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内容摘要:

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於此,這是五門心路過程生起之法。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心路 過程心一共有七種等: 這七種心路過程心是五門轉向心、根識(五識之一)、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 生起十四次則是計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緣兩次(其他的各是一次)。 發生於五門心路過程的五十四心是所有的欲界心。 意門心路過程 ( manodvaravithi) 節十二:有限速行心路過程 Manodvare pana yadi vibhutam alambanam apatham agacchati, tato param bhavangacalanamanodvaravajjan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pakani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當清晰所緣呈現於意門,有分波動、意門轉向、《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154 速行及在速行之後的彼所緣即會轉起。 隨後即再次沉入有分。 Avibhute pan’alambane 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ti. 對於不清晰所緣,在速行之後即沉入有分,彼所緣沒有生起。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意門心路過程: 當心路過程發生於五門的任何一門時,事實上是 涉及了兩門,即根門與意門。 稱為意門心路過程的是純粹只發生於意門的心路過程,完全沒有涉及根門。 為了使它更明確化,也稱之為「純意門心路過程」( suddhamanodvaravithi)。 意門心路過程包括了在節十二至十三所述的欲界或「有限心路過程」( parittavithi),以及在節十四至十六所述的廣大( mahaggata)與出世間( lokuttara)心路過程。 有限或欲界意門心路過程本身有兩揰:一、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的隨起意門心路過程( pabcadvaranubandhaka);二、獨立的心路過程( visumsiddha)。 (一)鼓只受到棍敲擊一次即會傳出一陣陣的回響,如是當五根門只受到五所緣撞擊一次,而在五門心路過程停止之後,過去所緣即會呈現於意門,引發了許多意門心路過程。 由於這些心路過程是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它們稱為「隨起心路過程」。 依據隨五種根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它們可分為五種。 列迪長老解釋:明確地識知所緣是發生於這些隨起心路過程;在純五門心路過程裡並沒有如此明確地識知所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55 緣。 例如,在眼門心路過程之後,首先生起的是「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 tadanuvattika manodvaravithi),再次緣取根門心路過程剛剛識知的所緣。 隨後依次生起的各個心路過程則整體地識知該所緣( samudayagahika)、識知所緣的顏色( vannasallakkhana )、 領 會 所 緣 的 實 體( vatthugahika ) 、 識 知 所 緣 的 實 體( vatthusallakkhana ) 、 領 會 所 緣 的 名 稱( namagahika ) 、 以 及 識 知 所 緣 的 名 稱( namasallakkhana)。 「整體地識知該所緣的心路過程」是(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它整體地識知已重複地被前兩個過程(即根門及彼隨起心路過程)識知的所緣。 這過程執行組合的作用,把對所緣片段的感覺組成一體,有如把旋轉的火炬看成一圈火光。 只有在這發生之後才有可能識知顏色。 當識知顏色發生時,人們就會識知它為「藍色」等等。 當識知實體發生時,人們識知實體或形狀。 當識知名稱發生時,人們識知(所緣的)名稱。 因此,列迪長老認為,只有在識知(所緣的)個別特徵時,人們知道:「我看到這或那特徵。 」 (二)當六所緣的任何一個直接呈現於意門,而不是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發生時,「獨立意門心路過程」即會生起。 可能有人會質問所緣如何能夠不依靠五根,而直接呈現於意門。 列迪長老舉出幾個來源:從以前直接體驗的,或從 以前直接體驗的再加以推測;從以前聽來的,或從聽來的再加以推測;由於相信、觀念、推理或省思之後所接受的見解;通過業力、神通力、身體不調、天神的影響、觀照、覺悟等等。 他解釋:如果有人只是清晰地體驗某種目標一次,即使是過了一百年之後,緣於該目標,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156 條件具足時也有可能令到有分心波動。 已受到過往體驗滋養的心是非常易於再受到它們的影響。 當它遇到五所緣的任何一個時,該所緣都可能觸發一連串心流,而識知上千個過去所體驗的目標。 不斷受到這些因緣刺激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尋求機會自有分心中出起,以清楚地識知目標。 因此,有分心裡的 作意心所不斷地令到有分心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向由於因緣已具足而呈現的目標。 列迪長老解釋,即使有分心已有自己的目標,它還是傾向於緣取其他目標。 由於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當某個目標基於其他因緣而足夠明顯時,它即會把心流從有分心中拉出來,而呈現於意門心路過程。 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可分為六種:根據以前直接體驗的、根據以前直接體驗的再加以推測、根據聽來的、根據聽來的再加以推測、根據所識知的、根據所識知的再加以推測的心路過程。 在此,「所識知的」包括了相信、觀念、觀照與覺悟;「從所識知的再加以推測」包括通過歸納或推 理而得來的結論。 當清晰所緣呈現等等: 在欲界裡有兩種意門心路過程,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目標的強度。 對於取清晰所緣( vibhutalambana)為目標的心路過程,當所緣呈現於意門時,有分波動(兩次)之後即停止。 然後意門轉向心轉向該所緣,繼而有七個速行及兩個彼所緣生起,而後心路過程再度沉入有分。 這是指在欲地的有情;於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對特別清晰的所緣,彼所緣也不會生起。 (見節十九至二十)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57 對 於 不 清 晰 所 緣 : 對 於 取 不 清 晰 所 緣( avibhutalambana)為目標的心路過程,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彼所緣都 不會生起。 列迪長老認為,對於取不清晰所緣的心路過程,於速行之後沉入有分應是最長的過程。 然而,他認為,當所緣是不清晰時,也有在意門轉向心發生兩三次之後即結束的過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動的過程也可能發生。 因為對於純意門心路過程,有無數次目標呈現於意門時只令到有分波動兩三下,過後該波動即停止,而沒有真正的心路過程心生起。 