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国际分工内容摘要:

998)定义的“新国际分工”与 Henrik基本形同,也是从资本-生产-商品的关系来论述国际分工的新特点的 15。 3. 2 Grossman and Hart (1986)的“新国际分工”:国际垂直一体化 在题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所有权的优势》这篇著名的论文中,Grossman and Hart ( 1986)并没有明 确指出垂直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国际分工。 但我们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看到,他们对于垂直一体化的所有权优势提供了准确的预见,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采用这种分工方式,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国际分工模式。 80 年代晚期后,跨国公司采取垂直一体化方式的 FDI 开始大量流向发展中国 家。 1990- 1995 年,采用垂直一体化分工模式的 FDI 每年增长了 20%,而 1996- 2020 年间,则每年增长了 40%( UNCTAD, 2020)。 Luthje( 2020)的“新国际分工”:“订单制造”(或者“外包”) Luthje 把订单制造( contract manufacturing,简称 CM)称为网络时代的新国际分工。 Luthje 对订单制造的定义是:大型公司把部分(或全部)零件设计、程序工艺、装配设备、后勤、营销渠道、仓储、售后服务等等环节用合同的方式外包给其他企业,产品和服务贴发包公司 的品牌,承包企业则一般没有品牌。 订单制造是 IT 行业增长最快的一个亮点,每年达到 2025%的增长率。 根据Technology Forecasters 的计算, 2020 年全球的订单制造达到了 880 亿美元( Luthje, 2020)。 而 IT 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 CM 从“美国模式”( Sturgeon, 1997)变成了全球的大规模生产模式( Luthje , 2020)。 CM 不限于 IT 行业,通讯行业、汽车行业、空间技术等行业都有( Luthje, 2020)。 订单制造导致了专门从事订单制造企业(简称 CM 企业)的产生。 10 年前 15 他们在标题中都使用了“新 国际分工”字样,标题分别是:《新国际分工中的爱尔兰》、《自由加工区、发展与新国际分工》、《新国际分工与埃及》。 8 CM 企业几乎无人知晓,现在最大的订单制造企业年收入达到了 200 亿美元( Luthje, 2020)。 ( IT 行业)订单市场很快开始集中到五家企业: Solectron, Flextronics, SCI, Celestica 以及 Jabil Circuits(都起源于北美)。 即使是业内人士也不太熟悉这些企业名字,因为它们在生产时不在任何产品上注明自己企业名字。 《洛杉矶时报》把这些企业称为“隐藏制造”企业( stealth manufacturing)。 这些 CM 企业逐渐汇成了新型的 CM 产业。 16 大型公司下订单的方式大致有 三种:( 1)将生产线全部承包/出售给订单制造企业,比如 IBM, TI, Siemens ICM、高通公司等公司。 IBM2020 年将硬盘业务卖给日立公司,将 PC 制造业务卖给 SanminaSCI 公司, 2020 年 12 月,又将全球的台式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研发、采购、制造和销售)都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 美国高通公司早在 2020 年 12 月就宣布将移动电话制造分公司出售给日本的京瓷公司,最早脱离了制造环节。 ( 2)将部分产品委托给订单制造企业生产,比如 NEC、 Sony、东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诺基亚。 NEC 在 2020 年度售出的笔记本电脑中,约有 80%由台湾公司制造,索尼公司将 20%的笔记本电脑、东芝公司将 14%左右的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外包给了台湾厂商(张远鹏, 2020)。 ( 3)将关键组件承包给订单制造企业生产,自己作为最终产品大规模组装者存在,比如 Dell, Compaq, Hp, CSD 等公司;( 4)对订单制造企业给出技术定义 17,任其生产,比如 Cisco, 3Com等公司( Luthje, 2020)。 订单制造业开始扮演行业的“基础设施”角色。 订单企业成为了跨国分工网络的载体 18。 卢锋( 2020)的“新国际分工 ‖:产品 内分工对福特制、丰田制分工模式的替代 卢锋认为,分工首先是企业内分工,以始于 20 世纪初的福特制为代表。 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生产方式是:从大湖附近矿山运来煤炭和矿石,全部过程,包括热处理 (heating)、制模 (modeling)、铣削 (milling)、冲压 (stamping)、焊接(welding)、抛光 (buffing)、喷漆 (painting)、总装 (assembling)等数百种工艺,都在底特律的 Rouge 工厂完成( Downs , 1999)。 Krugman 形象地说, rouge 工厂一头吃进的是煤和 矿,另一头吐出的轿车( Krugman, 1995)。 其次是企业间分工,以 20 世纪 80 年代风行世界的丰田制为代表。 以丰田汽车为例:这是一种多层次生产方式( multilayered production system) (Shread , 1983),总公司只进行最终组装和基本原材料供应;数以百计的企业在第一层:次级组装,大部件生产(如大型框架体);数以千计的企业在第二层:单个部件生产(如螺丝);数以万计的企业在第三层:工程性服务(如热处理等)(工序也有交叉)。 次后就是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ion specialization),以产品为对象的分工 —— 以工序、区段为对象的分工体系(分散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 这开辟了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为发达国家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国 16 Sturgeon( 1999)认为, IBM 公司 1981 年进入 PC 市场是 CM 产业诞生的标志。 1981 年, IBM 将关键组件微处理器( mirroprocessor)和操作系统( oprating system )下订单给当时不知名的 Intel 和 Microsoft生产。 17这里的技术定义不同于技术标准。 给出技术标准是指给出统一的生产程序,比如 Solectron 公司利用Baldridge 证书 ( Baldridge Certification)作为促使全球每一个工厂生产程序整齐划一的工具。 技术定义是指对将要生产的技术的使用功能做出描述,实现这些功能就可以,而不管怎样生产出这项技术。 18 “订单制造”与 Antr224。 s and Helpman( 2020)论述的“外包”( outsourcing)指代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是对受包单位而言的,后者是对发包单位而言的。 9 际分工提供了新的契入点。 这正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网络的细密化。 产品内分工在中国的表现是, 19802020 年,中国加工贸易年均增长 27%,是世界贸易增长的 4 倍,是中国非加工贸易的 2 倍 —— 而这只能从产品内分工的兴起找到原因(卢锋, 2020)。 Francis ( 2020)的“更新的国际分工”: 随资源禀赋变化的国际分工 在《全球化与“更新的”国际分工》一文中, Francis描述了比 Frobel( 1978,1980)的“新”国际分工“更新”的国际分工。 他认为, Frobel的新国际分工理论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的动态发展,因而认为新国际分工的根本特征是中心国家集聚高技术生产,外围国家集聚低技术生产,而且外围国家越来越被逼到外围。 可是, Francis认为, 20世纪 80年代亚洲四虎(新加坡、香港、南韩、台湾)的崛起否定了 Frobel的观点。 