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5章学生疑难问题解析内容摘要:
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 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比如像时间,就完全是一个无所谓头尾的连续体,对 “ 早晨 ” 的时间范围,我国东方如北京、上海与我国西部如拉萨、乌鲁木齐,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由于时间的连续性,我们甚至无法彻底把时间界线切割开,每个时间段的末尾,既是这个时间段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时间段的开始,例如 0 时,例如早晨和上午的界线、上午和中午的界线。 又如我们确定的 13 级风力,其实本身也没有什么界限,都是人为规定的,以便把握其特点。 下面是13 级风级表(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期间的风速也不是一个确定的点,而是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至于海面情况、地面情况的描写,就更加模糊了。 风力 等级 风速 (米 /秒) 海面情况 地面情况 0 0- 静。 静烟直上。 1 - 渔船略觉摇动。 烟能表示方向。 2 - 渔船张帆时,可以随风移动,每小时 2- 3 千 人的脸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子开始飘动。 米。 3 - 渔船渐觉簸动,随风移动,每小时 5- 6 千米。 树叶和很细的树枝摇动不息,旗子展开。 4 - 渔船满帆时,船身向一侧倾斜。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 5 - 渔船缩帆(即收去帆的一部分)。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 6 -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7 - 渔船停息港中,在海面上的渔船应下锚。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8 - 近港的渔船都应停留在港内不出来。 折毁小树枝,迎风步行感到阻力很大。 9 - 机帆船航行困难。 烟囱顶部和平瓦移动,小房子被破坏。 10 - 机帆船航行很危险。 陆地上少见。 能把树木拔起或把建筑物摧毁。 11 - 机帆船遇到这种风极危险。 陆地上很少见。 有则必有严重灾害。 12 大于 海浪滔天。 陆地上绝少见。 摧毁力极大。 词义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例如发生了事故,报刊报道的伤亡人数,看起来是确数,其实只是相对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护等工作的展开,伤亡人数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 例如 2020年美国 事件,媒体开始报道说伤亡上万人,后来减至七八千人,后来再减至五六千人,据 2020 年的最新报道是三千多人。 而 2020 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歌剧院的劫持人质事件,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因为使用某种麻醉气体,死亡了数十人,而由于这种气体的后遗症,死亡人数在事件后不断上升,最后死亡 110多人。 像这样一些特殊事件中的确数,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模糊数。 或者说,这些确数,其实都是具有相对性的,都是变数。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精确与模糊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 、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 “ 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 ”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同样一盘菜,不同的人品尝,有的还说好吃,有的会说不好吃,有的说咸,有的说淡,有的说正好,不咸不淡。 还是给大家讲个《漂亮的误区》故事来说明这种对同一对象理解评价上的主观差异吧: 猫到林子里捕鸟。 猫头鹰说: “ 你可不要伤害我的孩子。 ” 猫说: “ 你的孩子长得怎么样,可要告诉我。 ” 猫头鹰说: “ 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 猫在树丛中找来找去,发现鸟巢中尽是漂亮的小鸟,它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放过了。 最后见一群非常难看的小鸟,就放心地饱餐了一顿。 在回家的路上,猫遇见了猫头鹰,说: “ 你放心,我吃的是最丑的小鸟。 ”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漂亮的孩子一个也不见了。 在猫头鹰看来,它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而猫却认为它们是最丑陋的。 可见,漂亮与否,完全是因人而异,没有一致的标准。 这里虽然说的是童话故事,但是现实中的这种主观评价的差异与此完全类似。 无怪乎有人说, “ 我们能分清好 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 这种分不清主要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造成的。 例如身高的标准,认为男子高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标准不一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标准也不一样,但不同的人在其心目中总是有一个大致的标准的。 所以词义的划分是有相对性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又如 “ 快 ” 与 “ 慢 ” 的界限不好确定,但 “ 马比人快、汽车比马快、火车比汽车快,飞机比火车快,火箭比飞机快 ” ,这里的快相对而言又是清晰的。 词义的模糊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词义的范围划分不一致,例如汉语中表示 “ 绿 ” 这一意义的词有近二十个,如 “ 青 ” 、 “ 黛绿 ” 、 “ 墨绿 ” 、 “ 果绿 ” 、“ 翠绿 ” 、 “ 嫩绿 ” 等词,把 “ 绿 ” 分解得相当细致生动,但在英语中却没有可直接对译的词,只能用词组翻译。 由于绿色代表了勃勃生机,是春天的象征,国际上把它作为通行的信号颜色,表示安全通行的信号,由此又引申开来,产生了像开绿灯、绿卡、绿色和平组织、绿色蔬菜、绿色食品等。 像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不同语言中划分差别非常大,这也反映了认识上的差异与词义模糊性特点的联系。 这种划分粗细的差异也同环境有关,比如汉民族给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再细分为 24 个节气,这在气候变化不大的地区是不可想象的,比如非洲赤道地区,只有旱季、雨季,没有四季之分。 同样是四季的划分,中国和欧美国家划分的时段就不一样。 即使在中国,虽然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可是在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其感觉也是不一样,往往是当北国的钢花映红了漫天飞雪的时候,江南的原野已是一片春色妖娆。 春季南北的这种差别往往要维持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反映在词义中,就产生了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九、词义的模糊性特点会不会影响交际理解。 词义的模糊性特点不会影响交际理解, 不会影响人们正常使用语言。 一方面,人类的大脑本身具有处理模糊性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现实交际中语言模糊性信息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常态。 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例如 “ 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 ” ,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如果使用十分精确的词语去替换上面的模糊词语,反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只能使听话人迷惑。 比 如说那个人身高 厘米,重 公斤,脸膛宽 10 厘米,唇厚 厘米等等,听话人不但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印象,反而模糊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描述人的外形是不需要具体数字的。 