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时期小说内容摘要:
高晓声的另一类短篇,如《钱包》、《鱼钓》、《绳子》、《飞磨》等 一些象征小说和荒诞小说,表现了作家不停顿的艺术追求。 3)作品人物( 陈奂生 )的意义与价值 “ 陈奂生系列小说 ” 中 的《 “ 漏斗户 ”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1983 年 4 月被花城出版社以《陈奂生》为题结集出版。 主人公陈奂生是一个文学价值很高的典型形象。 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概括了新中国 30 年的农民的命运。 4)艺术特色 高晓声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 善于在叙述中提炼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他的小说的幽默,常以不经意的叙述方式传达出来,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将心比心的谅解。 《李顺大造屋》 (三)贾平凹 贾平凹生平创作 商州系列小说特色 1)主 题内容 2)人物特色 80 年代社会转折期出现的“悲剧人物”,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们原先的社会地位和在世人面前所树立的形象发生动摇,陷入恐惧,但仍坚持原有的生活准则,想挽救将要失去的东西。 3)结构套路 373 页 4)局限 他这部分小说难以摆脱视域上的单一性,带来人物、故事上的重复。 90 年代初开始,情况有了改变。 他更重视作家的人生体验,抵拒了宏大单一的主题的诱惑。 这种追求,出现在他的有极大争议的长篇《废都》中。 5)代表作品 《 鸡窝洼的人家》 《废都》 第五节 知青文学 一、知青文学概况 概念的理解 知青文学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了 : 一是 作者曾是文革中 “ 上山下乡 ” 的知青; 二是 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描述他们回城以后的作品也算)。 知青作家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韩少功、王安忆等。 总体特征: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 知青文学发展脉络及代表作品 7 ①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的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 ②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的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 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 一种由悲怆愤懑转入严峻深刻的思考,一种把笔触伸向返城知青的内心世界。 ③持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来写知青生活,写“上山下乡”运动,是这一题材后来出现的变化。 ④“知青文学”作为一种潮流,在 80 年代中期以后已失去实质意义。 80 年代后期以来,有关的作品有张抗抗的长篇《隐形伴侣》等。 ⑤在进入 90 年代以后,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反思与批判的色彩几已消失。 陈凯歌的自传性作品《龙血树》。 知青文学的本质特征 梁晓声:它记录了中国特殊时代特殊群 体的特殊心路,相当一部分知青在他们是小青年甚至未满十八岁时就离家千里被迫加入一个行列,到他们完全陌生的一个所谓广阔天地里,有精神迁徙的意义,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非常容易让人想起今天的打工仔与打工妹,只不过方向与路线相反的,后者是农村到城市里来,前者是群体到农村去。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梁晓声的创作 梁晓声 作品类型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青小说”,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 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关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文字富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知青作品特色 —— 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1)《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2)《今夜有暴风雪》 (二)张承志的创作 张承志 他 真正为所称道的 ,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 ,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创作特色 ——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 母亲 —— 人民的主题 《黑骏马》 第六节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况 寻根文学理论 8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作家》 8 4 期,郑万隆《我的 “ 根 ” 》《上海文学》8 5,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 8 6,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 7 月 6 日。 韩文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郑万隆认为要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阿城认为,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 文学不认真对待这个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 寻根文学分类 一类是展示 不规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如民俗、传说、传统生活方式等,韩少功是代表; 一类是表现规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如传统哲学(儒家、道家)、宗教等,阿城、王安忆是代表。 出现的原因 从文学思潮的发展看,是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和深化。 从外来文学的影响看,是对西方现代派的回应。 文化寻根意识的内涵 寻根文学特点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阿城的创作 阿城 《棋王》 《棋王》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二)韩少功的创作 韩少功 《爸爸爸》 1)对民族落后文化形态的理性批判 2)神秘色彩 的美学风格 3)悲壮美 第七节 先锋小说 一、先锋小说概况 (一)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 1985 年前后,是小说界创新意识高涨的时期。 80 年代以来文学创新者的广泛期望:中国能诞生像西方那样的“现代派”作品。 这一期待,由 80 年代前期一系列的事实所推动和加强:王蒙对“意识流”,和宗璞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技法的应用。 (二)先锋小说 1 、什么是先锋小说 先锋精神指以一种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时外显的以及内涵的各种。第六章新时期小说
相关推荐
6 临床检验杂志 15 中国综合临床 7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6 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8 中华护理杂志 17 护士进修杂志 9 中华理疗杂志 18 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1 中华内科杂志 12 中华肝脏病杂志 2 中华血液学杂志 13 中国 地方病学杂志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5
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 建安风骨 ” 这一美学 范畴,是在唐代才出现的,称之为 “ 汉魏风骨 ” (也即 “ 建安风骨 ”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出现的是 “ 风骨 ” 为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出现,最初则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品评。 在《世说新语》中,即经常出现以 “ 风神 ” 、 “ 风气 ” 、 “ 风骨 ” 等来品评人物的术语,后来 “ 风骨 ” 的概念运用到了书法
刻的本质。 3 辩证唯物主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答: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的缺陷:第一,它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第二,它不了解辩证法,不能把辨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由于它存在这个根本缺陷,就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宁市环球运输有限服务公司出租车司机。 1982年,曹茜从部队复员在地方参加工作, 1997年下岗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在开出租车的这10年时间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抓获了数百名盗窃、诈骗、抢劫、贩毒、贩枪、涉爆的犯罪分子,以实际行动谱写了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在青海老百姓心目中,他已成为一个正义的符号。 1982年,曹茜从 部队复员不久
的小说名称,又称“战壕真实派”文学为“一寸土”文学。 60 年代中期,勃烈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政治上继续贯彻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 在文艺政策上则力求平息不同意见,加强调控文艺界的纷争,如提出“反对两个极端”,既要求不将现实“抹黑”,也不要“粉饰”过去;强调写正面人物,反对非英雄化倾向;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 这些文艺政策的调整
差别。 苗蛮(九黎)部落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的长江中游地区,又称三苗,传说他们长期与黄河流域的部落不和,经常发生征战。 他们应是蛮夷各族的先祖。 经过多次文化撞击,他们各自间形成了更为明晰的文化差异,随之孕育出了分异的民族。 应该说,夏、商、周是中国境内民族形成最频繁、最活跃的时期,华夏族形成于此时,作为许多后代少数民族前身的古代民族也形成于此时,即所谓“蛮、荆、戎、狄”。 在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