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皇家园林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内容摘要:
中路的厅堂。 恭王府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 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 米,贯穿整座假山。 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是研究明清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 北京静宜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山,在清代称为静宜园。 当时京城西郊的 三山五园 名闻天下,所谓“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 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 1186 年)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 清康熙年间(公元 6621722 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 乾隆十年(公元 1745 年)加以扩建,翌年竣工,改名“静宜园”。 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 153 公顷。 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 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 览无遗。 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别垣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 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 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 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80 年)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 庙后矗立着一座造型秀美、色彩华丽的七层琉璃砖塔。 静宜园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 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 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 557 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静宜园是清代皇帝驻跸期间处理日常政务及接见王公大臣的听政之所,其正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殿南北两侧各建配殿五间,是静宜园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园内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 构成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春夏之际,林木蓊郁,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尤为引人入胜。 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 余处,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 作为“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 勤政殿位于今香山公园东大门内,于咸丰十年 (1860 年 )被英法联军焚毁。 2020 年 7 月,国家投资一千万人民币复建勤政殿,2020 年,勤政殿正式对游人开放。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 15 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颐和园的营造始于金代,元明时期,这里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 壮观神州第一”的游览胜地。 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扩建和改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颐和园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 公元 1860 年(清朝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 园内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皆被抢掠一空。 公元 1886 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 1888 年改园名为颐和园。 1900 年,颐和园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 1903 年重新修复。 颐和园总面积达 294 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 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其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 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它坐西朝东,宫门内外南北对称建有值房及六部九卿的朝房。 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为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 仁寿殿西北方分别建有慈 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及皇后居住的玉澜堂与宜芸馆,再往西数十米就是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 万寿山南麓,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似众星捧月,溢彩流光。 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 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其东面山坡上建有转轮藏和巨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建筑是五方阁及闻名中外的宝云阁铜殿。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 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 浩淼烟波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 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花木扶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 重峦叠嶂上,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 山之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形地貌演变为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顺地势而开合,依山形而宽窄。 两岸树木蓊郁,蔽日遮天,画栋雕梁,时隐时现。 后溪河中游,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万寿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钱庄、当铺招幌临风;茶楼、酒馆画旗斜矗。 沿河东游,水尽处,闻溪流琮琮,如琴如瑟,是为谐趣园。 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厅堂楼榭,精致典雅,“一亭 一径,足谐奇趣”。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古往今来,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成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 雍正即位后,自 1725 年起大加扩建,占地达三千亩,造景二十八处。 乾隆即位后继续扩建,至 1745 年又造景四十处,命宫廷画家按景绘图,并亲自通景题诗,流传至今。 1749— 1751 年乾隆又于圆明园东建长春园。 1760 年,又 在长春园北端,按欧洲巴洛克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 1772 年长春园以南诸家私园建成绮春园(后改万春园)。 嘉庆十四年(公元 1809 年)又命收西路几个赐园,合成三十景。 至此,历时一百多年,三园基本建成。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福海居于中央)。 圆明园汇集了。第三部分皇家园林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