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1898—1979黄鸣龙,有机化学家内容摘要:

11 in I.T he synthesis of Two optically inactive stereoiso meride of santonin.J Am ChemSoc,1953,75:25672571. 8 (a)黄鸣龙,巴谷克.J.氰基孕烯素系的异构化及置换反应:Conti-sone21-甲醚的合成.药学学报,1955,3:39 — 50. (b)黄鸣龙,Tull R,Bsbcocr J.Isomerization and displacement reac-tions in the cyanopregnene s eries:Synthesis of cortisone 21-methgl ether.J Am Chem Soc,1954(16):2396 — 2399. 9 (a)黄鸣龙.甾体构像与其化学反应的关系(I — Ⅳ).化学通报,1955:449 — 452,532一535,660 — 663,724 — 727. (b) 黄鸣龙.红外线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科学出版社,1958. (c) 黄维恒,黄鸣龙,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科学通报,1960,341 —345. (d) 黄鸣龙.旋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科学出版社,1963. 10 (a)黄鸣龙,陶正娥.不饱和胆酸 — 类物中的消除反应.化学学报,1956,22:581584. (b) 黄文洪,黄鸣龙.1,6-消除反应的初步研究.化学学报,1958,24:431 — 435. 11 (a)黄鸣龙,周维善.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药学学报.1956,4:73 — 95. (b) 黄鸣龙,周维善.山道年一类物之研究Ⅵ.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化学学报,1956,22:493 — 506. (c) 黄鸣龙,周维善.山道年一类物之研究Ⅶ.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化学学报,1956 ,22:578 — 580. (d) 黄鸣龙,周维善.山道年一类物的研究Ⅷ.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化学学报,1958,24:210 — 216. (e) 周维善,黄鸣龙.山道年一类物的研究Ⅸ.双烯胺 — 苯的移位反应.化学学报,1959,25:327 — 329. 12 Abe Y,Miti T,Sumi M.The configuration at C(11)of santonin.Chem Ind,1956:953 — 954. 13 黄鸣龙.如何向科学进军.上海科联,1956,16:1 — 3. 14 黄鸣龙,蔡祖恽,王志勤 等.副肾皮酮乙酸酯的合成.化学学报,1959,25:295 — 301. 15 黄鸣龙,吴照华,金善炜等.副肾皮醇乙酸酯的合成。 化学学报,1959,25:301 — 307. 16 黄鸣龙,蔡祖恽,王志勤.bα-甲基-副肾皮醇乙酸酯的合成.化学学报,1959,25:308 — 311. 17 (a)陈毓群,黄鸣龙.bα-甲基-17α-乙酰氧基黄体酮的合成.化学学报,1959,25:424 — 426. (b) 陈毓群,黄鸣龙.△′-16-次甲基-11-酮基-17α-羟基副肾皮酮的合成.药学学报,1964,11:587. 1 8 徐锦文,王志勤,黄鸣龙.△ 6 -6-甲基副肾皮酮乙酸酯的合成.化 学学报,1959,25:429. 12 19 黄鸣龙,韩广甸,周维善.6-甲基-甾体激素-△-6-甲基-17α-羟基黄体酮的合成.化学学报,1959,25:427 — 428;△ 6 -6-甲基-甾体的合成,化学学报,1963,29:99 — 108. 20 黄鸣龙,吴照华,金善炜等.新法引进16α-甲基合成副肾皮激素化合物.化学学报,1961,27:89 — 92. 21 黄鸣龙,陈毓群.16α-羟基-16β-甲基-孕甾烯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学报,1 962,28:398 — 400. 22 黄鸣龙.甾体化学在我国的发展.科学通报,1964(10):908927. 23 周维善,殷芝华,黄鸣龙.山道年一类物之研究X.α-山道年C 11 甲基的绝对构型.化学学报,1964,30:3238. 24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口服及注射避孕药工作总结.1965. 25 黄鸣龙,庞卿辉.新法合成16α,17β-异丙叉二氧基黄体酮.化学学报,1965,31:304 — 307. 26 Todd D.Organic Reacban 1948,Ⅳ.见:Carruthers W.Some Mvol-ern Method of Orgamic Syntisis Combisdge at the Univesity Press,1971:367. 27 Petraw V.The chemistry of contraceptives.Chemtech,1977:563 — 569. 著名有机化学家 —— 邢其毅 ( 1911- 2020) 邢其毅,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物碱、多肽、抗生素合成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和花果头香等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均取得了开创性 研究成果。 他是胰岛素合成项目的学术负责人之一,他所设计的氯霉素的新合成法,60年代就被国外用于工业生产。 他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亲自讲授普通有机化学课程近20年,为我国有机化学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有机化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自行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是许多高校沿用多年的主要教材。 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是贵州省贵阳市。 父亲邢端是清末翰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是国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邢其毅自幼读私塾,并一直喜欢研读史书,这使其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较深的功底。 1033年, 邢其毅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后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在有机化学家R.亚当斯(Adams)教授指导下从事联苯立体化学研究,1936年获博士学位。 为了扩大视野和博览众家之长,同年夏天他又去德国慕尼黑大学,顺从当时著名有机化学家H.维兰德(Wieland)进行蟾蜍毒素的研究。 他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完成了芦竹碱的结构与合成,这项成果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吲哚甲基化方法。 对于刚涉足有机化学乐园的年轻的邢其毅来说,在著名的维兰德实验室中工作应当是十分理想和鸿图无量的时候,日本侵略军把罪恶的铁蹄踏进了中华大地 ,祖国面临灭亡的危险,这使邢其毅断然做出决定,放弃眼前优越的研究工作条件立即回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国后,邢其毅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研究员,不久华北沦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迁昆明。 邢其毅负责转运书籍等贵重物品,绕道香港、越南,历时半年之久,才将全部资料物品运抵昆明。 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了支援抗战,寻找抗疟药物,邢其毅跑到云南边境河口地区收集金鸡纳树皮,开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工作。 在大后方期间,邢其毅目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消极抗战的情景,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决定去寻找 新的救国道路。 1944 13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来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皖北解放区天长县,参加新四军的工作。 他被分配到苏北华中军医大学,一面训练基本药学人才,一面为军队制药。 在这期间,他把夫人钱存柔(现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和孩子也都接到新四军中一起做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邢其毅受聘于北京大学,于1946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同时兼任前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 邢其毅和千千万万北京市民一起欢欣鼓舞地迎来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诞生。 当听到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邢其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感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富强昌盛的中国就要到来了。 作为一个爱国科学家,他认为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1950到1952年,邢其毅还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为战后学校的整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邢其毅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北京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还是北京市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组顾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 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民盟中央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开创我国多肽化学的研究方向和人工合成胰岛素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 ,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 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 — 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蛋白质合成是一个神秘诱人的领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都在注视着这个问题。 1955年,英国的桑格 (Sanger)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 —— 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 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讨论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问题,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 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 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 学术领导者之一。 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 —— 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 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科学文明古国又赢得了新的荣誉。 为此,1982年国家特发给邢其毅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们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贡献。 氯霉素的新合成法 14 氯霉素是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但是当时它的合成方法 较繁,工艺复杂,原料难得。 为了发展我国的抗生素工业,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Prins)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条新的、从容易得到的工业原料苯乙烯开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 这个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问题,而且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合成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