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内容摘要:

受力钢筋(梁、板、柱、剪力墙、基础)的强度等级及用量比例 估算 ; 2) 钢结构:钢材强度等级及用量比例 估算。 4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 1) 混凝土结构:采用高耐久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部位及用量比例估算 ; 2) 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及耐候性防腐涂料的应用部位及用量比例 估算。 5 预拌混凝 土、预拌砂浆的运用 ; 6 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整体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及预制 装配 率 估算 ; 7 改造(建)旧建筑的检测鉴定、加固措施及设计使用年限。 设计图纸 1 项目处于危险地段或不利地段时,绘制定位关系示意图; 2 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典型大样图; 3 典型楼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4 结构主要或关键性节点构造示意图; 5 装配整体式混凝体预制构件连接示意图。 给水排水 设计概述 1 为工程项目配套的市政水资源概况; 2 当利用河道水作为非传统水水源时,河道的水文、水质资料; 3 与给水排 水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设计说明 1 节水用水量:包括节水用水量计算表、非传统水的原水收集量计算表、非传统水用水量计算表(非传统水包括雨水、河道水、中水); 2 节水系统的设置说明; 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说明; 15 4 非传统水的收集、处理、使用:包括各类非传统水的原水来源、收集范围、用途、水处理工艺等;非传统水的水量平衡图(表)及用途; 5 非传统水的用水安全措施; 6 节水设施:包括采用高节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及配件、冷却塔及配套节水措施、用水计量装置; 7 防止管网漏损的有效措施。 设计图纸 1 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非传统水系统原理图; 2 当采用太阳能生活热水时,应有太阳能集热系统原理图和太阳能集热系统平面布置图; 3 雨水、河道水、中水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及机房平面布置图。 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 设计概述 1 室内 空气 温度 及 相对湿度、人员活动区风速、 人员 新风量标准和噪声控制标准等; 2 能量综合利用情况( 包括 余热 、 废热 或 可再生能源 利用, 蓄冷蓄热 , 排风热回收 等 ); 3 与暖通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设计说明 1 供暖总热负荷概算值 和空调总 冷 、 热负荷 概算值, 冷热源 系统 选择; 2 设备 能耗指标,如 锅炉或热水机组 额定 热效率 、 冷水 (热泵) 机组 制冷 性能系数 、 多联 式空调 机 组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 单元式空调机组能效比 等 ; 3 供暖、空调水系统设计 1) 供暖、空调水 系统形式 , 定压 方式、水处理方式,供、回水温度及温差,水系统划分,冷水机组冷凝热回收等节能措施 ; 2) 满足耗电输送冷(热)比的 技术 措施 ; 3) 冷却水系统 节水技术 和节能 措施 ,冬季利用冷却塔免费供冷系统等。 4 通风、空调风系统设计 16 1) 通风、 空调 风系统 形式,风系统 划分 等 ; 2) 排风热回收、 过渡季 可变 新风 比或全新风 运 行 等节能 措施。 5 计量与监控 1) 分项、分户能耗 计量 及监测措施 ; 2) 系统 监测和自动 控制。 设计图纸 1 初步设计图纸主要包括: 各 系统流程图、 各栋、各层的 主要平面图; 2 系统 流程图 , 应能明确反映冷热源或特殊功能系统、输配系统、能量回收系统等内容,反映补水计量、燃气 计量和用能计量等仪表配置,反映节能运行控制策略等技术措施 ; 3 暖通空调 平面图、空调冷热源主机房平面图 等 ,应反映 暖通专业采用的相关 绿色建筑技术内容。 建筑 电气 设计概述 1 明确用电性质及供电容量,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合理 选择供电电压 等级 ,确定供配电系统; 2 照明功率密度值(现行值、目标值); 3 与电气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 ; 4 设计依据 : 绿色建筑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 号、年号和版本号)。 设计说明 1 供配电系统 1) 变电所的设置位置,最大低压供电半径; 2) 变压器 的能效值和 节能 指标 ; 3) 功率因素补偿方式,提高功率因素,降低无功损耗措施; 4) 减小供配电线路损耗的措施; 5) 当建筑物内设有谐波电流含量较大的用电设备时 ,说明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 17 2 电气设备 1) 根据电动机负载情况确 定控制方式; 2)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节能控制; 3) 电梯的节能控制; 4) 根据负荷变化进行调节的设备,采用调节电动机转速的控制方式。 3 照明 1) 列出设计项目中执行 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所规定的对应场所照度标准值、照明功率密度值( LPD)、统一眩光值( UGR)、照明均匀度( U0)、一般显色指数( Ra); 2) 设计中所采用主要光源、灯具及灯具附件的技术要求 ,灯具效率 ; 3) 室内照明、室外景观照明、夜景照明的控制要求,明确照明控制方式 ; 4) 当采用导光系统时,明确该区域的照明控制相应需求。 4 计量与能耗监测 系统:公共建筑的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特殊用电分项计量 和分类计量 设置情况; 5 合理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等; 6 当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能发电系统时 1) 说明地区太阳能或风能资源的情况; 2) 装机容量,发电量用途; 3) 发电并网 形式。 7 当采用分布式供电时 1) 装机容量、发电量用途; 2) 发电并网形式。 18 设计 图纸 1 能耗监测系统图:分类与分项计量内容、系统构架、计量表具和传感器的精度要求; 2 光伏系统图: 系统原理框图,并注明 总发电量、 负载名称及负载容量、 占建筑物总变压器 装机容量的比例; 3 分布式供电系统图:系统原理框图,并注明总发电量、负载名称及负载容量、 占建筑物总变压器装机容量的比例 ; 4 其它需要设置的智能化系统,可用框图或系统原理图表示,如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19 4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绿色设计 一般 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 1 施工图设计说明应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包括绿色建筑的目标等级和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各专业关于绿色建筑专门内容的设计说明 ; 2 总平面图以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 供暖 通 风与 空 气 调 节 、电气等各专业设计图纸应反映选用的绿 色建筑技术内容; 3 相关选项的计算 书 、模拟分析报告,如室外风环境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模拟、自然采光、建筑节能 、装饰性构件造价比例计算书等。 应 根据建筑、结构、给水排水、 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 、电气等施工图设计,分 专业编制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不需要另行绘制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图纸,但应在设计图纸中反映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内容)。 