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急性传染病防治***内容摘要:
县的首发疫情(或暴发疫情)、县对乡(镇)的首发疫情(或暴发疫情) 派人 迅速赴现场调查处理,配合、指导基层扑灭疫情。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防疫站贯彻执行江苏省卫生厅制定的《霍乱控制预案》,努力实现“三不”(不发 生二代病人、不发生中高强度流行、不发生死亡病例)的目标; 12 年中 , 虽霍乱的优势菌株从 Eltor 生物型的稻叶 1d 转回小川 1b,且 O139 型又很快传入,但霍乱在扬州 市未造成严重的危害,疫情稳定 ,无一死亡。 第三节 乙类传染病 防治 一、 病毒性肝炎 【 流行情况 】 扬州市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记载始于 1960 年, 1979 年前疫情较稳定, 1980 年发病率迅速升高,为 , 1987 年进入高峰, 1988 年上升到。 疫情最重的为靖江、仪征两县,发病率分别为。 1990 年全市发病率继续上升,达 ,死亡率达 万,病死率达 %。 发生暴发疫情 8 起。 病人主要为 20~ 29 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专率最高的为医务人员,学生和饮食服务人员 次之。 1991~ 2020 年, 病毒性肝炎是 扬州 市发病数最多的 传染病。 累计各型肝炎发病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 %。 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 其中1991~1993 年连续 3 年发病率达到高峰,分别为 、 、 万。 在 病毒性 肝炎中,乙型肝炎 发病 24500 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 %,死 亡 48例,占肝炎死亡总数的 %。 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对肝炎 持续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使一度流行猖獗的 疫情 得到控制, 1994 年和 1996 年全市肝炎发病率 分别下 72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降到 , 2020 年下降至。 肝炎暴发疫情 41 起,时间 分 布 主要 发生在 1991~ 1996 年 (表 27) ,其余各年未发生暴发疫情。 1990~ 2020年 地区分布 在江都( 23 起)、兴化( 9 起)、姜堰( 4 起)、宝应( 2 起),靖江、邗江和仪征(各 1起)。 肝炎 分型, 1991~ 1997年以甲型 病毒性 肝炎为主,占 ~ %,其后逐年下降。 1998~ 2020 年乙型 病毒性 肝炎占肝炎总发病数比例上升,从 1997 年的 %上升到 2020 年的 %。 【 防治措施 】 1996 年前 ,扬州 市以甲肝为主,暴发疫情较多,有明显的春季发病高峰(秋季亦有小高峰),根据全省统一部署,从 1994 年起 , 每年春季和秋季连续开展“压春峰”和“压秋峰” 活动 (简称压高峰) , 对重点人 群 开始大面积 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以浙江医学科学院产品为主 ; 1991 年在高邮、靖江、泰兴、泰县、江都、仪征等县(市)首次小面积使用 过 长春产甲肝减毒活疫苗)。 1991~1996年全市共接种甲肝疫苗 741742 支; 1997~2020 年全市(不含现泰州)共接种 607631支。 同时加强 农村饮用水消毒管理、食品 卫生管理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从 1997 年起未再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疫情被有效控制。 从 1996 年起,乙型肝炎疫情比例上升,发病数占甲型肝炎以外的各型肝炎首位, 1991~ 2020 年 扬州 市平均 年 发病率为。 乙肝是由经血等多种途径传播 的疾病,主要 防治措施 为 : ① 对乙肝病人或病原携带 者的孕妇所生婴儿 , 在规定时间内 ,联合应用乙肝疫苗/ 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母婴传播; ② 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保证按规定程序接种。 扬州 市 1991~1996 年 共接种乙肝疫苗 867469 支; 1997~2020 年(不含现泰州市)共接种 535064 支 ; 1991~1996 年共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46 支, 1997~2020 年共接种4554 支。 ③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输液(血)、 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血液及其制品进行管理和监测,防 止 医院内交叉感染; ④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⑤ 加强各有关公共场所单位(宾馆、饭店、浴室 、休闲中心、美容、理发、娱乐场所等)卫生监督监测,切断传播途径; ⑥ 对在预防性卫生体检中查出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按《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的规定,调离有关岗位。 