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长青山溪内容摘要:

数据的录入工作,目前已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完成了全部数据上报工作。 生态论坛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王 建 新 近年来,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二难选择,保护区是否适宜生态旅游开发成为争议的焦点问题。 国内外大量实例证明,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不 利于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且不能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众多的保护区正在寻求探索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新策略,我们认为,开展生态旅游应当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自然保护区只有开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生态旅游是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被称为“绿色产业”、“无烟工厂”,为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推崇,在我国引入 仅几年便如雨后春笋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大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景观优势,更是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先启动项目。 生态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既是自然保护事业的兴起所推动,同时又对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 就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而言,长青保护区当属最晚建立的一个,但保护区因“四大国宝” ——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宝级珍稀野生动物均有分布而蜚声国际,区内以古老雄奇的冰川地貌、原始完整的森林垂直景观、变幻莫测的天象奇景、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小径通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水文景观、悠久的人文历 史等交织辉映,构成了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生物学家、旅行家、科研探险的向往之地,成为秦岭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新亮点。 2020 年通过了国际旅游认证体系 —— “绿色环球 21(green globe21)”认证注册,并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20 年以来,被陕西省确定为十大自然景区和十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引进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促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探索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旅游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为秦岭生态旅游开发揭开了新的篇章。 外部的需求和自 身发展的需要,使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成为必然 .。 生态旅游的开发,将使保护区在保护、科研、宣教、监测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更全面的发挥,可以利用旅游这一广阔市场推出保护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优势,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区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并改善保护区资金短缺的状况,促进实现社会公益事业由全社会来办的目标,还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资源利用的替代方式和就业机会,减轻资源保护压力,缓解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 简言之,开展生态旅游,将会使长青保护区的生态、经济 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建区以来,在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同时,长青保护区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专门成立了局生态旅游管理科和汉中、洋县旅游接待站,并在华阳设立了游客接待中心,初步具备接待入区旅游的能力,近年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上千人。 根据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保护区设立四个生态旅游景区:杨家沟景区、石塔河景区、东坪景区和朝阳山景区,总面积为 3075 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 %,占实验区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区内服务设施齐全,提供“吃、住、游、娱、行、购”等项服务,景区道路四通八达,旅游舒适度较高,大多数景点都可乘车前往,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观赏到更多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 毋庸置疑,与机遇并存的另一面是:游客大量涌入会给保护区资源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对生态旅游认识和经验都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新的一轮生态环境危机。 权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但在实际运作中应采取慎重的态度,正确把握开发“度”的问题,避免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其关键是规范生态旅游管理。 针对旅游规划、建设立项、施工和运营全过程实行生态化管理,在生态旅游规划前必 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应该服从于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尽量避免与保护区总体目标发生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构建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要放开思路,拓宽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开发形式,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和职责,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生态旅游获得效益的关键。 对生态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应加以重视和解决,如实行容量限制和分区管理等,但不应该把不按生态旅游原则操作而产生的问题归因于生态旅游本身。 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只要正视问题和困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实行科学管理,严 格按生态旅游原则操作和运行,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前景无限辉煌。 生态旅游有别于大众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 定向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需要社会众多部门的协作和支持。 遵循客观规律运作,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及其运行机制,实行可持续性的科学管理,生态旅游开发大有可为。 要蝇头小利还是要生态效益 黄 敬 人们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新生事物出现时的蓬勃气象,当春风吹散天空的阴霾,春雨催生那漫山 的竹笋破土而出的时候,在我们林区保护站,基层站所的保护人员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竹笋保卫战。 竹笋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一种山珍,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因此,每到采挖春笋的季节,保护区周边的老百姓便涌向山林,加之林区又广阔无边,人们到处都可以钻进去又到处都可以钻出来,在茫茫的林海里,要和挖笋人打游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因而我便忍不住想质问那些挖笋人,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时候是否想过更应该维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 在品味桌上那些美味佳肴的时候是否想到过那些都是从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口中掳取的食物。 我们早就提出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口号,继而在新千年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然而挖笋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愚昧做法却屡制不止,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难道真的是时代不同了,即使是森林也与远古时代那种梦幻中纯净天然的风景随着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不复存在了。 