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0世纪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内容摘要:

的小说名称,又称“战壕真实派”文学为“一寸土”文学。 60 年代中期,勃烈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政治上继续贯彻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 在文艺政策上则力求平息不同意见,加强调控文艺界的纷争,如提出“反对两个极端”,既要求不将现实“抹黑”,也不要“粉饰”过去;强调写正面人物,反对非英雄化倾向;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 这些文艺政策的调整,推动着苏联文学的新发展。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称之为“范围广、线索多、具有立体镜 那样深度的全景图长篇小说”,如西蒙诺夫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1957——1971);恰科夫斯基( 1913—— )的五卷集《围困》( 1968——1975)等。 这类文学把“战壕真实”和“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既写前沿阵地的血肉搏斗,又写指挥官决胜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深思熟虑,力求反映战争的全貌。 这样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恢,多用复式结构,多线索多层次,形成气势磅礴是历史画面。 本时期卫战题材的文学出现了所谓的“新战壕真实派”文学。 瓦 西里耶夫( 1924—— )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1969)是其代表。 小说以描写女性为中心,在充满悲剧的气氛中,讴歌了为国捐躯的女战士丽达、冉尼亚、丽莎、索尼亚和嘉里亚的英雄主义精神,描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在道德上所经受的严峻考验。 该小说像“战壕真实派”文学那样,不把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偏重于对参战者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的刻画,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描写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渴求,而且揭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 作品描写了他们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英勇奋斗又不乏人性美的性格特征。 70 年代以后,以社会道德观念为主题,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作品不断涌现。 如表现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品,有特里丰诺夫( 1925——1981)的中篇小说《滨河街公寓》( 1976)。 有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平衡的作品,如阿斯塔菲耶夫( 1924—— )的长篇小说《鱼王》( 1976)。 有表现人与传统关系的作品,如拉斯普京( 1937—— )的小说《为玛丽娅借钱》( 1967)、《活着,可要记住》( 1974)。 有着眼于哲理思考,表现永恒的道德问题(多指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人生的 意义等)的作品,如艾特马托夫( 1982—— )的小说《白轮船》( 1970)等。 第二节 “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 高尔基 高尔基是俄苏“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 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他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一、生平与创作 马克西姆高尔基( 1868——1936)原名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高尔基是其笔名,意为“痛苦的马克西姆”。 1868 年 3 月 16 日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下游诺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市)。 其父是木匠,其 母是小业主的女儿。 幼年丧父,随其母来到外祖母家。 外祖父卡西林是一家手工业染坊的老板,他为保持住自己的小业主地位竭力挣扎,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 外祖母能干、善良,始终对善和美充满着信心。 1892年,高尔基在《高加索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高尔基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创作( 1892——1900)。 90 年代,正是俄国人民日益觉醒,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旧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动荡 年代,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理的渴望,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丑恶。 早期创作包括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类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有《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 1894)和《鹰之歌》( 1895)。 高尔基以其夸张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明快的艺术语言,颂扬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又以犀利的笔锋、鲜明的对比,嘲弄并鞭挞了小市民的卑污、胆怯而又自私的阴暗心理。 这些作品在人民大众反抗专列制度的浪潮中,曲折地传达出日益强烈的革命情绪,反映了 19 世纪末革命 者为祖国的自由解放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早期现实主义作品。 19 世纪末,俄国继工业危机后,又发生了农业危机,成千上万的城乡人民因失业、贫困而四处流浪。 高尔基继承俄罗斯文学优秀传统,把满腔同情倾注在失业工人、流浪汉、苦力、乞丐等身上,写出了许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的作品。 他赞美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真诚、不计名利、热爱自由的可贵品质,同时,作者也否定了流浪汉的自暴自弃和无政府主义情绪,认为他们还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 如《叶美良皮里雅依》、《切尔卡什》( 1895)、《马尔华》( 1897)等。 流浪汉作品在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早期现实主义创作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但没有写出新的真正的英雄。 第二个时期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 1900——1907)。 1905 年 12 月莫斯科起义,高尔基把自己的创作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联系。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散文诗《海燕》( 1901)、剧本《小市民》( 1901)和《底层》( 1902)、长篇小说《母亲》( 1906)等。 第三个时期指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即 1905年的莫斯科起义和 1917 年的十月革命之间。 1906——1913 年,高尔基旅居意大利,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 1913年写《童年》, 1914年他回到俄国以后写第二部《在人间》,在 1922 年,写第三部《我的大学》。 三部曲的价值在于:①刻画了新人形象 —— 阿辽沙,反映了俄国年轻一代认识生活、探求真理的过程。 ②反映了 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广阔生活画面,表达了人民对革命的向往和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憎恶,鞭挞了贪婪、暴虐的小市民习气。 ③为研究高尔基的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四个时期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时期的创作( 1917——1936)。 1921——1928年他侨居国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