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d50-20xx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总含量应大于 70%,烧失量不宜大于 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或 60%。 石灰等级宜高于 Ⅲ级,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有关要求。 表 生石灰 技术指标 基层、底基 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 的要求。 材料种类 技术指标 钙质生石灰 镁质生石灰 钙质消石灰 镁质消石灰 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 %)不小于 70 65 55 50 未消化残渣含量( 5mm 圆孔筛余, %)不大于 17 20 — — 含水量( %)不大于 — — 4 4 细度 方孔筛的筛余( %)不大于 — — 1 1 方孔筛的累计筛余( %)不大于 — — 20 20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 %) ≤ 5 5 ≤ 4 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1 表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 公路等级 材料类型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 30% ≤ 35% ≤ 35% 石灰稳定类 基层 — ≤ 30% ≤ 35% 底基层 ≤ 35% ≤ 40% ≤ 40% 级配碎石 基层 ≤ 26% ≤ 30% ≤ 35% 底基层 ≤ 30% ≤ 35% ≤ 40% 填隙碎石 基层 — — ≤ 26% 底基层 ≤ 30% ≤ 30% ≤ 30% 级配或天然砂砾 基层 — — ≤ 35% 底基层 ≤ 30% ≤ 35% ≤ 4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2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 结构层设计 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 1 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 双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下面层;若采用三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 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 抗裂 耐久的性能;中下面层 应具有高温抗车辙、 抗剪切、密实、基本不透水的性能;下面层应具有耐疲劳开裂的性能。 2 基层是主要承重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 高 的承载能力。 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 无论是沥青混合料 、 粒料类 柔性 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均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3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 , 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 次承重层。 4 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 , 起排水、隔水、防 等 作用。 各级公路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结构层。 面层类型应与公路等级 、 使用要求、交通等级相适应。 1 热拌沥青 混凝土可用于各级公路的面层。 2 贯入式 沥青碎石 、 上拌下贯式沥青碎石可用于 三、四级公路的面层。 3 沥青表面处治 和 稀浆封层 用于 三、四级公路 的面层。 4 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 交通量小的 三、四级公路面层。 各沥青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 沥青混合料一 层 压实 最小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 3 倍, OGFC 或 SMA 的一层压实最小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 倍。 各结构层的设计厚度应根据级配类型、结构组合及施工条件等确定。 沥青混合料 的 压实最小厚度 与适宜厚度宜符合表 - 1 的要求。 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的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宜符合表 - 2 的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3 表 - 1 沥青 混合料结构的 压实 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 沥青混合料类型 最大粒径 ( mm) 公称最大粒径 ( mm) 符号 最小压实厚度 ( mm) 适宜厚度 ( mm)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 AC) 砂粒式 AC5 15 15~ 30 细粒式 AC10 20 25~ 40 16 AC13 35 40~60 中粒式 19 16 AC16 40 50~ 80 19 AC20 50 60~ 100 粗粒式 AC25 70 80~ 120 密级配沥青碎石 ( ATB) 粗粒式 ATB25 70 70~ 100 ATB30 90 90~150 特粗式 53 ATB40 120 120~150 开级配沥青碎石 ( ATPB) 粗粒式 ATPB25 80 80~ 120 ATPB30 90 90~150 特粗式 53 ATPB40 120 120~150 半开级配沥青碎石 ( AM) 细粒式 16 AM13 35 40~60 中粒式 19 16 AM16 40 50~70 19 AM20 50 60~80 粗粒式 AM25 80 80~120 特粗式 53 40 AM40 120 120~150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 SMA) 细粒式 SMA10 25 25~50 16 SMA13 30 35~60 中粒式 19 16 SMA16 40 40~70 19 SMA20 50 50~80 开级 配沥青磨耗层( OGFC) 细粒式 OGFC10 20 20~30 16 OGFC13 30 30~ 40 表 - 2 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 结构层类型 最小压实厚度( mm) 适宜厚度( mm) 贯入式沥青碎石 40 40~ 80 上拌下贯沥青碎石 60 60~ 80 沥青表面处治 10 10~ 30 基层、底基层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以及路基水文状况 等因素,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 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或沥青混合料、粒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应充分利用沿线地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或粒料类等。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性能 ,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 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 为便于施工组织、管理, 各结构层的材料 不宜频繁 变化。 各种结构层 压实 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 的要求 ,并不得设计小于 150mm的半刚性薄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4 表 结构层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 结 构 层 类 型 压实 最小厚度( mm) 适宜厚度 (mm) 级配碎石 80 100~ 200 水泥稳定类 150 180~ 200 石灰稳定类 150 180~ 200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150 180~ 200 贫混凝土 150 180~ 240 级配砾石 80 100~ 200 泥结碎石 80 100~ 150 填隙碎石 100 100~ 120 结构组合设计 应根据公路 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气候特点、 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通量及其交通组成, 结合当地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拟定沥青 层厚度。 