不,其实这仅仅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构建林区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为保护生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需要每一个人从心里意识到人类仅仅是自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的统治者。 人终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复杂的共存关系中给人类带来最大损害的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对待其它生物的傲慢行为,需要每一个人都怀着保护自然生态的决心,把每一天看作是约会春天、约会绿色的开始,用智慧和心血保卫生态环境。 科研合作 长青保护区科研与合作的思路及对策初步探讨 袁朝晖 一、长青保护区科研的历史与现状 长青保护区的前身是长青林业局,在此区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及其研究人员,出版了《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继续生存的机会》专著两部及多篇论文。 1997 年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如下科研与合作活动。 19971998 年与汉中理工大学、陕西植物研究所等合作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论文:“长青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与分布调查”;资金来源: GEF 项目; 1998 年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丁长青博士开展红腹锦鸡调查。 论文:“秦岭南坡红腹锦鸡繁殖期密度比较研究”;资金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19971998 年、 19992020 年,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出版:“长青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专著;资金来源: GEF 项目;获得陕西省林业厅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2020 年,长青保护区获得 GEF 小型科研基金资助,开展“长青保护区生境破碎化对大熊猫和羚牛种群影响的研究”课题。 发表论文:“长青保护区羚牛对夏秋季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长青保护区羚牛对冬春季栖息地的生境选择”两篇;获得陕西省林业厅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2020 年,长青保护区重点物种监测。 资金来源: GEF 项目; 20202020 年, WWF 项目资助,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监测。 20202020 年,局内资金资助课题:“长青保护区巡护员定量化考核办法研究”、“茅坪地区亚热带植物种类与分布研究 ”、“人为活动干扰的研究”、“周边社区资源利用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究”; 2020 年至今,与佛坪保护区合作开展“秦岭山系大熊猫生境适应性选择研究”、“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和分布规律的研究”两课题。 资金来源:美国孟菲斯动物园。 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20 年至今,生态旅游科、公众教育科、保护科围绕各自的项目,开展了许多领域的研究活动,发表了多篇论文。 资金来源于国家林业局、陕西省财政厅、 WWF 项目等; 2020 年与北京动物园合作开展“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资金来源北京动物园; 2020 年开展“长青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出版“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一书,资金来源于国家林业局。 从以上长青保护区科研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其资金来源与合作单位是国家林业局、 GEF 项目、陕西省财政厅、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可持续研究中心、 WWF 项目、北京大学、佛坪保护区、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陕西植物研究所、汉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长青保护区科研与合作活动扩大了长青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局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支撑作用,提高了管理水平。 但是也反映出局科研的思路与对策不足,科研人员素质较低,科研 与合作的领域较窄,科研攻关意识不强,以及资金来源不足等。 二、长青保护区科研与合作的思路 认真理解长青保护区的局情。 人员多,底子薄,负担重。 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刚步入轨道,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青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又面临管理上台阶的现实。 所以,不仅要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争创一流。 充分发挥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局科委会和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作用,充分挖掘专家学者的智慧,依靠项目带动,从体制上、制度上、激励机制上为长青保护区的科研和合 作提供内外部保障; 面对长青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 51 个示范保护区之一的机遇与挑战,以科研合作带动人才培训,提升科研水平,为长青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把科研工作贯彻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改变科研是科研科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的观念。 达到科研为资源保护服务,保护之中贯穿着科研活动,宣传教育过程中突出科普性,生态旅游科研先行。 逐步形成围绕局的各项工作,各部门紧密合作,人人参与、支持科研的良好风气,培养一批研究人员,建立一支较有影响的研究队伍。 三、长青保护区科研与合作的对策 在以往与 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出台科研合作的优惠政策,为外来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适时召开保护区顾问委员会会议,借用和引进外来专家的智慧,充分利用好大熊猫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招牌,扩大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为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外部支持。 找准科研的切入点,实施项目带动策略。 以项目为载体,带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启动科研的软、硬件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不断拓宽科研与合作的领域。 在以往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药 用植物、花卉植物、低等植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兽类的专题研究。 加强科研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支门类健全的科研队伍,涌现几个学术带头人。 除在职学习、培训外,选派热爱动植物研究的人员脱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局对参加科研交流的人员给以适当的条件和激励措施。 科研科围绕局面临的生态旅游、巡护方式、重点动植物保护问题组织各部门联合攻关,为局的重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健全科研合作的激励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局《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加强资金投入,从体制上 、制度上、资金上为科研与合作创造条件,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长青保护区发现陕西省鸟类新记录 凤头鹰 (孙建存 报道) 2020 年元月,华阳保护站工作人员在农田中发现一具死亡猛禽的尸体,后经专家鉴定为凤头鹰 Crested Goshawk(Accipiter Trivigatus Ying),属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我国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此次发现在陕西省尚属首次,为我省新记录。 凤头鹰为中型猛禽,体长 41— 49cm。 前额至后 颈鼠灰色,具显著的冠羽,其余上体褐色,尾具 4 道宽阔的暗色横斑。 喉白色,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飞翔时翅短圆,后缘突出,翼下飞羽具数条宽阔的黑色横带。 幼鸟上体暗褐,具茶黄色羽缘,后颈茶黄色,徽具黑色斑;头具宽的茶黄色羽缘。 下体皮黄白色或淡棕色或白色,喉具黑色中央纵纹,胸、腹具黑色纵纹或纵行黑色斑点。 凤头鹰通常栖息在 2020m 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和村屯附近活动。 性机警,善隐藏,常躲藏在树叶丛 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