾倒,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如我一样,追寻照亮人类文明的科学之光。 全国的最顶尖的青年汇集于此,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以及莫名的兴奋,是的,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每天太阳西落之时,我总会升出一种油然的充实感,我可以说,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时间,没有被荒废,我可以说,我的有限的生命被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 科学茫茫无止境,人力有穷宇宙无限,我们踏在无数科学 前辈所开辟的平坦大道上奋勇争先,科学有如灿烂星光,被人们发现的只是那闪光的一点一点,更多的暗空间在等待我们,如同有一首小诗: 我的面前是一个浅浅的小湖, 然而我知道它连通着大海。 [1999 年 6月 2日下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与理学院基础科学班学生座谈,热情而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 (注:本文因需要有所精简) 杨杨 振振 宁宁 教教 授授 谈谈 物物 理理 学学 学学 习习 两年前,王大中校长找我,希望我帮助清华推进理科建设。 清华理科在 30 年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 5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 进行院系调整后,清华的理科调入北大,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复建理学院。 清华校领导希望有一个高水平的尖端的小型研究中心,我义不容辞,这也是这两年常来清华的原因。 今天很高兴中国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功、基础扎实、头脑聪明的年轻人,这是中国最大的财富。 如果我能帮助清华大学的一些年轻人抓住机会做学问,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很高兴做的事情。 关于物理学的价值观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是一门很广泛的学问,其中有很多美妙的东西,可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一体会到的,这由于各人背景不同,也是很自然的事。 各人的价值观念中也并不一定 都是正确的,比如我喜欢的有些将来是有发展的,有些将来是没有发展的。 但是价值观是必要的,这是决定你事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问题。 从学术气氛很好的大学毕业出来的研究生当中,二十年后每个人的成就很不一样,这就是有人走对了路,有人走错了路。 走对了路的人是大有发展的,走错路的人既便花很大力气也收效甚微。 当然走哪条路不仅与自己的主观判断新新 闻闻 媒媒 体体 关关 于于 ““ 清清 华华 大大 学学 基基 础础 科科 学学 班班 ”” 的的 报报 导导 2020 年 9 月以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的《市场报》以及北京电视台,都对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进行了专访,并做了专题报道。 (上接第二版) 两 年 间 的 感 受 转眼间已经两年了,我和我的朋友们伴随着基础科学班的成长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这两年,是 充满艰辛与奋斗的两年,是在困难中磨练而品尝成功喜悦的两年,更是追赶历史的车轮,大步迈向科学前沿的两年。 两年前,当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清华园时,面对图书馆中浩如烟海的书籍,陡然间发现自己对现代自然科学的了解是那么的肤浅。 我们的知识还停留在18 世纪牛顿、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开启近代自然科学之门之前。 幸运的,我和我的同学们进入了清华大学首届基础科学班。 在这里,我们大踏步的追赶科学发展的步伐。 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从微积分开始,学习了微分方程、概率论等很多近代数学知识,完成了基础物理和四大力学,终于渐渐走到了科学 发展的最前沿,开始了我们探索自然秘密的初步尝试。 可以说,我们用两年的时间追赶了科学发展两百年的步伐。 回首这两年,很多事让人难忘。 我们在大一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由于课程较重,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很多同学都感到学得很吃力。 杨振宁先生在这时来到了我们中间,亲切地与我们座谈,从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到大学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对自然科学与物理学的认识,杨先生娓娓道来,让我们收益匪浅。 这两年学习的十几门课程,我们受到了特殊的优待。 学校从首都各大高校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我们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与这些老师 们的帮助分不开。 他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与我们讨论问题,帮我们正确的理解物理概念与思想方法,帮我们开拓视野。 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给出了很多让我们可以够得着的又与科学前沿很有关的问题,让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从大一起,学校就给我们实行了导师制,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学习方法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帮我们成功的完成一门门艰难的课程。 今天,我们翻开物理学、数学的课本,到处可见的是外国人的名字。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太少了。 自然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在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几百年后,但中国人在打开自然科学教科书时,应该看到一个个中国人的名字,为中国人的贡献而自豪。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之努力,就让我们基础科学班的朋友们为之奋斗吧。 有关,还得要有机会。 例如在一个大学中,没有一个教授的研究领域让你觉得是大有发展而且你又喜欢的,你就不应该在这个大学发展。 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价值观念对他的 事业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等到你自己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向哪个方向进军,这就看你在念书的时候所培养出来的品味和价值判断。 我给大家的另一个建议是,兴趣不要太窄。 我占了一个非常大的便宜,是因为我一方面在做基本粒子物理或者叫做高能物理研究,另一方面我又对统计物理很有兴趣。 一个人能够跨两个学科有很多好处:一个好处是因为做研究时一般不可能马上取得势如破竹的成功,多半的时候是做不出来,很苦恼,如果另一个方向有兴趣的话则可以去干一干,反而有些成果,可以调节你自己的心理状态;另外,不同的领域常常可有互相借鉴之处,交叉渗透。 例 如,高能物理和统计力学在 50 年代是没有关系的。 当时我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头一年做高能物理,第二年开始做统计物理,做得很成功,我那时候写的三篇文章都是那个领域的经典之作。 有些原本看起来是没有关系的领域,可能走到更深一层是一回事情。 假如一个人对两个领域都了解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做出重要的贡献。 20世纪末的各种领域,不仅是物理学内部,也包括生物学、信息科学,化学都要交叉渗透,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