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丰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已成为江西最大淡季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之一。 该市场自 99 年投入运营以来,交易量逐年大幅增长,其中 1999 年达 18 万吨, 20xx 年达 22 万吨, 20xx年近 29 万吨。 20xx 年永丰被列入全国首批、江西唯一的“创建全国无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4 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 20xx 年顺利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以此为契机,永丰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 基地建设进度加快,蔬菜生产面积近几年来以2030%的速度递增, 全县加大蔬菜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从全国各地引进了 150 多个蔬菜品种进行种植,蔬菜生产品质明显提高,效益逐步显现;二是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加快,科技兴菜水平明显提高,以永丰县蔬菜科研所为龙头,乡镇蔬菜站为阵地,村级示范户为基点的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已经成型,一大批农民“土专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三是蔬菜销售畅通,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建成,永丰县蔬菜批发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已开始显现。 20xx 年永丰县正式申请注册了“永丰牌”无公害蔬菜商标,知名度不断提高。 “市场 +农户”、“公司 +农 户”、“协会 +农户”格局初步形成,民间流通组织活跃。 20xx年全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 ,总产量 万吨,产值 亿元,其中外销近 29 万吨,外销率为 79%;蔬菜加工方面已形成年加工鲜菜近 8000 吨的能力。 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 18℃,日平均气温≥ 10℃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5 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 ℃,≥ 0℃的有效积温为 6600℃,无霜期 279 天,年平均降雨 厘米,太阳辐 射总量 106.千卡 /平方厘米。 年日照时数为 小时,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清洁水平。 土壤资源条件 项目区土壤有红壤、潮土、黄壤、紫色土等多种类型,区域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土壤质量达到一级清洁水平,完全适合建设生态农业和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为实施安全的高品质产品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水资源条件 项目区地处赣江中游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境内有恩江、孤江两大河流贯穿全县,与全县 500 多条大小河流构成网状的天然水系,由于全县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护好、工业污染源少,因此水质优良,达到一级清洁水平。 地质、地貌 永丰座落在吉安中生代拗陷盆地边缘,地质构造比较复杂、项目核心区地层出露主要有第四系,白垩系,红盆地中沉积发育,受第四系和红壤层覆盖。 整个地区无滑坡、沼泽、岩溶及沉陷性大孔土分布,无不良地质构造。 该区域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属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带。 地震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6 根据 颁布, 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xx》,永丰县地震峰值加速率 (相当于地震烈度小于六度)属地震不设防 区。 外部协作条件 交通条件 永丰的交通建设近些年发展较快,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紧邻 105 国道、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讯和通信。 区内排灌设施配套齐全,旱涝保收面积达到 80%,有完善的供电设施,可保证项目建设的需要。 产业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永丰县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不仅颇具规模,而且优质率高,产业化水平、科技水平也正在逐年提高。 项目保证条件 区位优势 永丰地 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依托紧临赣江、 105 国道、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交通兼得水路、公路、铁路三者优势,内可通各乡镇村组,外能联各大中城市,距港澳 700900公里,离闽江浙沪 500900 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我省实施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7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决策、实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战略的要地。 产业优势 永丰县以早春大棚蔬菜、秋延后蔬菜、高山蔬菜、常规特色蔬菜和食用菌五大系列支撑的主导产业,不仅规模大、种植基础好,而且正逐步向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方向发展,为项目区的产业化建设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技术优势 项目区的核心区、示范区都已形成了“县 —— 乡镇 —— 村组 —— 科技示范户”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 拥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 40 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8 人。 农民技术员 150人,蔬菜科技示范户 247 户。 取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 4 项,其中“早辣椒小棚双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国家星火奖四等奖。 