扬州市 1990 年 肝炎 发病率 为 , 2020 年为。 2020 年比 1990 年 肝炎发病率下降 %。 第二章 传染病防治 73 表 27 1990~ 2020 年扬州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 (注) 年份 发病 人数 死亡 人数 发病率 ( /10万) 死亡率 ( /10万) 病死率 ( %) 暴发疫情 (起) 1990 18594 (3655) 33 (19) () () () 8 1991 21137 (3585) 13 (6) () () () 25 1992 22068 (3332) 7 (4) () () () 8 1993 20208 (3324) 8 (5) () () () 5 1994 11218 (2856) 4 (2) () () () 2 1995 7233 (2679) 8 (5) () () () — 1996 6905 (2564) 9 (6) () () () 1 1997 2977 (1070) 8 (6) () () () — 1998 2257 (945) 7 (5) () () () — 1999 2455 (935) 1 (0) () (0) (0) — 2020 2110 (1002) 5 (2) () () () — 2020 2120 (973) 6 (4) () () () — 2020 2315 (1235) 5 (3) () () () — 注:括号内为乙型肝炎 所含 的各相关数据。 74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二、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流行情况 】 痢疾是扬州市 乙类传染病 发病数最多的 病种 之一。 由于大多数病人症状较轻,易于治疗,病死率低,不为人们所重视。 1954 年前,痢疾疫情 无完整记载;但少 数 县(市)据有部分疫情资料, 《 江都县卫生志 》记 载:“痢疾发病率1954~1959 年为 , 1960~1969 年为 , 1970~1979 年为 万, 1980~1987 年为。 ” 兴化市卫生防疫站已故防疫科长符惠民遗著《兴化市 1950~1995 年主要传染病疫情分析》中有:“痢疾是兴化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1950~1995 年发病率波动在 ~。 46 年共发生 18959例病人,死亡 8 例,„„ 46 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第一次是 1954~ 1956 年,峰顶是1954 年,发病率为 ,第二次是 1985~1987 年,峰项是 1985 年,发病率为 ”。 “ 46 年疫情以高度散发为主,局灶性暴发流行较为少见,历史上曾发生几起,如 1954 年高邮长江越剧团在兴化演出期间,因井水污染而引起痢疾暴发。 ” 扬州市痢疾疫情报告始于 1954 年,当时未要求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分开统计,故报表中统称为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发病很少;细菌性痢疾占绝大多数,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1954~1990 年的 37 年中, 扬州 市痢疾疫情年合计发病数在万例以上的计 7 年,即 1975 年、 1978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5 年、 1986 年和 1987 年,其中 1986 年最多,达 17375 例。 发病数最少的是 1957 年 , 为 1121 例。 死亡数最多的是 1960 年和 1962 年,分别死亡 43 例(其中泰州 1333 例病人中死亡 30 例)和 37 例( 其中高邮 257 例病人中死亡 31 例)。 细菌性 痢疾没有明显的地区性,里下河地区、沿江地区和丘陵山区均有发病,如靖江 1979 年发病数 3000 多例,达 扬州 市总发病数的三分之一;邗江 197 1976 和 1978 年的发病数均达扬州 市总发病数的二分之一;仪征 1980 年和 1982 年的发病数达扬州 市总 发 病数的近三分之一,且 1980 年的发病数达 4419 例, 死亡 6 例(全市死亡 7 例),居各县( 市 ) 之首位。 1990 年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达。 1991 年以来,由于各项综合性防制措施 逐步 落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卫生改善 , 疫情 得到 较好的 控制。 1996 年发病率下降至。 1997~ 2020 年疫情又逐步下降, 2020 年发病率为 第二章 传染病防治 75 万(表 28)。 但在 1991 年和 1998 年曾分别在广陵区和江都市发生接触型和水型菌痢暴发疫情各 1 起,分别发生 73 例和 44 例病人。 