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技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③ 依托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步伐。 完成了130 个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比例提升至 90%;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借助光感、传感、物联等新技术和虚拟、仿真、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 按照《任务书》建设项目要求,出台了《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第三轮)》,根据“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则,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完善了引才、留才、用才的人才培养与发 展机制,提高了工作绩效。 《任务书》所预设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目标均已如期完成:王云清、周坚、任科、沈森、姜玉康等一批名师脱颖而出,周伟、丽苏铭等老师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一等奖。 截止目前,拥有国家级名师 2 人,省级名师 6 人;建成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7 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80%以上。 聘请工程师、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 52 人。 学校依托牵头或参与各类职教集团的优势,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专业建设委员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委员会,并与溧阳南渡新材料工业园区密切合 作,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园中校”;探索并完善了“三层三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通过 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 ,建成或完善校内实训功能室 66 个,校外实习基地 51 个,有力推进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提升了为学生、企业员工服务的功能与能力。 通过 研发中心校企共建机制 ,有 3 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并投入生产,一批项目应用于“三农”或投入企业生产;近两年,学校两获“江 7 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 ”, 12 件作品获等级奖,其中有 3件作品获一等奖。 20xx 年 6 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作品“学生公寓用电智能化管理系统”获20xx 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一等奖,另一作品获二等奖。 通过 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机制 ,切实发挥了职业培训功能,年职业培训规模增幅达 %,创造经济效益 108 万元。 通过 集团化办学机制 ,对集团内企业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 25 个,相应创造经济效益 61 万元;为职教集团内兄弟学校培养骨干教师 8 人。 通过 订单培养机制 ,进行“华朋班”“开利地毯班”、“上上电缆班”等企业冠名班实践,丰富了合作内涵。 (二)特色建设项目 —— 太阳能船的研发 该项目主要覆盖机械、机电、电子、电气控制等 4 个专业,探索低碳背景下培养师生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机制与途径等。 参与研发的教师 51 人,合作企业 5 家,受益学生 601 人,助推了学校创新教育特色的发展。 ①专业教师创高技能、创新技术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催生了 3个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促进了 4 名常州市职业学校“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成长。 ②形成了《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 ③打 造一批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学生团队。 ④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创新实验项目,并逐步应用于“三农”。 ⑤与相关企业等合作研制了“太阳能动力船”,组建了“中国龙”太阳能动力船比赛代表队,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队,于 20xx 年 7 月参加了在荷兰莱瓦顿市举行的世界太阳能动力船比赛。 该项目该项目覆盖我校所有专业,所有在岗教职工, 51 家友好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两年来,所有在校的 8559 名学生受益。 项目建设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力地拓展 8 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了具有辐射效应的品牌: ①融入企业精神,构建了“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学校核。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项目总结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