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授课时间:16周2课时授课方式:教师内容摘要:
重工业建设是其突出的重点。 工业建设的主要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华北和中、西部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力求初步改变我国原有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 重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 能源工业在 一五 施工重点项目中占很大比重。 此外,有色金属、化工、轻纺、建材和森林工业等,也都有一些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交通建设方面,对原有铁路干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始新建包兰、兰新、宝成等线。 1957 年,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总之, 一五 期间的工业化建设,虽然仅仅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奋斗中,已经取得扎扎实实的重要进展。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到 1952 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52 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 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 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 1950 年的印度。 如人均钢产量中国为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美国为 5383 公斤;人均发电量中国为 度,印度为 度,美国为 2949 度。 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改变。 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党进一步提出,中国实现工业化,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是当时确定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 10 质基础。 这就是建国 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1956 年, 一五 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 到 1957 年底, 一五 39。 ,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一五 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本建设成就显著 经过以 156 项苏联援建项目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我国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从而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同时,这类项目许多是在内地兴办的 ,这就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5 年中,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矿山设备、重型机械、精密仪表制造和国防军工企业等纷纷建立起来,填补了我国重工业的许多空白。 2.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快,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工业总产值达 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 21%,比 1952 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长 18%。 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 1952 年的%提高到 1957 年的 %。 一五 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 100 年,也远 远高于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增长速度。 19531957年间的年平均工业增长率,英国为 %,美国为 %,中国为 18%;钢年平均增长率,英国为 %,美国为 %,中国为 %。 3.农业生产有相当的增长 1957 年农业总产值达 604 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25%,年均增长 %。 4.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 到 1957 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 29862 公里,比 1952 年增长 22%。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5 万多公里,比 1952 年增加 1 倍。 5.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 到 1957 年高等院校达 229 所,比 1952 年的 181 所增加 %; 1957年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共有 7178 万人,比 1952 年增加 33%。 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 个,研究人员达 28 万人,比 1952 年增长 2 倍多。 出版、广播、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全国卫生保健事业迅速发展,一方面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大规模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建立和发展全国性医疗防疫网络。 6.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5 年间,市场商品增多,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很 快。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就业人数的增加,到 1957 年,全国职工人数达 2 451 万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基本消灭;职工平均工资从 1952 年的 446 元增加到 1957年的 637 元,增长 %;职工劳动条件和社会福利不断得到改善, 1957 年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达到 1150 万人,比 1952 年增加 倍,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达到 657 万人,比 1952 年增长 %, 5 年中国家投资兴建的职工住宅达 9454万平方米。 1957 年农民收入比 1952 年提高 %。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 102 元,比 1952 年的 76 元提高 33%多,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达 250 元,比 1952 年提高 %;农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 79 元,比 1952 年提高 %。 1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开始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也改变着世界各国人士对中国的看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过程 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中国农村和城市出现的新矛盾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人民对粮食与原料的不断增长 的需要,而两极分化的苗头也开始出现,这促使党必须考虑今后农村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 在城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历几个大的回合,这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在 1952 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共中央曾经设想,在革命胜利后,经过一段 相当长久 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当时设想需要 10 年至 20 年时间,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发展壮大,然后再采取 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 ,一举实现私人企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到 1952 年,经过建国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实践,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验的积累,党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952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 10 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此后,毛泽东还几次强调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的这一设想很快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到 1953 年 6 月 15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9 月 24 日,在庆祝建国四周年的口号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这条总路线。 12 月,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拟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 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 39。 左 39。 倾的错误。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它反映了或者说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旧中国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这个变革同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国营经济既是支持国家财政、稳定经济形势、保障人民和社会利益的主要经济力量,又是现有基础工业 的主体, 一五 计划的主要任务由它来承担。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很少工业资本;在工业资本中又主要是轻纺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小,技术落后当时,国营工业企业大多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 12 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明显地表现出国营经济对其他经济成份的优越性。 到 1952 年,国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相对强大的力量,它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和商业批发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已占到 67%和 60%。 所以它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依靠力量。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授课时间:16周2课时授课方式:教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