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内容摘要:

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三、素质和素质教育 (何谓素质。 何谓素质教育。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有哪些特征。 ) 1.素质 目前“素质”这个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个人先天 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 遗传素质。 显然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种解释,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 后天环境影响或教育训练下形成 的。 18 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太大,人们的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 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如何理解 素质教育。 可以用“两全、一主动、一中心”来概括。 (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 (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 ( 3)教育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机械被动地去学习。 (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培养呆读死记、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纸上谈兵的空谈家。 从特征上, 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 1)前瞻性。 即学校教育应着眼于社会未来的需要和学生未 来的发展。 ( 2)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走向社会或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 3)全体性。 素质教育 要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 4)全面性。 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 知、情、意、行 的协调发展。 19 ( 5)主体性。 素质教育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四、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 为了说明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我们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教牛顿第 二定律。 中学物理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高考已经指明了它的地位,牛顿第二定律是不可少的,它是力学知识的重中之重。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而且要掌握和灵活运用。 物理学家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比较重要,它是认识物理世界漫长道路上的一块基石,由它可以推出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大到天体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小到原子物理中的玻尔模型都需要以它为基础。 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牛顿力学就是 基础。 建筑工程师认为,牛顿第二定律不那么重要,他们更多地用到经验公式, 虽然 有一些公式是从动力学方程推导来的,但不一定要求知道它们的推 导过程,只要查查表就行了。 电子工程师认为,图线和图表更为重要,几乎没有直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地方。 汽车司机认为,用不到牛顿第二定律,虽然 天天 与加速、减速、防止事故打交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究竟我们为什么要教牛顿第二定律呢。 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你认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理由是什么。 显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出存在一个从什么样的角度、观点来看 20 待“为什么要教。 ”的问题。 (中学物理课程作为 科学课程 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 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才 , 而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只有通过科学课程才能实现。 因此, 中学物理课程 作为学生科学 课程 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 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何谓科学素养。 ) 1.“科学素养”的由来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这个词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跟学者、专家有关;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和计算,有文化,跟普通公民有关。 2. 科学素养的含义 对科学素养含义的理解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理解。 所谓科学素养,指的是在具备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个人和社会 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能进行理性思维并做出符合规律的决策的能力,它要求人们对事物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智的独立分析、判断,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般说来 , 科学素养是指参加国家的文化事务、经济生活和个人决策所必须具备的关于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日常经历的事情充满好奇心;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具备说明、解释以致预测自然现象的能力;理解大众传媒中报道的科学文章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够获取信息 21 并有评价信息质量的能力。 美国在 1996 年公布的《国家科 学教育标准》中对“有科学素养”给出了描述性说明。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 ●对日常所见,所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能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有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冲动)。 ●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 ●能 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以科学的态度来参与社会事务)。 ●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科学价值的判断)。 ●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中得出的结论(科学思维的习惯)。 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科学素养,例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技术术语,或者能运用科学概念和科学的过程等等。 每一个人的这种素养在不同的领域中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生命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可能懂得多一点,而对物质科学的概念术语懂得 少一点。 有科学素养的程度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程度上的由低而高,修养的 22 面由窄到宽是发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而不是只发生在就学的年代,但是人在早期确立起的对科学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对其成年时在科学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则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3.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目前对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的理解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 有的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对科学的兴趣,献身科学的信心;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用科学服务于社会的 科学道德。 有的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 有的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技对人类进步的作用。 有的认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真,是诚实、智慧、理智。 (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 由此可见,尽管以上表述不一,但可以看出基本的思路 大体 是一致的,即认为除 科学知识、方法 以外, 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是构成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且是更高层次的要素。 ( 科学素养是人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一般说来,有哪些要求。 ) 国际科学教育界普遍认为, 科学素养 是 人们 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 一般说来 ,有 下面三个方面的要求。 ( 1)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 例如,对分子、温室效应、计算机软件三个科学术语是否清楚。 超导、 DNA 23 两个概念各属于哪个学科领域。 是不是知道地球绕太阳转。 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四者中哪一个最大。 ( 2)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 例如对水银温度计、电话和杆秤三种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是否了解。 对下述问题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两位科学家想了解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的效果。 第一位科学家让 1000 位患者服用此药,观 察其中有多少人血压降低了;第二位科学家让 500 位患者服用此药,另外 500 位不服药,然后观察两组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降低。 您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 3)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 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即一方面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公众健康、一般工作条件、世界和平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警惕科学带来的负面效应。 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等。 这就是说,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结合我国实际,科学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结合我国的实际, 科学素养 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探究(科学过程、方法与能力) 科学行为与习惯 既然物理课程是以 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目标,就决定了物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而不是只为少数人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对科学知识的要求就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应该让学生知道能用于“做什么”,如何用于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程的实施就应该让学生“用” 24 科学和“做”科学,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听”科学和“读”科学。 167。 15 物理课程内容 物理课程内容是指物理学科中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 题,以及它们的选择、组织及呈现方式。 一、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着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对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向学生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课程内容的这种取向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然而,把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就会把课程内容看作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 这意味着学科专家 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但是,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材料有兴趣。 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是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的一种应付“读完 — 考完 —忘完”,这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 这种情况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写照。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活动取向的重点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而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 这种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动性。 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例如,不是告诉学生科学发现的基本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了解。 现在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式学习即为这种取向。 25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 如果 只关注学生的外显活动的表现,而不注意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往往容易使人只注意表面上的热闹,学生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学到。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 说) 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 所以,坐在同一课堂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 因此,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所以 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的各种情景,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表明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但这种取向,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因为学习经验是一种学生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这种经验的真正结果。 二、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物理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是什么。 ) 1. 基础性原则 物理课程内容应该选择那些建立物理学科知识结构所需要的、并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有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 过程性原则 物理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包含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模型的建立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3. 普及性原则 物理课程内容应该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关的知识和 26 技能。 4. 时代性原则 物理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将现代物理知识、与物理有关的前沿科技知 识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物理思想纳入课程内容。 5. 适应性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