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案例选编内容摘要:

有的单位为减少改革风险,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工作, 待获得 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在执行过程中,地区政府责成体改委组成了十个督查组,对全地区的十个县市和地直机关的具体改革开放工作进行督查。 督查组写出了 28 份督查报告,呈递地区政府,在这些督查报告中,不仅总结了执行成绩.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设想。 这些督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区政府及时掌握执行的进展情况,而且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了 基础,反馈了信息。 思考: 1.本案例体现了行政执行中的哪些环节 ?2.你认为该行政执行过程可作哪些改进 ? 行政机构管理 ( 1)、某局长为了使原有的干部得到更好的安排,经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在局内增设了科室,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事、新同事得到了晋升。 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 4 个处,现在扩展为6 个处,原来每个处(科)只设 2 个副处(科)长,现在扩展为 4- 5 个副处(科)长。 实行的结果,事与愿违:由于机构庞大,人员增多,造成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用行政管理学的原理分析一下。 ( 2)、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县计划修建一个水电站,从县委、县政府打第一个报告起,前后共盖公章 1460 个,有关公文和设计图纸重达 170 公斤,历时两年半才定下修建方案。 另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材料,有个地级市定编 40 个局级单位,机关工作人员 1294 人,但实际上已膨胀到 66 个局, 2425 人。 机构超编 65%,人员超编近 90%。 其中,科局两级干部就有 1413 人,约占全体人员的 2╱ 3,形成官多兵少的局面。 在如此严重超编的情况下,一些部门还以种种名义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借调 200 多人“帮助工作”。 因此,行政经费越来越紧张, 每年要从当地企业加收 200 多万元的管理费来维持开支。 案例列举的事实反映了我国机构设置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你对我国机构的改革有何设想。 ( 3)、某市原主管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是城建局。 为适应城市建设事业发展,协调城建局与其他职能门的关系市政府成立了城市建设委员会。 后来市政府为加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又在市政府办公厅成立了城市建设科,协助市长协调城建局和建委的关系。 一个城市 3 个机构主管城市建设职能,结果是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的事层出不穷,有利的事大家抢着干,有困难则互相推诿。 而且,属于处级单位的城建委和城建局要向 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还要通过市政府城建科这一科级机构来协调,又多一个层次。 这样,事与愿违,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运用行政组织的指导原则来分析某市加强城建工作的做法为什么事与愿为。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4)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 据《人民日报》报道, 1985 年 5 月 25 日至 6 月 5 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 个,平均一天 3 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 另据不完全统计, 1983 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 3. 3 亿元; 1984 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 280 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 70 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 1/ 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 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 ”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 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 早在 1922 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1893— 1930),针对 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 ”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 问题: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 这又是为什么 ?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 人事行政管理 ( 1)、某无线电元件厂有一位工程师,是 60 年代初期的毕业生。 组织上曾安排他改做管理工作,但效果不好。 后 来经过认真分析他的长处、个性,感到他虽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肯细心钻研技术,于是安排他当设计科长,专门给他配了一位副科长协助他处理科务管理工作,还配备了几位设计助手,为他专门安排了一个房间,让他专心致志搞新产品设计。 这一安排和所提供的条件,使他得以扬其长、避其短,极大地调动了他的积极性。 仅 1988 年,他就完成了 3 大类、 4 个系列、 87 种规格的收录机开关的设计和试制任务。 1993 年,他又完成了 4 个系列、 84种规格的收录机开关的设计和试制任务。 而且,在设计这么多产品规格、这么多图纸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 任何事故,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 从人事行政角度分析某工程师为什么能在新产品设计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这件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 2)、王工程师,男, 45 岁,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电气专业,留校后在实验室搞器材管理工作。 因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由北京调到上海某研究所器材处从事科研器材管理工作。 王工到任后,勤奋工作,将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用于工作中,经常下基层,和大家干具体工作;在人际关系上,能广泛联系群众,群众关系较好。 然而,在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如对基层工作的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