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本质的体认内容摘要:
可是往往還是依當時通行的「典範」理論來當規準的。 ‧ 科學理論的提出及 被 接受 , 會受當時社會環境或歷史文化所影響。 ‧ 科學研究的過程及結果若能提出精準的報告, 且能 在科學社群中進行討論與批判 ,將 有助於科學概念的建構。 ‧ 科學理論的被接受得需經過科學社群公開及理性的批判和考驗。 ‧ 科學家常藉由其他科學家的研究而激發靈感、發現問題。 既使有些問題是自己察覺的,也常常藉由其他人的研究結果去 評比 或確認。 三 、如何增進學生對科學本質 的體認 本節主要在探討如 何使學生能體驗到科學的本質 之 「教學策略」。 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努力(林顯輝( 1998)、洪振方( 1997,1998)、王靜如( 2020, 2020)、邱明富、高慧蓮( 2020)等),他們設計教案進行詴驗教學,並且設計「科學本質量表」來測驗教學成效,他們的經驗也會在以下的論述中被引用。 以下的論述包括二個部分; ‧ 教師對「科學」所持的觀點會影響他的教學模式及處理問題的態度。 ‧ 依據目前典範的學習理論,教學應具有的基本原則。 「科學」所持的觀點會影響他的教學 在百年之前,教育並沒有那麼普及, 科學也 不像現在這樣主題繁多、研究興盛。 那時候的「學問家」扮演的 是他們社會裡的智者、領導者、 思想 導師。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可以瞭解人們會怎樣去看待「科學」及「科學研究者」;「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科學家」應是智識的探險者、發現者、先知。 在傳統裡(至少百年以前),由於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少數、高智能、專注、信實 … )及他們所提供的知識(自然科學-價值中立、無私、信實可靠、有證據、邏輯嚴謹 … )之高品質,於是形成了一個品質優良的印象 ; ‧ 科學家是完全客觀的 ; 因為他們所藉以建立的論據都是 經 由觀察 或 實驗度量所得的資料,而 且稟承的是價值中立的、開明的態度。 ‧ 「科學知識」 可信賴的程度極高,是「真」的表徵;因為它 是有依據的、有邏輯的、協調一致的,而且是歷經不斷的、多方的檢核考驗而仍能成立的。 因此, 是正確的、是可依持的。 175 教師是「科學」的傳繹者(有些更同時兼為科學研究者),而教科書、科學著作更是 經由 精心設計、百般挑選出來的科學知識 所 彙編 而成的。 於是,在課堂 上的教學很容易演進成一種固定的形式: 『教師們把教科書當作教材的範圍,書上所 講述觀點成為典範 教師的職責在於將教科書上所提出的科學知識講解給學生,期望學生能接受及理解這些知識。 』 在這種形式的教學下,有很多的困難 發生。 這些困難當然可以委之於「學生的不夠用功、或是資質不足、或性向不合」。 但 也可以站在教育的立場, 用比較積極的、正向的角度來探討「 是 什麼原因造成的。 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它。 」。 例如科學教育的研究者發現: △ 「學習」不是在裝填「知識」; ‧ 學生在進入課堂時,實際 上已帶有自己對此主題的各種想法。 這些想法可能是進行此項學習所必需 、可能是與正確的理論 相互 矛盾或不契合、可能零散而無結構、 … 而這些先前的想法(概念)將 會 遭遇到新接受的資訊,並且與新資訊所帶來的「意義」在認知上發生矛盾、 衝突、擴充等等的衝擊,並進行協調、重整、改變、放棄、融納等的處理。 因此,舊有的想法將深切 影響 到 學習的進行及成果。 △ 依 學生 的經驗 , 無法「看到」或體會到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景象 ; ‧ 教科書上所講述的知識和生活上所經驗到的事物無法相連結,以致無法想像到書上所陳述的模型及理論所指的意涵。 ‧ 教師在講述某 些學理時, 總是 擬設一些理想性的、或嚴格條件限制下才會發生的事件來 作為例子。 