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卫生管理初级师及中级考试试题总汇及答案内容摘要:

从广义上讲就是医学罢了 ”观点的是( ) 2. 不属于社会医学研究内容的是( ) A .卫生服务状况 3. 社会医学是 ( ) A.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B.理论学科 C.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 D.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E.以上答案均不是 向于( ) ( Guerin)是 ( ) A.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法国人 E.瑞典人 ( ) A. 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D. 社会发展规律 ( ) A.患者人群 B.全体居民 C.社区中的疾病群体 D.潜在的患者人群 E.传染病人群 ( ) A.帮助政府制定政策 B.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 C.评价居民的生命质量 D.描述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国际间 E.比较准确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4 一、填空题 1. 医学科学 社会科学 2. 医学 方法 3. 社会属性 社会文化 4. 社会卫生状况 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5. 生物预防 社会预防 6. 盖林( Guerin) 二、选择题 1. A, , 一、填空题 1. 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 、 、 、 、 、 六个阶段。 2. 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是 ;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是。 3. 健康不再是 “没有疾病 ”,而是 、 、 的统一。 4. 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 、 、。 5. 现代医学模式对健康服务的影响体现在从 扩大到 、从 扩大到 、从 扩大到 、从 扩大到。 二、选择题 1. 下面哪一项不是医学模式的特点( ) A 社会性 B 普遍性 C 广泛性 D 波动性 E 渐进性 2. 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家是( ) A培根 B 希波克拉底 C 恩格尔 D 魏尔啸 E 笛卡尔 3.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环境 B 疾病谱 C 生物遗传 D 行为生活方式 E 卫生服务 4. 现代医学占统治地位的医学模式仍然是( )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机械论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 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影响( ) A.既有利,亦有弊 B.有利,无弊 C.有弊,无利 D.无影响 E.以上都不对 6. 现代医学模式是指( ) 15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机械论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7.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最根本的措施是( ) A.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B.深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C.改善康复治疗条件,防患于未然 D.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患于未然 E.加强临床监测技术,引进先进治疗 8.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在适应这一转变主要指( ) A 医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医学的学习 B 医学生要掌握现代医学高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C 医学生必须精通英语和计算 机技术 D 医学生也要加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 E 医学工作者首先是心理学、社会学专家 一、填空题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态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 控制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3. 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完满状态 4. 社会性 普遍性 广泛性 渐进性 5. 治疗 预防 生理 心理 医院内 医院外 技术 社会 二、选择题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可行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预见性、实践性和政策性 、先进性、实用性和政策性 、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疾病的社会性体现在:( ) :( ) 伤,促进和维护健康;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16 : ( ) : ( ) ,维护社会安定 ,保障基本人权 ,建设精神文明,保障基本人权和维护社会安定 ,保障基本人权 三个基本方面。 ( ) 、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组织网络 、 社会团体和社会网络 、社会准则和社会风气 、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网络 :( ) :( ) 产品的生产 :( ) 、节制和谨慎原则 10.《 202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中国居民平均健康水平在 191个国家中位居:( ) 位 B. 81 位 位 位 位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5. B 6. A 7. E 8. A 9. E 10. B 二、单项选择题 1. 比较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 A. 自然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更为重要 B. 社会因素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C.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相同 D. 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 E. 自然因素决定社会因素 17 2. 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 ) A.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B.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C.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和行为生活方式 D. 生 物因素和卫生行为生活方式 E.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特征:(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E.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 评价疾病负担的指标为:( ) A. 生命质量指数( PQLI) B.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ASHA) C. 健康期望寿命( ALE) D. 减寿人年数( PYLL) E. 调整病残生命年( DALY) 5.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指标: ( ) A. 无 残疾期望寿命 B. 健康期望寿命( ALE) C. 平均期望寿命 D. 婴儿死亡率 E. 生命质量指数( PQLI)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 以下不属于家庭功能的是( ) A.养育子女 B.生产和消费 C.休息和娱乐 D.赡养老人 E.恋爱 3. 关于公费医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费医疗便于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有利于预防工作的开展 B.实行公费医疗,医疗费用上涨过快,难以控制 C.实行公费医疗,覆盖面广,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D.实行公费医疗,管理和服 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E.公费医疗制度对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4. 互联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可概括为 4C,不包括( ) 18 A. content B. connection C. munication D. merce E. care 5. 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是( ) A.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 B.具有正常的智力 C.心理发育阶段符合发展的心理特征 D.具有完整和健康的人格 E.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6.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 平、增加卫生投资 B.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卫生服务状况 C.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降低营养不良人群比例 D.提高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E.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人群健康素质 7.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增强人群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卫生技术的进步、提高服务质量 C.提高人群整体素质、增加国民收入 D.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E.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卫生资源消耗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有( ) A.营养不良、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 B.传染病、 车祸、心理紧张 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理紧张、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婴儿死亡率增高、人口寿命降低 E.新型传染病、心理紧张、贫血 8.社会制度的含义是( ) A.社会政策和社会法律 B.社会形态和各种具体制度 C.社会经济形态和行为准则 D.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E.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制度 9.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有( ) A.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B.神经、体液、免疫 C.神经、心理、社会适应 D.身体、心理、免疫 E.神经、免疫、社会适应 19 10. 目前健康 状况的评价主要采用( ) A.生理学指标 B.心理学指标 C.客观指标 D.主观指标 E.社会学指标 11. 从文化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可以将文化分为( ) A.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 C.智能文化、主文化、反文化 D.智能文化、思想文化、规范文化 E.智能文化、科技文化、思想文化 12.智能文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是( ) A.行为和生活方式 B.精神和生活方式 C.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 D.物质生活和精神条件 E.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 13. 规范文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是( ) A.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 B.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 C.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 D.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E.影响人类的劳动条件 14.思想文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是( ) A.影响人类的劳动条件 B.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 C.支配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 D.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 E.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 15.判断受教育程度对人们健康影响的两个重要指标是( ) A.学历和社会职位 B.社会职位与事业成就 C.消费结构和闲暇时间如何安排 D.事业成就与消费水平 E.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16. PQLI 是评价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义是( ) A.生活变化单位 B.生命质量指数 C.质量调整生活年 D.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E.期望寿 命指数 17. 1978 年, Smilkstein 设计了 APGAR 家庭功能问卷,从五方面评价家庭功能,不包括( ) A.适应度 B.合作度 C.成长度 D.紧张度 E.情感度和亲密度 18.常用的人口学指标包括( ) A.人口数量、年龄、性别构成 B.人口数量、年龄特征、期望寿命 C.人口数量、结构及变动情况 D.人口数量、性别及期望寿命 20 E.人口数量、结构与期望寿命 19.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常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