对半刚性基层 沥青路面 的结构层 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模量比宜 在~ 3 之间; 基层与底基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 3;底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宜 在 ~ 之间。 刚性基层 沥青路面 应采取措施加强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的结合,并提高 沥青混合料的 抗剪强度。 为防止雨 水、雪水 浸入 路面结构层、 土基,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当采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内部的排水系统,将水排 出路基。 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 中湿状态, 下列情况下 的路基应设置垫层。 1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2 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5 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 4 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对 于 半刚性基层 沥青路面 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 收缩开裂和 反射裂缝。 1 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 , 严格控制细料含量、 结合料 剂量、含水量 ,及时养生。 2 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在半刚性材料层上设置沥青碎石或级 配碎石等柔性基层。 3 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 、 应力吸收层 或铺设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土工合成材料等。 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 , 加强路面 各 结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 1 沥青层之间应设黏层,黏层沥青可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量宜为 ~。 2 各种基 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 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 稀释沥青 ) 、乳化沥青等。 3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 4 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 黏 层沥青,宜用热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沥青。 5 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 茬 处,宜喷涂 黏 结沥青。 6 双层式半刚性材料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 下封层 可 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 或砂砾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稀浆封层 等。 其 材料规格与要求 宜 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6 5 路 基 与垫层 路 基回弹模量 值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填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 相应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 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 下水浸入路面、路基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设计时, 设计 宜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30MPa。 重交通、特重交通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40MPa。 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 , 应采取换填砂、砂砾、碎石渗水性材料 处理地基 , 或采取掺入消石灰,固化材料处理, 设置土工合成材料 , 加强路基排水 等 ,进行综合处理。 根据各种路基处理措施,确定 土基回弹模量 的设计 值。 多雨地区土质路堑、强风化岩石路段,应注意填挖交界处及路堑段的排水设计,以改善路基的水文状况。 土质路堑的干湿类型,一般 应 降低 一个等级,按中湿或潮湿路段进行路面设计。 石方路堑必须设置坚实、稳定的基层。 对路基超挖部分应用贫混凝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砾)石的整体性材料作整平层,严禁用土填筑。 视山体岩石风化、开裂情况,全断面设级配碎(砾)石垫层 150~250mm。 当 路面 可能 受裂隙水、泉眼等地下水影响 时 ,应加强路基排水, 如 设置 渗 沟等。 路面设计 时 应根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确定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实测不利季节路床 顶 面以下 800mm 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 wc,再按表 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 确定。 也可根据自然区划、土质类型、排水条件以及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按表 的一般特征确定。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7 表 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 干湿状态 土 组 干燥状态 中湿状态 潮湿状态 过湿状态 wc≥ wc1 wc1 > wc≥ wc2 wc2> wc≥ wc3 wc< wc3 土质砂 wc≥ > wc≥ > wc≥ wc< 黏 质土 wc≥ > wc≥ > wc≥ wc< 粉质 土 wc≥ > wc≥ > wc≥ wc< 注: wc wc w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中湿和潮湿、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 wc为路床表面以下 800m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 路基的平均稠度 wc按下式计算: PLLc ww  () 式中: wc —— 土的平均稠度; w —— 土的平均含水量; wL、 wP—— 分别为土的液限、塑 限, 按 现行的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中液塑限联合 测定 法测定。 对新建公路可根据当地稳定的平均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计算平均稠度,并考虑路基填土高度,有无地下水、地表积水的影响,论证地确定路基土的干湿类型。 表 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干湿 类型 路床表面以下 800mm深度内平均稠度 wc与分界稠度 wci的关系 一 般 特 征 干 燥 wc≥ wc1 土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 路基高度 H0> H1 中 湿 wc1> wc≥ wc2 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 过渡带区内。 路基高度 H2< H0≤ H1 潮 湿 wc2> wc≥ wc3 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 路基高度 H3< H0≤ H2 过 湿 wc< wc3 路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冻区软弹土基经处 理后方可铺筑路面。 路基高度 H0≤ H3 注: ① H 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