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及其语言内容摘要:

了不少好事,从此,使潮汕地区“江”、“山”易姓为“韩”(韩江、韩山),其中兴办学校是人们最熟知的。 这三个阶段,是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和本地土著越族融合不断深入发展的三个阶段。 潮汕人的主干是“福老”,是宋元以后福建移民的迁入,才逐渐形成的。 “福老”是指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 饶宗颐教授说:“福老初非潮州土著,大率来自福建,而间接徙自晋豫,与客家同为中原遗族,惟客家迁徙于山岳地带,而福建老则循海岸线由闽 迁粤。 ”(《潮州志民族志稿》) 宋元时期,闽人对本地区规模空前的移民,主要有两类:一是闽籍师官的宦仕潮州。 宋代潮州职官多闽人,以知州为例,北宋知州籍 5 贯可考者 30 人,闽人 17 人,南宋知州籍贯可考者 63 人,闽人 36 人。 属官中闽人更多。 二是普通闽人的移民潮州。 晚唐以前,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广东看,潮州都属于荒僻之区,人口稀少。 自北宋以来,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使潮汕地区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来自闽地的移民日益增多,人口数量发展很快。 根据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亩田赋统计》,潮州唐宋元三代人口密度为:唐代,每平方公 里 人,在全省 27 个州中排第 23 位;北宋,每平方公里 户,在全省23 个州军中排第 5 位;元代,每平方公里 27 人,在全省 23 个路州军司中排第 3 位。 可见,宋元时期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跃居全省前列。 入潮闽人,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与从事工商业的传统,促进潮汕地区的开发。 随着闽人的到来,闽地风俗和日常生活习惯也带入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土著越族也加速与移民的融合。 闽潮同俗,自此已然。 潮汕民系在这时开始形成。 到明代,潮汕已基本汉化。 因此,潮汕人被泛称为:“福老”。 而潮汕人也多数承认其祖先来自福建(主要是闽南 的蒲田、泉州、漳州)。 但追根溯源,南下移居潮汕的基本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一带和长江流域一带的汉人后裔。 潮汕地区汉化后,以汉族为主,“福老”一词也就逐渐演变为对讲潮汕话的潮人的泛称。 后由于广州话“福”与“学”谐音,故又把“福老”讹传为“学老”。 除福老外,潮汕地区还有部分客家人。 客家人与福老人同样都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 由于客家人南来比福老人迟了一步,所以被称为“客”。 6 因此,今天的潮汕人,是潮汕地区在中国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大环境下,经过南迁入潮的中原汉人后裔及汉族先进文化长期与潮汕土著民族的融合和同化 ,终于铸造了今天的潮汕人。 潮汕人,是中原汉人后裔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又本地化了的汉人。 潮汕人有自己的语言,潮汕人所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