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生态养猪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万吨,另外我市辖区内有近 720万亩的草山草坡,可根据生猪的杂食性,适当种植营养丰富的牧草品种,增加对青饲料的补充。 但目前,我市农村地区饲养方式要么转变成规模养殖场,青饲料几乎不用,要么方式单一, 青饲料利用率不高,浪费大。 造成青饲料资源浪费突出。 丰富的精饲料 农作物多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和豆类等,野生饲草资源丰茂。 我市年产玉米 50 多万吨。 年产小麦近 30万吨,年产水稻 100 多万吨,年产大豆近 3 万吨。 在农村玉米与大豆有 90%用于饲喂生猪,小麦与水稻有近 30%用于养殖生猪。 但养殖观念及技术落后,造成精饲料的有效转化率不高。 工业饲料基础。 20xx 年巴中市饲料生产 1933吨,其中,配合饲料 515吨,浓缩饲料 862 吨,添加剂预混料 556 吨,巴中市工业饲料折合全价饲料 吨,其余工业饲料消耗来源于省内大型饲料集团和巴中周边饲料加工企业。 (五)防疫基础 巴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科学规范的疫病防控机制确保了我市从未发生过重大动物疫病。 一是自然环境筑成生态屏障。 巴中位于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秦巴山区,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境内山势雄伟,沟壑纵横,北面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 全市森林面积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55%。 独特的生态环境筑起一道道动物疫病传播的天然屏障。 二是农户适度规模饲养方式分解了疫病风险。 分散分布的农户小规模饲养,实现了猪群的自然隔离,粪污等排泄物由农地自然消纳,对环境影响小,病菌自然消除能力强,有利于疫病的控制。 三是疫病防疫扎实有效。 市、县(区)党政领导历来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动物疫病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畜牧食品局坚持 “五统一” (统一疫苗、免疫程序、操作规程、免疫标识、评价免疫质量)、“五到位” (物资、宣传、质量、责任、督查到位)、 “五不漏” (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 漏畜、畜不漏针)工作机制,确保了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均达到国家要求。 三是外疫防控监管到位。 我市建立了外引商品畜禽逐级申报审批制度、凭证引购运输制度、引回申报制度、隔离观察制度、承诺经营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了重大动物疫病传入我市。 三、项目支撑条件 (一)项目用地 境内项目用地选择性大,所有成片耕地、荒地均有林地、草地、果园等相间配套,土地流转价格相对较低,一般为境地每年每亩 600— 800 元,荒地 300— 500 元,可由地方政府完成土。巴中生态养猪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