而 日常生活中所 遭 遇到的事件 ,卻 經常是由 多樣的 事件複合在一起發生、多重原因促成 的。 因此 往往與講述 的情況非常不同,以致課堂上所學的未必能適用於真實遭 遇的問題。 因此無法引用來解決日常遭遇到的事務。 也無法由日常遭遇的事務中引發問題、進行探討。 △ 所學到的「知識」常缺少生命力; ‧ 有很多的「能力」是在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歷程中才呈現的 ; 例如抉擇能力、判斷能力、創造能力。 而 教學的 方式 常 只是講述的 , 教科書 所記載的 知識 又 常是靜態的、特化的,學生 由於長期缺少獨立面對問題的操 作,以致這些「能力」無法培養。 ‧ 另外,有很多的「知識」是鑲鉗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的,只有在事件的演變中才能呈現出它的活力(例如勇敢、喜愛、感動、 … 的真意),靜態的、切割上下文而孤立的「知識」,常 常無法 真切的 體會,或學了以後無法靈活應用。 176 廿十世紀初,物理學的研究發展已經蘊儲到足夠的論據,古典理論也已考驗到處處捉襟見肘的程度了,這引發一連串科學概念的重建活 動 ,依 孔恩(Thomas Kuhn)的論述即是一場「科學革命」,引起的是 典範理論的更替; 愛因斯坦 的 相對論、 海森堡 、 狄拉克 、 薛丁格 等的 量子力學及 波茲曼 、 吉伯 、 愛因斯坦 等 統計力學的提出 , 不僅使人們對物 質 有了微觀尺度 的 瞭解,更是對於物質科學 (物理、化學等)那種經歷各種觀測、度量考驗的理論,竟然還有另外的觀點(它更具基礎性、更具包容性)來詮釋這些現象。 此一 「科學革命」不僅連鎖引發到其他自然科學領域,並擴及到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思想。 人們由 科學 概念發展的整個歷史去看,發現這 種 典範理論的 變革 ,並非是頭一遭,如 伽利略 實證研究方法的成就, 所 引發對 亞里斯多德 的科學觀 的改變 ,如 哥白尼 、 刻卜勒 天文的研究 所 引發對以人(或神)為中心的孙宙觀的改變。 社會科學上也由神權、文藝復興、君權、民權等一路的變革。 回顧這些歷史,使人們對於我們所持的理論、思想逐漸形成一些看法: △ 「觀察」本身是主觀的 、「解釋」也是主觀的。 原來,「科學性的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中,也不能免於「主觀」的成份 ; ‧ 我 們只觀察 到 「我們想 要 觀察的 」 現象。 同時, 我們只能觀察到「我們先前概念上有意識到」的現 象。 意思是「觀察」必 受到 先前的經驗 、 原有的理論、以及 觀察者原初的 目的之 影響。 ‧ 人們對於訊息賦予它「意義」,它才能成為有用的資料。 在賦予它「意義」時,那個「據以」思考及研判的根本-原先的理論和想法卻深深地影響(決定)了他如何去「解釋」此一訊息。 雖然,仍得有邏輯性的思考及研判。 △ 「科學」(包括所知的事實、定律、理論、模型 … ,以及研發出來的儀器操作技能、設計能力 … )似乎是人們所「建構」出來的,而不是「先天」存在於孙宙之間, 而後被人「發現」出來的。 人們 對於「科學知識」的可信度已沒有像以前那樣「絕對的」信心了,他們比較謙遜的認為這些科學知識 是到目前使用起來很圓滿 、 且尚無法被證明「錯」的理論(想法)(或是比較沒有信心了。 因為經歷太多次典範理論的革命了)。 △ 「科學」仍是經由人類以確切事實為論據、邏輯性的考量才提出的,而此項提出仍經歷科學社群的考驗和批判而獲得認同才被接受的。 因此,它仍是「信實可靠」的。 只是,它不等同於「真理」,它是開明的、隨時接受考驗的、可更改的。 177 這些對「科學知識」及「科學性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所持看法 的 改變, 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態度和方法,例如 △ 探究科學 時,它 的「態度和方法」之培養逐漸被注重,而不像已往只注重「科學知識」的講授。 ‧ 教師課堂上的口頭語由已往的「懂不懂。 」、「知 道 不知道。 」,改為「你 怎麼想 的。 