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经济师考试中级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试题讲义内容摘要:

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主要受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的影响。 企业经营决策具有及时性,要受时间的制约。 企业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活动体系和工作方法、程序、权限和制度。 第五节 企业经营决策方法 企业经营决策的科 学性必须以科学的经营决策方法作为保证。 科学经营决策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也称主观决策法。 定性决策方法主要有: 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小组技术和淘汰法。 (一)头脑风暴法 —— 又称为思维共振法。 在典型的头脑风暴法会议中,决策者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使参与者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不允许任何批评。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法对预测有很高的价值。 其缺点和弊端 —— 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易屈服于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忽视少数派的意见。 (二)德尔菲法 由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首创并用于预测和决策的方法。 该法采用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进行决策。 运用德尔菲法的关键在于: 第一,选择好专家;第二,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 10~ 50 人较好;第三,拟订好意见征询表。 (三)名义小组技术 在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并且意见分歧严重,可采用名义小组技术。 在决策小组中,小组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在一起讨论、协商,从而小组只是名义上的。 名义小组 16 可以有效地激发个 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由小组成员对提出的全部备选方案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赞成人数最多的备选方案即为所要的方案。 但企业决策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 (四)淘汰法 即先根据一定条件和标准,把全部备选方法筛选一遍,把达不到要求的方案淘汰掉,以达到缩小选择范围的目的。 淘汰的方法有: ( 1)规定最低满意度,达不到满意度的方案予以淘汰; ( 2)规定约束条件; ( 3)根据目标主次筛选方案。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优选决策方案的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一般分为 确定型决策、风 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三类。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决策,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模型就给出确定的结果。 确定型决策方法很多,主要介绍 线性规划和盈亏平衡点法。 线性规划是在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运用线性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是:首先,确定影响目标的变量;其次,列出目标函数方程;再次,找出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最后,找出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可行解,即为该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盈亏平衡点法又称 本量利分析法或保本分析法, 是进行产量决策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基本特点是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然后与总收益进行对比,以确定盈亏平衡时的产量或某一盈利水平的产量。 总收益、总成本和产量的关系为: P 利润 =SC =PQ ( F+V) =PQ ( F+vQ ) =( Pv) Q F 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或盈亏临界点,是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Q0=F/( Pv) 销售额减去变动总成本后的余额 ,补偿了固定成本后剩余的部分即为利润。 这个余额为边际贡献。 因此边际贡献是对固定成本和利润的贡献。 当总的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相当时,恰好盈亏平衡。 企业盈亏相抵时的业务量即为保本业务量。 17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也叫统计型决策、随机型决策,是指已知决策方案所需的条件,但每种方案的执行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后果,多种后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 风险型决策方法有: 决策收益表法和决策树分析法。 风险型决策的标准是 损益期望值。 所谓损益期望值实质上是各种状态下加权性质的平均值。 用期望值决策既可用表格表示,也可用树状图表示。 决策收益表法又称决策损益矩阵。 决策树分析法,是将构成决策方案的有关因素,以树状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据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系统分析法。 它以损益值为依据。 该方法特别适于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 ( 1)决策树的构成 由 决策结点 “ 口 ” 、方案枝、状态结点 “O” 和概率支 构成。 ( 2)决策步骤 决策树分析法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① 绘制决策树图形,按上述要求由左向右顺序展开。 ② 计算每个结点的期望值,计算公式为: 状态结点的期望值 =Σ (损益值 概率值) 经营年限 ③ 剪枝,即进行方案的选优。 方案净效果 =该方案状态结点的期望值 该方案投资额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所面临的自然状态难以确定而且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也无法预测的条件下所作出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常遵循以下几种思考原则: 乐观原则、悲观原则、折衷原则、后悔值原则和等概率原则。 (大中取大法) 愿承担风险的决策者在方案取舍时以各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为标准(即假定各方案最有利的状态发生),在各方 案的最大损益值中取最大者对应的方案。 乐观原则决策过程(大中取大法): ( 1)在各方案的损益中找出最大者; ( 2)在所有方案的最大损益值中找最大者。 (小中取大法) 决策者在进行方案取舍时以每个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小值为标准(即假定每个方案最不利的 18 状态发生),再从各方案的最小值中取最大者对应的方案。 悲观原则决策过程(小中取大法): ( 1)在各方案的损益中找出最小者; ( 2)在所有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中找最大者。 折衷法的决策步骤如下: ( 1)找出各 方案在所有状态下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方案 min max I 20 50 Ⅱ 0 70 Ⅲ 20 100 ( 2)决策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给定最大值系数 a( 0a1),最小值的系数随之被确定为1a。 a 也叫乐观系数,是决策者乐观或悲观程度的度量。 ( 3)用给定的乐观系数 a 和对应的各方案最大最小损益值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值 方案 min max 加权平均值( a=) I 20 50 Ⅱ 0 70 Ⅲ 20 100 70 I: 20+500. 