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将相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内容摘要:
„„ (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 1)指名 2 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 法不答应。 ) (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 5.学习第三 六轮对话。 (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 (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 1~ 2 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 2 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 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 10 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 — 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 — 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 — 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 2 人对读。 (首尾呼应。 )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 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 ——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 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 — ”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 1)指名读第三节。 (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 (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 —— (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 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 (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 问: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 —— 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 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 2.指名读 67 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 ( 1)板:大雾弥漫 (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引) ——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 7 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 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 1)看示意图 1。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 —— (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 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 ~~~”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 20 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 ”(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 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 (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 8 节。 7.看示意图 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 (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 —— (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 因为诸葛亮这样说 —— (引)小黑板上第 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 9 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 1。 (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 9 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 用箭头表示。 )→ (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 9 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 — 四段进行简要复述。 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第18课将相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