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2、气候资源 我县地处南北气候带之间,属亚热带北部边缘季风气候区的温暖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数较多,有利于农作物及牧草生长。 3、水资源 全县可以利用灌溉的水约3亿立方米至4亿立方米,连同本地经流 亿立方米,上游供水1亿立方米,共 亿立方米。 降水资源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在 左右,雨日 98 天。 全县水资源较为充足,灌溉用水可以基本解决,对保证农作物及牧草生长极为有利。 三、优质牧草产业化经营 十五 规划及远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推动力,立足开发资源,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养禽,建基地、壮龙头、拓市场、创名牌,走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推动以牧草产业化经营为主体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 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 14 政增税,加快全县向宽裕型小康县迈进。 (二)奋斗目标 十五 期间目标: 到 2020 年建设牧草基地 15 万亩,鹅饲养量 1000 万羽,牛 5 万头,羊10 万只,建成集牧草种养基地、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屠宰加工、市场批发、出口创汇与一体的种养加出一条龙体系,牧草产业化经营产值达到 10 亿元以上,实现沿线农民增收 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80 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5000 人,龙头企业形成年创产值 8 亿元的生产规模,实现利税 亿元。 远景目标: 经过 510 年的努力,使牧草养畜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格局,并向邻近县市幅射,扩大种养规模,建成在省内独树一帜,在国内远近闻名的牧草养畜产业化经营大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强县。 牧草产业化经营产值达到 20 亿元以上。 分年度规划: 2020 年,投入 600 万元,建设牧草基地 1 万亩,鹅饲养量 100 万羽,羊1 万只,牛 2020 头;投入 600 万元,建设种牛、种羊、种鹅及优质牧草良种场;投入 1200 万元,新建年产 100 万羽风鹅生产线;投入 300 万元,新建年产 5000 吨专用 饮料加工厂,完成总投入 2600 万元。 2020 年,计划投入 1000 万元,牧草扩种到 6 万亩,鹅饲养量 500 万羽,羊 5 万只,牛 1 万头;投入 1000 万元,扩大饲料厂生产规模,形成年产 3 万吨生产能力;计划投入 4000 万元,扩建年产 800 万羽鹅血杀、熟杀生产线;计划投入 1000 万元,新上年产鹅肥肝 100 吨生产线,完成年度投入 7000 万元。 2020 年,牧草扩种到 10 万亩,鹅饲养量达 800 万羽,羊 8 万只,牛 3万头;投资 1000 万元,新上牛羊屠宰加工生产线;投资 1200 万元,新上年产 50 吨鹅肥肝酱生产线; 投入 300 万元,建立畜禽科研中心,年度完成投资2500 万元。 2020 年,牧草扩种到 15 万亩,鹅饲养量达 1000 万羽,羊 10 万只,牛5 万头;投资 1000 万元,组建畜禽生物研究所,开发畜禽生物制品,形成种养加出一条龙。 (三)主要任务 围绕扩大规模、壮大龙头、做大产业,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培育名牌产品,着重建立三大牧草种植基地、二个良种良禽繁育场,一个龙头企业和一个鲜活畜禽产品批发市场。 1、三大牧草基地 15 充分利用县内河淌、滩涂、岗岭等中低产田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实现退耕还牧,大面积连片种植牧草。 形成南部沂河淌沿线南岗、侍庄、东王集、沂北、图河、燕尾 6 个乡镇 10 万亩牧草种植养鹅基地,西部岗岭地区南岗、陡沟等 3 个乡镇 3 万亩牧草种植养牛基地和东部沿海地区圩丰、四队等乡镇2 万亩牧草种植养羊基地,实现牛、羊、鹅饲养量分别达到 5 万头、 10 万只和 1000 万羽。 2、二个良种良禽繁育场 优质牧草良种场。 以目前推广种植的多花黑麦草为当家品种,积极引进三叶草等其它优良品种,以科技为支撑,搞好对优良牧草的研究,繁育和推广,建一个面积达 2020 亩的优质牧草良繁场,年产牧草籽种 25 万公斤,实现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 优良畜禽繁育场。 以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南农大、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引进世界闻名的法国郎德鹅优良品种,组织科研攻关,实现引、育、繁一条龙相配套,推广、销售、技术指导、疾病防治系列化服务。 同时聘请国内权威机构,从牧草种植施肥、饲料配制供给、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等生产全过程,按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进行跟踪监测指导,培育世界绿色食品之王――鹅肥肝。 计划建优良畜禽繁育场 3 座,总占地面积 200 亩, 建 孵化厂 6 个,形成年产万只 良种畜禽 生产能力。 3、一个龙头企业 以连云港兴云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核心,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迅速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自我造血能力,资本扩张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采取 基地+农户+公司+市场 的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经营草地种植、种子培育、种鹅饲养、鹅孵化及苗鹅饲养以及成鹅收购、加工与销售,通过外引内联,向上争取,银行借贷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筹集资金, 十五 期间计划总投资 13100 万元,扩建畜禽产品加工生产线,新上畜禽饲料加工厂,建设种鹅舍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鹅制品分割、即食、盐水 、酱香、肉松、风制鹅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年鹅血杀、熟杀能力 800 万羽,年产鹅肥肝 100 吨,鹅肝酱 50 吨,培育国内知名品牌 12 个。 同时向鸡、鸭、兔、牛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向海洋养殖等其它农业领域渗透,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实现年产值 亿元,销售收入 26 亿元,利税 亿元,出口创汇 亿元。 4、一个鲜活畜禽产品交易市场。 在宁连公路附近投资 800 万元,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 亩的鲜活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市场年交易额达 20 亿元的发展规模。 使之成为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鲜活畜 禽产品集散地。 四、保证措施 (一)政策引导 16 加快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经营,注重培育引导,加大政策 扶持力度。 研究制订加快牧草产业化发展的鼓励政策。 保证在项目审批申报、土地征用,贷款发放、资金争取、电力供应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和同等优先,加快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的步伐。 县每年从财政支农周转金、农发基金、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龙头企业,基地和市场建设的贴息贷款,协调金融部门增加信贷规模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税收实行缓、减、免征。 同时,用足用 好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鼓励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抢先一步,壮大发展。 ( 二)强化领导 县成立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优质牧草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责,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协调关系,解决矛盾,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上下合力,为优质牧草产业化经营搞好全方位服务。 实行项目责任制,对牧草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子项目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乡镇。 重点围绕牧草基地建设,良种良禽繁育,龙头企业改造 和市场建设,根据业务对口原则。 实行对口帮扶,重点服务。 (三)科技兴牧 推进优质牧草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 要瞄准先进科技发展动态,与科研院所挂钩协作,搞好产、学、研联合,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营销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牧草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加快新品种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对牧草产业化发展的贡献份额。 同时,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牧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搞好服务 围绕牧草产业化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动员和组织涉农、涉牧技术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方面力量,兴办各类服务组织,为牧草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加工、贮藏、运输、信息、资金、技术、物资等全程化、系列化服务,特别是龙头企业要把为种草养畜禽服务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疾病防治、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建立健全牧业服务体系,形成服务网络,促进牧草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灌南县林木产业化建设规划 灌南县是一个以 农林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 17 林木生产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林木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以杨木和桐木为主的速生林木已形成育苗--栽植--砍伐--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服务体系,年产值已达 亿元。 可以说林木业在我县经济中生产规模、经济总量、技术水平、从业人数都占据了重要位置,把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逐步成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把林木产业化工程作为灌南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产业,符合全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基本情况 地域气候条件 灌南县总面积 ,状似黄海之滨的一把金钥匙。 县域地处北温带南缘,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暖夏湿,秋凉冬冷,年均气温 ℃,年均降水量 ,年均日照 小时,无霜期 212 天左右。 土地与水资源状况 灌南县属黄淮冲积平原,耕地面积 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分属潮土和脱盐土两类,尤其含钾量较高,适宜林木、果桑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灌南县属淮河水系,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全县境内河沟纵横,有大中河流 15 条,其中盐 河、一帆河纵贯南北;新沂河、灌河、沂南河、柴米河、六塘河等横穿东西,中小沟渠密织如网,水资源极为丰富。 灌河资源尤为珍贵,是苏北唯一没有海口建闸的最大的入海河道,有“苏北的黄浦江”之称。 社会经济状况 灌南县下辖 20 个乡镇, 329 个行政村, 2914 个村民小组,人口 70 万人,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157 元,农业总产值 37146 万元,林业产值 2521万元,牧业 8976 万元,渔业 1118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年。 林木资源状况 灌南县素称“杨树之乡”、“泡桐之乡”,家家户户 堂前屋后路旁塘边树木成荫,参天的桐木、杨树蔽盖村庄,“日不见村,夜不见灯”,林木业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九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从“改善环境、振兴经济”的高度出发,把林业确立为灌南县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河堤青坎为骨架、农田林网为主体、堂前屋后为补充、成片林为基地的林业产业模式。 全县骨干河堤总长 公里,河堤青坎占地总面积 万亩,其中窑厂占地 万亩,村庄占地 万亩,绿化 万亩;已建农田林网面积 70 万亩;成片林 万亩。 全县已有活立木 2850 万株,其中成片林 650 18 万株,四旁栽植 2200 万株,速生林木蓄积量 150 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44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为 20 万立方米,年加工量为 10 万立方米。 速生杨木资源状况 我县速生林木中杨木占 70%,现有活立杨木为 2020 万株,蓄积量 110万立方米,年生长量 30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为 14 万立方米。 近年来,基本上淘汰了劣质传统老品种杨树,大量选植了生长快、木质好的 7 38432 8432中林 46等优良品种。 预计 2020 杨木年生长量可达 65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可达 50 万立方米。 泡桐资源状况 泡桐是我县速生林木中的特色品种,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栽植,八十年代已成规模,并建成了全省首家桐木加工出口企业“孟兴庄桐木厂”,由于外贸部门的收购和企业加工的需要,促进了桐木栽植的积极性,我县素有“桐木之乡”的美称,产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几十年来,通过品种的不断更新,合理栽培管理,目前已成规模,全县活立桐木约 600 万株,蓄积量为25 万立方米,年生长量 10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 5 万立方米。 其他树种 250 万株,蓄积量为 15 万立方米,年生长量 4 万立方米,年采伐量 1 万立方米。 存在问题 灌南县生态林体系已具备良好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中型河堤宜林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退窑还林,最大限度地增加林木资源总量;二是加强宜林地,特别是成片林的综合利用,实现乔、灌、草立体种植,增加经济效益;三是农田林网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缺乏规模化经营的苗木生产基地。 林木加工状况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的方针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重点发展了一批加工企业。 目前,全县大小木材加工企业 120 多家,总资产 亿,其中外资企业三家,外 地来灌南投资企业十余家,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企业集团一个,年销售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十家,另外还有个体木材加工户 200 多户,个体木材经销户 100 多户,从业人数 5000 多人,构成了我县林木业加工销售产业网,年销售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