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设计ⅱ——乡村型内容摘要:

距最近公路距离 距最近铁路距离 人口规模 总人口 外出人口 外来人口 用地规模 范围半径 占用耕地状况 其他 三、 乡村聚落绿地调查与庭院绿化设计 乡村聚落绿地生态功能及主要类型 乡村聚落绿地不但可以做各种休息之用,而且可以组成防护带,可以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是在卫星影像上区分乡村聚落的地学判读标志。 乡村聚落的四周树木已形成景观,这在 平原地区尤其 82 显著。 从远处看,绿色的树林大都是乡村聚落所在地。 乡村聚落绿地生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天然的绿色氧气工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它有吸尘作用,是天然的过滤器和吸尘器,降解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它有消声防噪的作用,树木粗糙的树干和茂盛的枝叶是天然的吸声器;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和湿度,防止辐射热。 乡村聚落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服务专用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五个类型。 乡村聚落绿地生态功能调查 首先在 4 个方向选择乡村聚落范围内的绿地与临近空旷地为观测点,借助风速仪、气温计与湿度计测量聚落内 外的风速、气温、湿度,记录并计算这些生态指标的变化量,从而理解绿地对房屋环境的生态功能(表 46)。 表 46 乡村聚落内外气候指标对比调查表 区域 指标 聚落内绿地 聚落外空旷地 变化量 风速 (m/s) 气温 (摄氏度 ) 湿度 (%) 乡村绿地现状调查与庭院绿化设计 草测一幅聚落绿地现状图,这里的关键是要对绿地功能做初步评价,主要根据生态功能、美化功能及生产功能三方面给出评分,三者均具备者为 A,具备其中两者功能的为 B,只具备其中一种功能的为 C。 将评判等级标 于图上。 这个绿地评价图可以作为进一步绿化的依据。 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根据这一思想,对自己的庭院绿 83 化进行设计和改造。 庭院绿化设计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关系:①绿化的方式与绿地生态功能的关系,是成片绿化还是星点状或片状绿化。 通常选用丛状乔木绿化,可以使庭院疏林化,发挥其生态功能。 ②绿化方式与行动方便的关系:例如网眼化草地,可以与硬化地面结合,即可保持地表水分下渗和草木生长,又可保持地面雨天清洁,行走方便。 ③绿化与生活的关系,庭院是休息的场所,也是运动场所,选择和种植何种绿色植物,对美化庭院,特别是北方四季美化功能有直 接关系,通常乔木树种要多样化,因为它是景观标志中最为突出的。 ④绿化与生产的关系,绿化要占用土地和空间,在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的同时还要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庭院果园化、林材化是许多庭院所采用的方式。 第三节 乡村农田与土地退化调查 一、 农田开垦与土地生产力演变的原理 农田开垦与可持续发展 84 图 43 乡村农田 与 土地生产力 演变模式 耕地是 农区主要的土地利用 类型 , 在农业化过程中 , 在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下,土地生产能力维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但是人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和有条件的,如果违背了自然 规律,耕地生产能力将会下降,以至丧失,使人类生存不可 持续。 图土地地带性 土地自然系统 土地农业系统 传统经营 现代管理 土地农业经济 衰退 发展 资源环境 矛盾激化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 耕地可持续性 不 可 土质变劣生产力下降沙化减化 改良土壤建设高产田改良品种 土地承载力下降 提高土地生产力 农业化开垦、机械化、水 利化、化肥化 合理利用土地 不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单位生产力 下降 上升 开垦增加数量 提高 单产 耕地退化 耕地进化 经营粗放 投入科技 土地质量 下降 上升 85 43给出了耕地在农业过程中,人类行为与自然关系所 表现出 的土地进化与退化的动态关系,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的 根据这一模式,构建乡土地理调查基本内容,就可以把着眼点放 在 乡村农田在农业化过程中,受人类行为驱动,所反映出来的农 开垦与土地退化地关系上。 耕地退化的地域差异 耕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其质量变劣,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表现为耕地沙化、水土流失、耕地盐碱化、耕地污染以及耕地非农占用等。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各异,例如在山区,开垦农田不当 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造成耕地土层流失;在沙区,开垦农田不当主要会导致风蚀沙化,造成土壤有机质吹蚀,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在平原,开垦不当,特别在北方灌溉不当,常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因此在设计乡土地理调查时要分地域设计调查内容的侧重点。 二、 山地丘陵区坡耕地开垦与水土流失调查 坡耕地开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人多平地少、山多的国家,广大山区坡面上普遍存在着风化壳和土壤,坡度 50176。 以下都存在不同厚度的土层,为坡地开垦提供了物质基础。 坡地开垦是山区农耕地的主要方式之一。 坡地开垦造成土层疏松,原有自然植被全部破 坏,地表抗蚀能力减弱,在降水侵蚀力和坡地径流冲刷力的作用下,耕地极易发生水土流 86 失,通常在坡度 15176。 的坡地上开垦,水土流失发生是必然的。 因此这类坡耕地称为“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粮食生产能力极为低下。 由于坡地的土层条件使得人们广泛耕种,又由于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收成很低,即“广种薄收”,而且地力年复一年下降,耕地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 因此控制开垦的坡 度或变坡地为梯田的国土整治措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高度注 意。 梯田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中国梯田建设有 3000多年 的历史,现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有 1/4以上是梯田。 构成十分壮观的梯田景观。 梯田结构的基本特征包括田面、田坎和地埂。 梯田种类按断面不同可分为:坡式梯田,波式梯田(软埝)、交式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梯田、反坡梯田等;从利用情况看,分为旱作梯田,水稻梯田,林果梯田等;按田坎材料分为石坎梯田、土坎梯田、砖坎梯田、草灌梯田、篱编梯田和混凝土梯田等。 梯田是通过改变坡地形状、截短坡长、减弱坡度或削平地面,达到拦蓄雨水、减少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土壤的目的,最终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并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兴修梯田将坡地一次变平,逐 渐变平或变成侧坡,就地拦蓄了降水,制止了大量泥沙输入江河下游。 防止了洪涝灾害。 一般坡改梯后每年每公顷可拦蓄 450m3左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量 1— 5吨。 因此梯田不仅可以保持水土,增加生产效益,而且可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和减轻洪涝灾害发生。 调查坡耕地及梯田,可以强化水土保持的生态意识。 坡耕地梯田生产生态效益调查 在家乡所在地选定一块坡耕地和一块梯田,这两块地的基本地 87 理条件要基本相似。 详细测量并记录这些地块的基本状况(表47),然后对比两类耕地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而对“梯田”这种国土整治 措施有更深入的了解。 表 47 坡耕地 /梯田生产 — 生态效益调查对比 耕地类 项目 坡耕地 梯田 对比差异 基本条件 总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