建 筑 建筑专业包括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和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二 大类。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场地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用料、装修做法等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并应与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的内容一致。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1 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绿色建筑定位目标等级 1) 与绿色建筑有关的依据性文件的名称和文号,如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用地红线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等; 2) 绿色建筑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20 2 工程概况 1) 建设地点 、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单体名称、面积、层数及建筑高度( 多幢建筑时 可列表表示); 2) 建筑类型(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结构形式、建筑主要使用功能。 3 绿色建筑定位等级、选项及达标内容简介 1) 绿色建筑定位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 绿色建筑各类指标自评分表 ( 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评分表)。 表 1 公共建筑自评分表 评价指标 节地 与室外环境 节能 与能源利用 节水 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 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 环境质量 控制项 自评结果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评分项 权重 Wi 适用总分 实际得分 得分 Qi 加权得分 WiQi 加分项得分 Q8 总得分∑ Q 注 : 1 适用 总分 : 100 分 减去不参评分(包括运营阶段和项目类型所限的不参评分) , 2 实际 得分 : 设计 中 选项 获得的分数 ; 3 得分 : “ 实际得分 ” 除以 “ 适用总分 ” 再乘以 100 的 分数, 4 加权得分 :“ 得分 ” 乘以 “ 权重 ” 每类评价指标的评分 项 加权 得分 不应小于 40 分; 5 总得分 : 一星级≥ 50 分、二星级≥ 60 分、三星级≥ 80分 21 表 2 住宅 建筑自评分表 评价指标 节地 与室外环境 节能 与能源利用 节水 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 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 环境质量 控制项 自评结果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评分项 权重 Wi 适用总分 实际得分 得分 Qi 加权得分 WiQi 加分项得分 Q8 总得分∑ Q 注 : 1 适用 总分 : 100 分 减去不参评分(包括运营阶段和项目类型所限的不参评分) , 2 实际 得分 : 设计 中 选项 获得的分数 ; 3 得分 : “ 实际得分 ” 除以 “ 适用总分 ” 再乘以 100 的 分数, 4 加权得分 :“ 得分 ” 乘以 “ 权重 ” 每类评价指标的评分项 加权 得分 不应小于 40 分; 5 总得分 : 一星级≥ 50 分、二星级≥ 60 分、三星级≥ 80分 22 4 场地规划 与室外环境 1) 场地 规划与室外环境 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 未选项内容可删 减 ) 分类 技术内容 评价分 自评分 备注 土地 利用 住宅 建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19 公共建筑容积率 住宅 建筑住区绿地率 2 住宅 建筑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7 公共建筑绿地率 7 公共建筑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2 住宅 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比率 6 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3 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6 室外环境 幕墙玻 璃可见光反射比 2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 ※ ( D) 2 场地环境噪声情况及噪声预测值 4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及室外风速放大系数 2 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 1 场地内人活动区涡旋或无风区 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风压差 1 户外活动场地乔木、构筑物遮荫面积 比例 2 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 2 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 场地出入口距公共汽车站步行距离、线路数量 3 场地出入口距轨道交通站步行距离、线路数量 3 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 3 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 3 自行车停车设施 3 机动车停车设施 3 住宅 建筑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 6 住宅 建筑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 住宅 建筑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的步行距离 场地 1000 米范围内公共设施的种类数量 公共 建筑兼容的公共服务功能种类数量 6 公共 建筑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 公共 建筑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发的公共空间 公共 建筑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免费开放 23 场地设计及生态设计 保护场地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占绿地面积比例 ※ ( S) 3 合理衔接和 引导屋面 雨水 、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 ※ ( S)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 比例 达到 50% 3 复层绿化,绿化覆土深度及排水能力 3 居住建筑 每 100 ㎡绿地配置的乔木数量 3 公共建筑 垂直绿化面积 公共建筑 屋顶绿化面积 创新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 旧建筑 1 应用建筑 信息模型 BIM技术 1 注: 1 表中内容可根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达标选项删减; 2 屋顶绿化应在备注栏中填写绿化类型(简单式、花园式、组合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