所以,根據列迪長老,對於意門,所緣的呈現方式亦有四種。 結束於彼所緣的可稱為「極清晰的呈現方式」( ativibhuta);結束於速行的可稱為「清晰的呈現方式」( vibhuta);結束於意門轉向心的可 稱為「不清晰的呈現方式」( avibhuta);而只有有分波動的則可稱為「極不清晰的呈現方式」( atiavibhuta)。 呈現的清晰程度是依據目標有多明顯或心的力量幾強。 因為即使當心很弱時,很明顯的目標也能夠清晰地呈現;再者,即使目標很微細深奧,強勁的心還是能夠清楚地識知它。 圖表 43:有限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所緣 之前 心路過程 之後 清晰 有分流 波 斷 意 (7)速 (2)彼 有分流 不清晰 有分流 波 斷 意 (7)速 有分流 註:意 = 意門轉向心 其他的與圖表 42 相同。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158 節十三 :總結 Vithicittani tin’eva cittuppada das’erita Vittharena pan’etth’ekacattalisa vibhavaye. 於該心路過程有三種心,心生起則十次。 於此詳細解釋則有四十一心。 Ayam ettha parittajavanavaro. 於此,這是有限速行篇。 節十三之助讀說明 三種心等等: 該三種心路過程心是意門轉向心、速行及彼所緣。 心生起十次是意門轉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緣兩次。 在此的四十一心包括除了雙五識、五門轉向心與兩個領受心之外的一切 欲界心。 發生於此的三種推度心的作用是彼所緣;確定的作用則是意門轉向。 安止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 appanajavanamanodvaravithi) 節十四:安止心路過程 Appanajavanavare pana vibhutavibhutabhedo natthi. Tatha tadaramman’uppado ca. Tattha h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javananam atthannam abbatarasmim parikamm’opacar’anulomagotrabhu namena catukkhattum tikkhattum eva va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ddhe tadanantaram eva yatharaham catuttham pabcamam va chabbisati mahaggatalokuttarajavanesu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59 yathabhiniharavasena yam kibci javanam appanavithim otarati. Tato param app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於安止速行時分,並沒有清晰與不清晰(所緣)之分。 同樣地,彼所緣也不會生起。 於此(安止心路過程),八欲界智相應速行的任何一個生滅四或三次,順次是遍作、近行、隨順及(更改)種姓。 一旦它們滅盡,依情況是第五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種廣大或出世間心的其中一個,會即刻如心所願而進入安止心路過程。 隨後,在安止的末端即會再沉入有分。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安止 ( appana): 巴利文 appana 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昇的「尋心所」( vitakka);它把相應名法深深地投入於目標裡,致使它們安止於其中。 雖然在超越初禪之後即不再有尋,但由 於入禪之心已一境專注於其目標,因此「安止」一詞亦包括一切屬於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的禪那定。 並沒有清晰與不清晰(所緣)之分: 於安止並沒有這種區分,因為只有在很清晰地覺知目標時,才有可能證得禪那定(安止)。 於此,八欲界智相應速行的任何一個生滅四或三次:當禪修者即將證得禪那、道或果時,首先會生起意門轉向心。 然後在同一個安止心路過程裡,於安止速行之前,會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從欲界導向安止。 於凡夫或有學聖者,這些速行將是四種欲界智相應善心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160 一;於阿羅漢,則是四種欲界智相應唯作心之一。 順次是遍作、近行 、隨順及種姓: 於鈍根者,這些基礎速行生起四次,每次都執行不同的基礎作用。 第一個剎那名為「遍作」或「預作」( parikamma),因為它準備心流證入安止定。 下一個剎那名為「近行」( upacara),因為它已接近安止。 第三個剎那名為「隨順」( anuloma),因為它順從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後的安止。 第四個剎那名為(更改)「種姓」( gotrabhu):於禪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廣大心種姓而得其名;於初道定,它名為種姓是因為它是從凡夫種姓進入聖者種姓的轉變點;對於進入更高層次道果的轉變點,則隱喻式地稱它為(更 改)「種姓」,但有時亦另稱它為「淨化」( vodana)。 7 於根器利者,則少了「遍作」剎那,如是於安止之前只有三個欲界速行生起。 圖表 44:安止速行心路過程 初次證得 禪修者 之前 心路過程 之後 禪那 鈍根者 有分流 波 斷 意 遍 近 隨 種 禪那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 斷 意 近 隨 種 禪那 有分流 道果 鈍根者 有分流 波 斷 意 遍 近 隨 種 道 (2)果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 斷 意 近 隨 種 道 (3)果 有分流 註: 波 = 有分波動 近 = 近行 斷 = 有分斷 隨 = 隨順 意 = 意門轉向 種 = 種姓 遍 = 遍作 7 見《清淨道論》第廿二章、段廿三、註腳七。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61 一旦它們滅盡等等: 在種姓心之後,於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鈍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個屬於安止層次的速行心。 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無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 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種。 當知在安止心路過程裡,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屬於不同界(在道果心路過程裡則更能緣取不同的目標),而所有在(同一個)欲界心路過程裡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種心。 如心所願 ( yathabhiniharavasena): 這是指所 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禪修者的心願所決定。 若他希望證獲初禪 , 他 即 會 把 自 心 導 向 於 證 獲 該 禪 那 地 修 習 止 禪( samatha),對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