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诗词格律内容摘要:
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 這裏“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 “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 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麽,散文與 詩都用得著它。 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 ?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小雅 ?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 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像《詩經》那樣隨便的。 這個規則是: (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 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 [2]。 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和《詩經》是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 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纔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 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舉的一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破厚腹中空。 這裏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 “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 [4]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 “重” 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 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於詩詞的對仗,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裏。 二 詩律 第五節 詩的種類 關於詩是種類,問題是相當重復的。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 這是一種分法。 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 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 就衹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 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法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衹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一)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 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 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 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 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 詞大概產生於盛唐。 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 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 律詩的韻、平仄、對仗。 都有許多講究。 由於格律很嚴,所 以稱為律詩。 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 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 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 五言絕句衹有二十字,七言絕句衹有二十八字。 絕句實際上可以分 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 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 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 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 這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 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 這衹是大致的分法。 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 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衹歸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衹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 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麽理論根據的。 第 7 教学周 3/第 2 节(第 14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六節 律詩的韻 我們先講近體詩,後講古體詩,這是 因為徹底了瞭解了近體詩之後,纔能更好地瞭解古體詩。 第一,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為其特徵的,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是甚麽,然後能知道甚麽是古體詩。 第二,自從有了律詩以後,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要先瞭解律詩,然後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甚麽。 在這一節裏,我們先談律詩的韻。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 韻書的歷史,這裏用不著詳細敘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的用韻。 一般人所謂“詩韻”,也 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詩韻共有 106個韻:平聲 30韻,上聲 29韻,去聲 30韻,入聲 17韻。 律詩一般衹用平聲韻,所以我們在這一節裏衹談平聲韻;至於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在韻書裏,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 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上平聲 15韻: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 15韻: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鹽十五咸 東冬等字都衹是韻的代表字,它們衹表示韻母 的種類。 至於東冬這兩個韻(以及其他相近似的韻)在讀音上有甚麽分別,現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 我們衹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是有區別的。 後來混而為一了,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在寫律詩時還不能把它們混用。 起初是限於功令,在科舉應試的時候不能不遵守它;後來成為風氣,平常寫律詩的時候也遵守它了。 在《紅樓夢》裏,有這樣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指定用寒韻。 香菱正在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的時候,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閒閒吧。 ”香菱怔怔答道:“閒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 ”這一段故事可以說明近體 詩用韻的嚴格。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 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窄韻如江韻、佳韻、肴韻、覃韻、鹽韻、咸韻等。 窄韻的律詩是比較少見的。 有些韻,如微韻、刪韻、侵韻,字數雖不多,但是比較合用,詩人們也很喜歡它們。 現在我們舉出幾首律詩為例: 送魏大將軍(一東) [唐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欠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喜見外弟又言別(二冬) 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籌筆驛(六魚) [唐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終南山(七虞) [唐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外宿,隔水問樵夫。 錢塘湖春行(八齊)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月夜憶舍弟(八庾)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送趙都督赴代州(九青) 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8]。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詠煤炭(十二侵) [明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數是不押韻的;七律第一句,多數是押韻的。 由於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近的韻也行。 這種首句用韻的風氣到晚唐纔相當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 現在試舉兩個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園小梅 [宋 ]林逋 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兩首詩用的都是十三元韻,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韻腳卻用了十二文韻的“紛”字,林逋《山園小梅》第一句韻腳卻用 了一先韻的“妍”字。 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情況,在王維、李白、杜甫等盛唐詩人的律詩裏是少見的 [9]。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格性,衹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 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 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衹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第 8 教学周 1/第 2 节(第 15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 詞律 第七節 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 ”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 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三類:( 1)小令;( 2)中調;( 3)長調。 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 [1]。 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化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 了一些中調和長調。 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 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一)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衹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 [2](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詳見下節)。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 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衹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第六章诗词格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