Francis认为, 20世纪 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力 资源有了巨大的增长。 他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来说明这一点。 到 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在校生达到 3, 540万,超过了发达国家的 3, 370万。 其中技术类在校大学生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发达国家( 700万/ 580万)。 技术类大学生在多为发展中国家的亚洲分布的最多,达到 460万(其中中国 120万,印度 100万),而发达国家集中的欧洲、北美分别只有 270万、 200万。 多为发展中国家的拉美的技术类大学生也达到了 140万( UNESCO , 2020)。 发展中国家这种资源禀赋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按照 Riddell( 1996)的研究,一个国家有没有 绝对数量 的技术人力资源,对于这个国家能否参与基于知识的经济活动具有关键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技术类人力资源的增长将影响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布决策,使发展中国家卷入新的国际分工。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Lall (2020)的研究表明,亚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大量出口中、高等技术的产品,比如车辆、电讯设备、医学产品、高精度光学产品。 80年代至 90年代,这些国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出口年增长 7%,研发投入较少的低、中技术出口年增长 - %;而研发投入高、更新很快的高 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达到 %。 尽管发达国家的增长模式也是如此,可是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更快。 Berman and Machin (2020)也发现了发展中国家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国际分工中的“技术提升”( skill upgrading)现象。 Francis还从商品出口、服务出口、货币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角度考察得出,在“更新的”国际分工中,亚洲四虎(香港、南韩、新加坡、台湾)、四小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印度、土耳其将成为“更有前途”的国际分工中的关键角色。 Gary Gereffi( 1998)等人的“新国际分工”: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 Gary( 1998)将“全球商品链”( global modity chains)定义为:一系列企业围绕着一种最终产品而建立起来的劳动和生产过程的组织间网络( interanizational works), 这一网络将居民、企业、国家融合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新的企业不断通过整合到这种全球商品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全球商品链条越来越庞大,其作用开始超越国家政府之间的经济交往作用。 基于跨国公司的国际 分工与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有所不同。 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看看Gary Gereffi and Meilin Pan( 1994), Gary Gereffi, Miguel Korzeniewicz, and Roberto Korzeniewicz, 1994, Xiangming Chen( 1998)在分析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服装产业体现出的新国际分工:台湾人从美国以及欧洲的服装设计商那 10 里争取到订单;可是他们不生产,他们将订单带到大陆,与大陆厂家合作生产;他们也不出全部的资金,而是到金融市场发 达的香港融资,将香港金融部门也整合进来。 这个分工体系相对原来有了很大的改变:美欧的服装设计商不用再面对一线工人,把生产交给了具有管理才能的台湾人,也不用再筹措资金,由台湾人自己融资;台湾企业也不用再进行价值增值很低的服装,而是转向增值更高的服装机械设备;香港的资金也由此找到出路;而大陆的手工劳动也得以参与国际分工。 由此可见,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相对于基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带来了更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化。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 2020)的“新国际分工”:基于跨国公司关系网络的国际分工 他们 这样描述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新国际分工的基本内涵:“首先新国际分工是一种关系网络体系的全球化发展,包括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企业间、企业内部,部门间、部门内部,区域间、区域内部,国家间、国家内部的以及企业、部门、区域和国家相互之间形成的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制度等不同范畴内部及相互交叉的互动网络体系。 其次,跨国公司(企业)是新国际分工的主角,推动跨国公司促进新国际分工格局的动力是市场需求、契约转让、生产一体化以及降低成本的要素构成和生产组织的改革,新国际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 再次,新国际分工的全球格局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格局、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格局的差异;以及分工中区域分工优势的升级转换规律。 最后,新国际分工促使企业国际化、区域一体化。 因而企业、地方在新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地方、国家在新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各种利益的需要而激烈地参与新国际分工的竞争,竞争成为新国际分工的基本机制”(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 2020, P114)。 冼国民( 1994)的“新国际分工”:市场价格引导的国际分工演变为跨国公司引导 的国际分工 冼国民( 1994)认为,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 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各国企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世界市场进行产品交换。 因此,各国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是通过世界市场联系起来的。 世界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着各国企业的生产以及资源配置。 在各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时,各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将随之改变。 这个过程是通过世界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节的,价格机制将调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