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内容摘要:

条件所特有的面貌。 客观的叙事,以时事入诗,是其生命之所在。 它以典型的素材、逼真的描写、深沉的思考,使时事凝定为永恒而鲜活的历史瞬间。 尤其是 “三吏 ”“三别 ”,以组诗的多角度,全方位而多层面,深度地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 社会生活,在尖锐的冲突中展示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老妪老翁、新婚女子、应征少年诸色人等的形象,交织成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长卷,是中国式的史诗。 《无家别》中要写的是人民在战乱中的灾难:一个战败回乡的士兵: “久行见空苍,日瘦气惨森。 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回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鸟恶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何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号令习鼓鼙。 虽为本时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奇。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浅谈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5 何以为蒸黎。 ” 战败归 来,故乡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孑然一身而犹然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此时心境,何可言喻,杜甫要写的就是这些,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却是当时战火所及处千万个村庄的典型;这是一个士兵的命运,却是当时千万士兵的共同命运,它是真实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虽势在必然,但对经历过百余年和平生活的唐代社会来说,却是突然的,虽然玄宗晚年拓边战争连续不断,但是战火远在边疆,对整个社会来说,虽然有一种衰败到来的预感,但毕竟仍然掩盖着繁华景象。 战乱的爆发是太迅速了,整个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都是没有准备的,史书上有不少 关于毫无准备,士兵连武器都没有就仓惶迎战的记载。 在空在起苍黄的情况下,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场战乱中,看到的是灾难,是血泪,是人民群众悲惨的境遇,一句话是在和平环境中突然降临的大破坏的事实。 整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冲突中,这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杜甫写的正是这一切。 他并且敏锐地观察到,在这场灾难中最痛苦的是下层劳动人民。 这就够了,这就足以提示生活的真实了。 这为归来无家的士兵只有撕心裂肺的悲痛,不可能有别的什么,杜甫反映的深刻性,在此可略见一斑。 杜甫的《遭遇》中写了一个感动了他的农民的形象, “步履随春 风,村村花自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田首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社作,拾遗能住否。 ……久客借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时,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严格的写实手法,活画出农民的生动形象。 这一形象有着十分生动的内涵,真实地反映了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复杂性。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作为杜甫的邻里,社日临近时请他喝几杯酒,由于知道杜甫是严武的幕僚,酒酣耳热之际把严武夸奖一番,这是很 自然的,这夸浅谈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6 奖既有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势利,儿子是严武的兵,农忙时放回来营农,自不免带几分感激,感激之余,随口而说出几句 “科差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的话,既有真情,又有讨好杜甫的人情事故的意味,真情中有几分夸张与虚假。 质朴中带一点势力,但虚假而不失其真,势力而不失其质朴。 让人去体味,感受生活中的许多复杂关系,去领会人物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杜甫兴之所至,以严格的写实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真实。 (三) 杜诗的写实手法的又一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入微,抓住特点给予十分准确的描写。 他对现实生活 描写的细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