阿米巴痢疾发病最多的是 1992 年,为 272 例; 1996 年降为 58 例; 2020 年 12例。 阿米巴痢疾的分布有地区性特点, 1991~ 1996 年疫情主要发生在泰州、兴化和江都市; 1997~ 2020 年主要发生在江都市 、 高邮 市。 表 28 1991~ 2020 年扬州市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发病情况 (注) 年份 发病 人数 死亡 人数 发病率 ( /10万) 死亡率 ( /10万) 病死率 ( %) 暴发疫情 (起) 1991 8812 ( 242) 3 — () — — 1 — 1992 5927 ( 272) 2 — () — — — — 1993 3916 ( 140) 1 — () — — — — 1994 7543 ( 212) — — () — — — — — — 1995 5870 ( 120) — — () — — — — — — 1996 4045 ( 58) — — () — — — — — — 1997 1900 ( 63) — — () — — — — — — 1998 1482 ( 113) — — () — — — — 1 — 1999 939 ( 31) — — () — — — — — — 2020 877 ( 36) — — () — — — — — — 2020 751 ( 24) — — () — — — — — — 2020 682 ( 12) — — () — — — — — — 注:括号内为阿米巴痢疾之数据。 【防治措施】 痢疾的传播途径基本与“三病“(霍乱、伤寒、肝炎)相似,因此在防治措施上均统一部署,坚持标本兼治。 全市每年从 5 月 1 日(后改为 4 月 1日)起各级医疗单位恢复肠道门诊登记检索,对确诊和疑似病例及时 治疗和处理,早期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在综合性防治中,重点抓好饮用水消毒和食品卫生,把住 76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病从口入关。 对从业人员体检中发现的病人及带菌者调离岗位并予治疗。 开展健康教育、改水和粪管是防治痢疾的治本措施。 三、 伤寒和副伤寒 【 流行情况 】 1954~ 1990 年,扬州市伤寒和副伤寒出现过 3 次发病高峰。 第一次为 1959~ 1960 年,年发病率为。 第二次自 1979 年起,疫情 迅猛上升, 1983 年达。 第三次从 1987 年起,在全市流行, 1988 年年发病率达 ,为历史上最高的发病年份;宝应 县发病 为全市最高,达。 暴发疫情连续不断, 1987 年发生 30 起, 1988 年发生 44 起,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危害群众健康的首要疾病。 兴化昭阳医院、扬州市第三人民医。第一节急性传染病防治***
相关推荐
A:他在认识论的原则问题上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深入研究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实体与属性一系列哲学范畴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因而不能透彻地解释思维使用各种逻辑手段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并在头脑中完整再现具体客 体的活动机制和客观依据。 B:他没有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不确切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知识的辩证过程。 C:他没有认识到不可知论也是一种活生生的
的综合体。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ANSI)对系统的定义是:各种方法、 过程或技术结合到一块,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委员会 (IOSTC)对系统的定义是:能完成一组特定功能的,由人、机器及各种方法构成的有机集合体。 不论怎样的现实问题,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 2~ 100,而有机质谱仪一般可达几千,现代质谱仪甚至可以研究相对分子量达几十万的生化样品。 分辨本领 所谓分辨本领,是指质谱仪分开相邻质量数离子的能力。 即: 对两个相等强度的相邻峰,当两峰间的峰谷不大于其峰高 10%时,认为两峰已经分开,其分辨率为: vLtmmmm mR 112 1其中 m m2为质量数,且 m1m2,故在两峰质量数较小 时,要求仪器分辨率越大。
、可转让信用证、款项让渡、背对背信用证、对开信用证、信开信用证、 SWIFT 开立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简电通知、信用证修改书。 二、将下列英文译成中文: 1. documentary credit 2. triangula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 3. issuing bank 4. beneficiary 5. confirming hank 6. 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