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内容摘要:

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时,一贯认为人及人的意识是自然与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③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与社会、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外部客观环境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并最终发挥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主体创造和选择的结果。 社会 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人的行为和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和改造的。 人不仅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自身的改造,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只有每个人正常、自由、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才能更快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反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也必然会给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问题的认识,不仅为当前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 界观方法论指导,而且也在现代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验证。 对于犯罪原因的社会化理解 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犯罪学对于犯罪原因分析理论的深刻影响。 产生于 18 世纪的古典学派在对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时,把人的犯罪行为归结为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 19 世纪产生的实证学派将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社会心理的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导致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原因,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增长,犯罪的社会因素更加突出。 “这种研究的结果导致 犯罪的实证学派对刑法和刑罚制度产生更多的影响,其表现是刑罚趋于轻缓,在适用刑罚时,注重对犯罪人的矫正,有利于罪犯对社会的回归。 ”④ 20 世纪 60 年代犯罪学领域出现的“标签理论”( theory of labeling) 运用人与社会互动的观点解释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 根据此理论,违规者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心灵上留下耻辱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过程,进而顺应社会评价,由原先的初级偏差行为逆变为更为严重的高级偏差行为,甚至将其演变为某种难以改变的行为方式。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莱马特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犯 罪是社会或旁观者所赋予之定义,是社会的反应导致了犯罪而不是犯罪导致对社会发的反应。 将罪犯判刑入《中国青年研究》 2020 年第 11 期 5 狱无疑是最深刻的‘标签化’过程,代之以社区矫正措施可以减少因这种‘标签化’带来的副作用”。 ⑤ 事实上,现代犯罪学理论已经表明, 人的心理和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及能力)会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 犯罪不是犯罪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纯粹由个人因素决定的行为,而是由多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而引发的人类行为。 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和不健康发展,引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社会有责任通过对犯罪人施以一定的救助、矫正和改造措施,帮助犯 罪人消除犯罪动机和能力,使其重新复归社会。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理论 现代社会学把人的成长过程看作是社会化的过程。 认为,所谓社会化就是人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化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是在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成长和生存的。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接受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转化为个人的主体素质,把各种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的过程及趋向,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存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得意积累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创新的 基础。 社会化也是每个人个人个性品格得以形成完善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的成员以社会化的方式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越好,个人的成长进步越快,反之,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好,就会使人的成长进步受到各种阻碍,甚至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 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基本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 所谓基本社会化,又称初级社会化或成人化过程,它是指每一个人从婴幼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 所谓再社会化,又称为继续社会化或高级社会化过程,它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 广义的再社会化是一种带有主动、提高、升华性质的社会化,即经过基本社会化 过程的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规范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再社会化,是一种带有弥补、补救、矫正性质的社会化,即一些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失败的个人,迫于个人生存的需要及外部社会的要求,而不得不主动地或被迫地接受的重新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对于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视角看,当前我国试行的社区矫正制度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