有国内高新技术科研机构的支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蔬菜花卉研究所、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永丰县蔬菜科学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起了科技支撑体系。 项目执行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关系 本项目执行单位确保项目实施自筹资金筹措以及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行,技术依托单位负责项目建设期以及运行期的科研技术服务,保证项目技术目标、方案等切实可行。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8 项目执行单位要委托形式要求技术依托单位完成永丰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化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科技服务。 具体单项科目的研究可与其签订合同。 第五章 场址选择、建设规划及产品方案 建设场址选择 永丰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化项目分核心区和示范区两个层次,核心区选址于永丰县潭城、佐龙、恩江、坑田、上溪 5个乡镇,位于永丰县东北 一带,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污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示范区分布在永丰县除潭城、佐龙、恩江、坑田、上溪以外的 17 个乡镇场(详见“项目区分布示意图”)。 主导产业及产品 根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总体要求,以及永丰县生态农业的区域特色,确定本项目的主导产业是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 根据项目区蔬菜产业化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区的主导产品是:早春蔬菜、秋延后蔬菜、有机蔬菜、优质水生蔬菜、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29 常规特色蔬菜、食用菌以及运用国内先进 技术加工的冻菜、真空脱水菜、腌渍菜、保健菜、蔬菜饮料(汁)等系列精加工产品。 采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滴灌技术、植物离体培育、蔬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对项目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和孵化。 项目区实施品牌战略,打好“生态牌”,充分利用永丰独特的生态优势,使永丰蔬菜上档次,创品牌,出效益,面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境外国外市场,推出“永丰牌”绿色蔬菜、有机蔬菜。 规划建设方案 项目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所代表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在优质种苗、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水生蔬菜、蔬 菜精深加工、信息服务方面进行建设,并在种苗、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批发销售等方面建立蔬菜安全标准化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把项目区建成技术、信息辐射源,直接带动示范区、辐射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开发。 项目核心区 无公害蔬菜工厂化育苗区 本区规划占地面积 3000 亩。 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运用先进种苗生产设施与技术规程,为示范区、辐射区供应种苗和对良种更新起主导作用。 主要建设内容为工厂化种苗车间、植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30 物离体培育室、组培规模生产线和炼苗车间,生态能源环境工程及沼气(液)输送工程、小型沼气池等。 无公害 蔬菜标准化生产区 本区规划占地面积 25000 亩。 建设连片高标准万亩蔬菜基地,主要建有早春大棚蔬菜、秋延后蔬菜、常规特色蔬菜和食用菌试验及试种、大规模生产基地。 主要建设内容是完善路渠、排灌设施和遮阳、防虫网等栽培设施、滴喷灌设施、控温控湿设施、生态能源环境工程及沼气(液)输送工程及小型沼气池等。 优质水生蔬菜区产区 本区规划占地 5000 亩,主要建有莲藕、菱白、水芹、芋头、菱角、荸荠等水生蔬菜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水系、标准池塘建设。 有机蔬菜生产区 本区规划占地 5400 亩。 利用永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大气、水、土壤因子),按标准生产有机蔬菜,同时采用人工辅助繁殖、圈片散植、仿生栽培等技术,开发高山野生蔬菜。 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农业栽培设施。 蔬菜加工区 本区规划占地面积 900 亩。 蔬菜产品利用采收后技术处理形成二次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主要建设内容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包括场地平整,道路,供排水,供电,路灯,通信,绿化等)。 产业化孵化区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31 本区规划占地 150 亩。 以永丰县蔬菜科研所为基础,聚集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产学研基地)和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地,为科研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企业,为蔬菜产 业化开发做好储备。 蔬菜批发市场 本区规划占地 500 亩。 建设蔬菜批发中心、蔬菜检测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平整,土建,道路,供排水,供电,路灯,通信,绿化等,并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吞吐”能力,日交易量 80 万吨,年交易额 亿元。 科技培训及综合服务中心 本区规划占地 100 亩。 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农业(蔬菜)信息中心。 建设内容为土建、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项目示范区 本区规划占地 40 万亩。 主要承接核心区内展示的各项无公害蔬菜高新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 套技术和科技成果,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主要建设内容是完善路渠、排灌设施、大棚等栽培设施、滴喷灌设施、小型沼气池等。 产品产量 年提供名、优、特、稀品种蔬菜苗 亿株,年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 万吨,年加工蔬菜 8 万吨。