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4课时160参数取值问题的题型与方法内容摘要:

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及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性质来解决。 2.代数法:若题目的条件 和结论能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 求函数最值常用的方法有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三角函数的值域法、函数的单调性法。 例 10. 已知椭圆 C:x y2 22 8  和点 P( 4, 1),过 P 作直线交椭圆于 A、 B 两点,在线段 AB 上取点 Q,使 APPB AB ,求动点 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及点 Q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 分析 :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 法求解 .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 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 由于点 ),( yxQ 的变化是由直线 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 AB的斜率 k 作为参数,如何将 yx, 与 k 联系起来。 一方面利用点 Q在直线 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APPB AB 来转化 .由 A、 B、 P、 Q 四点共线 ,不难得到 )(8 2)(4BABABA xx xxxxx   ,要建立 x 与 k 的关系,只需将直线 AB的方程代入椭圆 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 4 o x y QBAQPBAP  )(8 2)(4 BA BABA xx xxxxx   第 30- 34 课时 : 参数取值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140 在得到  kfx 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 yx, 的 方程(不含 k),则可由 1)4(  xky 解得 41xyk ,直接代入  kfx 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解 :设   ),(),(, 2211 yxQyxByxA , ,则由QBAQPBAP 可得:xx xxx x  2 12 144, 解之得:)(8 2)(4 21 2121 xx xxxxx   ( 1) 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1)4(  xky ,代入椭圆 C 的方程,消去 y 得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  08)41(2)41(412 222  kxkkxk ( 2) ∴ .12 8)41(2,12 )14(42221221kkxxkkkxx 代入( 1),化简得: .234  kkx (3) 与 1)4(  xky 联立,消去 k 得:   .0)4(42  xyx 在( 2)中,由 0246464 2  kk ,解得 4 1024 102  k ,结合( 3)可求得 .9 102169 10216  x 故知点 Q的轨迹方程为: 042  yx ( 9 102169 10216  x ) . 说明: 由方程组实施消元 , 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 .,而“ 引参、用参、消参”三 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 例 11. 已知 [0, ) ,试讨论  的值变化时,方程 22si n c os 1xy表示的曲线的形状。 解 :( 1)当 0 时,方程化为 1y ,它表示两条与 x 轴平行的直线; 第 30- 34 课时 : 参数取值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141 ( 2)当2时,方程化为 1x ,它表示两条与 y 轴平行的直线; ( 3)当4时,方程化为 221xy,它表示一个单位圆; ( 4)当 04时,方程化为 22111sin cosxy,因为 11 0sin cos,所以 它表示一个焦点在 x 轴上那个的椭圆; ( 5)当42时,方程化为 22111sin cosxy,因为 110 sin cos,所以 它表示一个焦点在 y 轴上那个的椭圆; ( 6)当 2  时,方程化为 22 111sin cosxy ,因为 110 , 0s in c o s  ,所以 它表示一个焦点在 x 轴上那个的双曲线。 (Ⅱ)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例 12. 一农民有田 2 亩,根据他的经验:若种水稻,则每亩每期产量为 400公斤,若种花生,则每亩产量为 100 公斤,但水稻成本较高,每亩每期 240 元,而花生只要 80 元,且花生每公斤可卖 5 元,稻米每公斤只卖 3元,现在他只能凑足 400元,问这位农民对两种作物应各种多少亩,才能得到最大利 润。 分析 :最优种植安排问题就是要求当非负变量 x、 y 满足条件 2xy和40080240  yx 时,总利润 P 达到最大,是线性规划问题。 解 :设水稻种 x亩,花生种 y 亩,则有题意得: 2yx 0,0  yx 即 2yx 0,0  yx 40080240  yx 53 yx 此不等式组的解为四边形区域(包括边界),这些解通常就叫做本问题的可行解,并称这个区域为问题的可行解区域。 而利润 P=( 3 400- 200) x+( 5 100- 80) y= 960x+420y 为二元函数,通常就叫做本问题的目标函数。 故所求问题变为:要在此可行解区域内,找出( x, y)点,使目标函数 P= 960x+420y 的值为最大,这类点就叫做本问题的最佳解。 如何找出这类点呢。 观察目标函数 P,我们知道: ( 1) 当 P 等于任意 常数 m 时, m= 960x+420y 都是- 48/21 的直线; ( 2) 若直线 l: m= 960x+420y 与可行解区域相交,则对应于此直线的任一可行解,目标函数 P 的值皆为 m; ( 3) 当直线 l: m= 960x+420y 即 y=- 48/21x+ m/400 过可行解区域,且纵截距最大时,m 有最大值,即目标函数 P 有最大值。 第 30- 34 课时 : 参数取值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142 由图可知,当直线 l过 B 点时,纵截距最大。 解方程组 235xyxy  得交点 B( ,) 所以当 x= , y= 时, Pmax= 960 + 420 = 1650(元) 即水稻种 亩,花生种 亩时所得的利润最大。 说明 :很多数学应用题都与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而不等式组的解答往往很多, 在各种解答中,是否有一组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解答呢。 求此类问题的解答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是最优化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计算技术比较简便的特点,它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 利用线性规划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 1)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作出不等式组区域的图形,即可行解区域; ( 2) 设所求的目标函数 f( x, y)为 m 值; ( 3)将各顶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即可得 m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或求直线 f( x, y)= m 在 y 轴上截距的最大值(最小值)从而得 m 的最大值(最小值)。 例 13.某汽车公司有两家装配厂,生产甲、乙两种不同型的汽车,若 A 厂每小时可完成 1 辆甲型车和 2 辆乙型车; B 厂每小时可完成 3 辆甲型车和 1 辆乙型车。 今欲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