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坚持适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 、职业实践等要素。 以内涵建设为抓手 , 与汽车行业广泛合作, 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建设 为核心,重点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重组教学内容,开发 精品课程,自编校本教材。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 教、学、 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能力加素质的学生评价模式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的教师评价机制;形成德能并重的长效育人机制。 提升该专业 影响力,为 当地 汽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4.建设内容 ( 1) 师资队伍建设 以结构合理、人员稳定 、水平较高、技术精湛为建设目标,加快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学科名师等措施,优化提升专业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扎实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创新专业教师培养使用管理办法。 培养 2 名 学科 带头人, 8 名骨干教师, 选拔 2— 3名技术骨干引领教师专业队伍成长, 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100%。 ( 2) 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则,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推行订单培养,整合企业优质资源,建设校企共管、 导向清晰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设汽车仿真等六个实训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 13 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整合,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 3) 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与汽车维修 行业专家 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引入企业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本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 ( 4) 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编写特色 校本 教材。 由企业技师、专业教师联合编制校本 教材,使 教材 建设具 有 针对性,学生实践技能具 有 岗位适应性。 制定科学的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深化教学 内容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 将专业教学改革经验和中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色充分渗透到教材中,建设 4 门具有专业特色校本教材。 改革教材编写模式,尝试专业教材与多媒体、仿真系统等现代化信息元素整合,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相应教学资源库,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师生共享,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 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依托华达集团、 吉利汽车 等 6 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建 设 6 家校企合作单位。 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 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 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5.资金规划 建设 规划投资 850 万元,其中 中央财政资金 450 万元,重点用于专业内涵建设; 地方配套资金 400 万元,重点用于优化提升实训能力水平。 14 6.保障措施 ( 1) 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落实人员,明确机构职能, 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 2) 制度保障 完善 该项目实施的 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动态管理制度。 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 3) 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审计监管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资金使用有成本核算、有计划审批、有采购招标、有验收登记、有效果评价。 专业二: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建筑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 发展 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了解,山东省现有各类建筑企业 5300余家,从业人员近 400万人,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较 大。 山东省建设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xx年底,我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将达到 30平方米、农村达到 35平方米。 历城区地处济南市城乡结合部,“一带两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唐冶新城的开发建设,将有力拉动建筑产业的优化升级。 随着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为区域范围内唯一一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 建筑专业 15 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发展优势明显,就业前景广阔,培植潜力巨大。 该 专业 开设 于 1987年 , 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 该专业 在校生 403人,专任教师 22 人,高级职称 6人,全部为本科以 上学历,其中 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 %。 现有 CAD 实训室、工程算量室、测量实训室、施工技术实训室 等 6 个 校内专业实训室 以及中建八局、济南一建、中铁十四局等 3 个 校外 合作办学企业。 近三年, 该 专业有 9 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二、三等奖; 15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该 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业率逐年提升。 2. 专业建设目标 本项目 建设期 规划 为 2年,针对区域建筑业发展需求,以建筑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 新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 培养理论扎实、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 为建筑产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标准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具有较高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 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 3. 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实用性、特色性、协同性原则,高起点制定专业建设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内容,结合区域实际,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 等要素,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前瞻性和扩展性;重视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师资水平和实训水平,强调理 论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协调发展, 引进先进工程技术,彰显专业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注重知识结构与学科之间的兼容、 16 关联和互补,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建设内容 (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 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制定建筑专业培养目标细则。 一是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确保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 二是探索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双证互通、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高水平专业技能。 四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提升 毕业生 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五是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体现“教中做、做中学”,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岗位的零 距离 对接。 ( 2) 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与建筑产业行业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以跟踪学科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 在保证课程体系总体建设的前提下,开发校级精品特色课程,稳定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强化核心课程实训内容。 坚持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结合,适时调整更新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 ( 3) 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指导教材系列。 一是通过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分析,确立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核心课程,建设《建筑施工技术实训》等 6门校级优质精品课程,编写《建筑 CAD》等 4门校本教材。 二是建设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常规考试试题库,实现数字 17 化资源库共享。 三是构建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校风、学风的充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4) 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实施专业教师激励 机制,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聘、培、赛、派、研、创”等措施,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达 100%以上 , 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 12名,骨干教师 23 人; 激励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 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科学调研市场需求状况,有效预测生源和就业前景,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合作模式、确保合作时效,重点面向区域内设计、质检、建筑工程等行业领域。 新建校企合 作单位, 新增 3 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 完善优化校内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教学模式改革。 强化职业规范化训练,校企共管,实现“教材的真实化,教学的实践化”,保证学生优质高效就业。 5. 资金规划 建设 规划投资 600 万元,其中 中央财政资金 250 万元,重点用于专业内涵建设; 地方配套资金 350 万元,重点用于优化提升实训能力水平。 6. 保障措施 (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明确机构职能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