因为对听话人来说,一般情况下,他只关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区别的大致特征,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像上面描述小伙子的五个特征,可能别的人也具备一两个,但只有他具备全部,这就区别开了。 人脑的这种机能,是机器所不具备的,让机器处理模糊词语,可以说是人类攻关的一个难点。 比如人说往前走几步右拐前行数十米就到了,让机器就很难处理,因为其中的模糊词 语几步、数十米机器都是无法理解归纳的,必须使用精确语言。 与此类似,语句结构层次模糊,语义模糊,机器同样无法理解,例如“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歧义的结构,有两种分析,但是在 “ 咬死了猎人的狗非常凶猛 ” 和 “ 老虎咬死了猎人的狗 ” 中,已经变成单一结构了,但是在机器看来,这里的 “ 咬死了猎人的狗 ” 仍然是可以有两种分析的,人机对话需要避免使用这样的结构或者把这样的结构预先作处理。 语言交际中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时候,说话人不需要传递确切信息,受话人也不需要把握确定的信息,人们常常就使用具有模糊义的词语,这常见于一些描述性的 语句中,例如 “ 昨天一阵大风,刮走了我的衣服 ” , “ 那棵树长得又高又直 ” , “ 这种新品种苹果,形状又大又圆,味道又酸又甜 ”。 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很多看起来十分精确的词语,实际上反映的是模糊信息,例如: “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千难万险,跨过了万水千山 ” ,而实际上何止千难万险、万水千山呢。 再如 “ 参加游行的人,有十万之多 ” ,其实到底是多少恐怕谁也无法统计,也无须统计。 而客观情况的变化,也使得确切的数字显示出模糊的特性来,比如 2020 年美国 “” 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初媒体报道是 6 千多人,后来统计是 5 千多人,而 2020 年美国官方公布的确切数字是 3063 人。 十、什么是词义的全民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 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 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 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 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谎谬的。 比如 “ 爸爸、妈妈 ” 这样的词的意义,地主资本家有一种理解,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是另一种理解,试想那怎么去沟通呢。 除非是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互相没有往来,没有交际。 但我们这里说的是地球上的现象,不是说外星人的故事,自然不能这样比喻。 十一、什么是多义词。 多义词是怎样派生的。 多义词的使用会不会引起误解。 多义词就是指有几项互有联系的意义的词。 比 如 “ 月 ” 有 “ 月亮 ” 、 “ 每月的 ” 、 “ 计时单位,三十天为一个月 ” 、 “ 像月亮形状的 ” 这样一些意义,而这些意义都互有联系,尤其是与本义 “ 月亮 ” 关系密切, “ 月 ” 就是一个多义词。 一个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之有关的事物意义也逐渐地用它来表达,单义词就变成了多义词。 从单义词派生发展到多义词,这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项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了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来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 一个词最初的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 展出来的意义叫派生意义。 例如 “ 日 ” 是太阳,这是本义,后来发展出指白天、一昼夜、每天等,这些就是派生意义。 又如 “ 老 ” 的本义是年纪大,派生意义有 “ 老年人、富有经验(老于世故)、很以前久久存在的(老朋友)、陈旧(老机器)、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过了适口期、长久(老主顾、老见不着)、经常、很 ” ,就是派生意义。 多义词在使用中不会影响到对意义的理解,不会产生混淆,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多义词虽然有多项意义,但是由于。语言学概论第5章学生疑难问题解析
相关推荐
电大老师自定。 ( 10 分) 第三次考核 一、填空( 20 分,每小题 2 分) 1.( )的建立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标志。 2.( )包括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法学派。 3.人类之所以能学会说话,是因为( )和语言的材料是有限的。 4.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词。 5.语言没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6.“我学习英语”
惩罚、比较、一匹马”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C) A. du239。 . me b253。 ib236。 ch254。 nɡf225。 bǐjiǎo y255。 pǐmǎ B. du239。 . me b253。 ibǐ ch227。 nɡf225。 bǐjiǎo y255。 p255。 mǎ C. duō. me b253。 ibǐ ch227。 nɡf225。 bǐji224。 o
写字板”软件操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组成小组,明确任务分工 学生的分组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是很 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 24 人的小组。 分组的依据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社会背景、以前小组学习的经验等。 小组成员最好有一些差异,能够互补互助,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彼此之间获得更多的经验信息。 例如
“ 活着,总会面对压力,遇到艰难,经历痛苦,因为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洒满阳光,铺满鲜花。 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某些人的生命黯淡得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得有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得就似一声幽微的叹息。 而在另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明亮的有如正午的太阳。 是因为后者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让我们热爱生命,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
为这些人有着足够的毅力和上进心,能够抗拒逆境给其自身带来的种种磨难,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去战胜逆境,来体现人生的价值。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换言之,倘若身处逆境中的人是个懦夫,整日为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而抱怨,却不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逆境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对他意志的消磨和生命的浪费。 而且逆境可以使一些本阿有着远大目标的人丧失信心
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 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 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动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 如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