75= 11: 0+70= Ⅲ :( 20) +100=70 ( 4)取加权平均最大的损益值对应的方案为所选方案。 对应的方案 Ⅲ 为最大值系数 a= 时的折衷法方案。 用折衷法选择方案的结果,取决于反映决策者风险偏好程度的乐观系数的确定。 当 a=0 时,结果与悲观原则相同;当 a=1 时,结果与乐观原则相同。 这样,悲观原则与乐观原则便成为折衷原则的两个特例。 (大中取小法) 后悔值原则是用后悔值标准选择方案。 所谓后悔值是指在 某种状态下因选择某方案而未选取该状态下的最佳方案而少得的收益。 用后悔值法进行方案选择的步骤如下: ( 1)计算损益值的后悔值矩阵。 方法是用各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分别减去该状态下所有方案的损益值,从而得到对应的后悔值。 畅销(最大值为 100) 一般(最大值为 50) 滞销(最大值为 20) I 50( 10050) 10( 5040) 0( 2020) Ⅱ 30( 10070) O( 5050) 20( 200) Ⅲ 0( 100100) 20( 5030) 40( 20+20) ( 2)从各方 案中选取最大后悔值。 畅销 一般 滞销 max I 50 10 0 50 Ⅱ 30 O 20 30 Ⅲ 0 20 40 40 ( 3)在已选出的最大后悔值中选取最小值,对应的方案即为用最小后悔值法选取的方案。 对应的方案 Ⅱ 即为用最小后悔原则选取的方案。 Min(50,30,40)=30 选择方案 2 19 (莱普勒斯法) 等概率原则是指当无法确定某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顺序时,可以假定每一自然状态具有相等的概率,并以此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进行方案选择。 第 5 讲 第二章 公司法人 治理结构 第一节 企业领导体制及其发展 一、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和作用 (一)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自助建立的、通过企业领导权限划分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领导体制建立在企业领导权力划分的基础之上。 领导权力的合理分配是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各类组织领导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 2) 领导体制通过建立企业领导组织机构加以实现。 ( 3) 企业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制度规范 (二) 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作用 ( 1) 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企业领导活动有效开展的组织保证。 ( 2) 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企业整体领导效 能的重要因素。 ( 3) 科学的领导体制是规范企业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 二、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 (一) 决策系统 企业领导系统的核心 (二) 参谋系统 (三) 执行系统 (四) 监控系统 (五) 信息系统 三、 企业领导体制的发展 西方国家企业的领导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家长制”领导 (二)“经理制”领导 (三)职业“软专家”领导 (四)专家集团领导 四、 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 (一) 行政一长负责制 (二)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20 (三) “革命委员会”制 (四)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恢复与改革 (五) 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和全面推行 (六) 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 二 节 公司所 有者与经营者 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发生了分离。 一般而言,所有者是指企业财产所有权(或产权)的拥有者,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 经营者是指控制并领导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人员,他们是公司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一、公司所有者 公司的产权制度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它以公司的法人财产为基础,以出资者原始所有权、公司法人产权与公司经营权相互分离为特征,并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作为法人治理机构来确立所有者、公司法人、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 (一)公司的原始所 有权 原始所有权是出资人(股东)对投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主要表现为股权。 股权的主要权限有: ① 对股票或其他股份凭证的所有权和处分权; ② 对公司决策的参与权; ③ 对公司收益参与分配的权利。 (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 公司法人财产,是由在公司设立时出资者依法向公司注入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和公司在经营期间负债所形成的财产构成。 法人财产是公司产权制度的基础,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 公司法人财产从归属意义上讲,是属于出资者(股东)的; ② 公司的法人财产和出资者的其他财产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公司以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 责任; ③ 一旦资金注入公司形成法人财产后,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部分财产,也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只能依法转让。 特别注意: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或称法人产权)。 (三)公司财产权能的两次分离 公司财产权能的分离是以公司法人为中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出资人与公司法人的分离,即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相分离。 第二次分离是具有经济意义的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形式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最高形式。 21 这是公司所有权本身的分离,公司出资者的所有权转化为原始所有权,失去了对公司资产的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 公司法人拥有法人资产,对所经营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支配权,即法人产权。 法人产权是指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转让权。 这是一种 派生所有权,是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后,股东作为原始所有者保留对资产的价值形态 —— 股票占有的权利;法人享有对实物资产的占有权利。 这样, 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客体是同一财产,反映的却是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 原始所有权体现这一财产最终归谁所有;法人产权则体现这一财产由谁占有、使用和处分。 这是只具有经济意义的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公司法人产权集中于董事会,而经营权集中在经理手中。 经营权是对公司财产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是相对于所有权而言的。 与法人产权相比,经营权的内涵较小。 经营权不包括收益权,而且经营权中的财产处分权也受到限制。 公司的经营权被赋予了职业经理。 二、公司经营者 (一)公司经营者及其特征 一般而言,所谓经营者是指在一个所有权和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