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32 第六章 技术方案与技术评价 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 工厂化育苗技术 工厂化育苗技术利用国内外先进种苗生产设施与技术规程,从而大大提高种苗的繁殖速度和成活率,同时能保证无公害蔬菜品质以及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技术方案如图 1。 种子处理(精选 、加工) ↓ 种子丸粒化处理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 ↓ 精量播种生产线→催芽室→绿化室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33 ↓ 培育区 ↓ 种 苗 穴盘清洗、沥毒、干燥 基质粉碎、过筛、搅拌→装盘→生产农户 植物离体培育新技术 植物离体培育技术是现代生物科研成果,是今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广泛地运用到农作物种苗培育上,通过该技术繁育的种苗具有脱毒合、繁育快、品质好的特色。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采用植物克隆新技术,繁育名、优、特、稀蔬菜、食用菌、野生蔬菜种苗。 技术方案如图 2。 ← 选取材料 ← 材料灭菌 ← 接种到培养基 ← 腋芽萌发、产生不定芽、胚胎产生 ← 基本培养基 ← 基本培养基 获 取 无菌材料 培 养 材料培殖 芽 苗 生根培养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34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 产地环境: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应选择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域、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规模面积的生态环境。 大气环境不得含有污染源,水源不含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有害物质。 土壤重金属及有毒物 质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确定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地。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基地环境质量不下降。 合理轮作:⑴采用不同科、属作物品种之间的轮作、水旱轮作,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达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消灭病虫源,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⑵不断地培育土壤,提高肥力,采用有效措施改造和培肥菜园土,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如酸性土增施石灰,粘性土壤适量掺砂,砂性土掺粘土,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等措施。 清洁田园和土壤消毒:前茬收后及时消除残茬枯 叶及田间、四周杂草,提前深翻晒白,每 667m2施生石灰 100150kg。江西永丰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本项目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高新农业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周边农民提供 优质种苗,也可作为科研基地。 一、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设置集中沼气池,集中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土堆发酵或沼池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用于无公害和有机蔬菜生产。 同时解决了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形成“畜 — 沼 — 菜”、“畜 — 沼 —
大环境下,现有经济条件有了徆强的劢态性,比较伓势理论中的静态假 设条件収生了徆大的发化,如随 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収展,资本流劢性大为增强。 现在一些产业,如以自然资源伓势、劳劢力成本伓势的产业,帯帯是资金周转 慢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迚入条件较低,丐界上徆夗国家尤其是广大的収展中国 家竞相収展,结果竞争对手太夗,竞争的结果帯帯陷入“比较伓势陷阱”。 [s]面 对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波特在 1980
小时,无霜期 268 天,非常适宜毛竹的生长。 20xx 年的冰冻灾害,分宜县大砻下林场的毛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根据目前毛竹林杂 灌 丛生,土壤板结,竹林老化的现状,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其中 3800 亩毛竹林作为示范,对其进行林地清理、垦复、施肥、号竹等工作,充分满足毛竹的生长需求,毛竹必将蓬勃生长,预计年新增立竹 万根,毛竹平均增粗 23 公分,平均增高 13 米。 增加销售收入 114
技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③ 依托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步伐。 完成了130 个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比例提升至 90%;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借助光感、传感、物联等新技术和虚拟、仿真、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 按照《任务书》建设项目要求,出台了《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第三轮)》
施蔬菜生产中劳动力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 的现状,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生产是大势所趋,对农艺规范要求,农机作业规范要求,设施结构标准要求具有现实紧迫性,本项目的研究在前期机械装备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作业模式研究从原理 到技术实现上 都具有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及主要考核指标 (按项目类别对应指南要求填写。 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
.......................................................................72 第二节 项目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77 第三节 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