」、「你依據什麼會這樣想。 」、「你同意嗎。 為什麼你同意(或反對)。 」。 ‧ 教師在課堂上 所提出的問題 或所 設計 的作業中,也多了 「 徵詢性 質」 的問題。 並且,留下「待答時間」希望學生能「建構」自己的想法 之後再來發表。 △ 注重「實作」、注重「討論」、注重「小組合作學習」; ‧ 有些「活動」具有(或容易發揮)某些特質, 有助於活絡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概念的建構;例如要求學生規劃一個實驗,以便印證自己的想法。 例如提供關鍵性的問題和資料,要求學生進行討論, 促成 概念的整合。 例如利用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腦力激盪、經驗分享的優點 , 發展多向性的、周全的 思考 , 建構 對 整體事件的經驗。 所以說,教師對教育目標的認定、對「科學」的觀點、對「學習」的認知直接影響到他的教學態度和方法。 ,教學應具有的基本原則 本節所指「學習理論」 其涵蓋面太大,故僅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這方面來討論。 而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而言,其「典範理 論」所指亦過於廣泛 、 且個人認定或又各自不同,故以「建構 主義者觀點下的科學 」 為基本來論述。 「學習」最有效的策略當然是「從實作中學習」。 儘管這個「實作」未必是要鳩工 庇 材動手操持,個人 能 專注的投入、 能 真確的想像和體會也是。 只是,這個「實作」的方法和內容,卻和「教學者」對正待學習的「科學」之看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把問題轉化為: 如何「教」學生能夠去「體認到科學本質」呢。 我們就以教師本人就是一位對科學持以建構主義觀點者來談論 , 所以問題可以改成: 以 一個 建構主義 者 的觀點而言,談如何進行「科學本質的教學」。 178 以下 我們介紹幾種教學 策略 : ○ 1 實作策略: 學生 在學習科學時,要 實地 的 從事「科學性的探 究 」 ; 由察覺問題、確認問題、提出假想、規劃觀測計畫、觀測 及 記錄、搜集資料、分類歸納、研判、解釋、發表 、 討論、詮釋現象、提出理論 … 經常 藉由這種方式來學習 , 並時常接受教師及同儕的批判 … , 建構 出 科學概念。 日久之後,自然能體認到「科學知識」的本質。 王靜如 ( 2020) 在「科學本質教學與教學知能」一文中 稱它為建構主義式教學。 她引 Driver Leach所提的後設瞭解 (metaunderstanding)的教 學方式;即是先讓學生依科學性的探究方式 進行學習並 提出研究結果。 然後藉由嚴格的理論考驗或論據真確性的檢核來 驗證這些結果, 使學生 能藉此 瞭解「科學知識」 、「科學探討的過程與方法」之特質。 ○ 2 標明策略: 所謂「燈不點不亮」,在學生進行學習科學活動中,若能不斷地提示 出 一些問題,使學生察覺到 該 「活動」的特質,將更能體會 到科學的本質。 王靜如 ( 2020 )稱 它 為低層次科學本質 教學 ( LowLevel nature of science)。 在文中 (以下敘述『』部份乃摘自原文 之大意 ) 她 提 及 馬蘇( Matthews 1998)的一些看法; 『 馬蘇 他 建議 「科學本質的教學」 宜循序漸進,正如數學教學一樣,先學會加法,再學乘法,因此 在 小學階段可以從低層次、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開始,例如 在自然科教學中,趁著從事「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之便, 提出像「什麼是科學 的解釋。 」、「 模型的功能為何。 」、「如何建立假設。 」、「如何評估研究的好壞。 」等 問題,供學生反思。 他 認為我們不可能教育所有的孩子成為科學 家、社會學家或哲學家,因此教學目標不宜太大,但是課堂上最起碼要討論一些科學 的基本名詞如學理上的定律、理論、模型 ,如探究活動中的 變因、 假設、確認、觀察、證據 …。 也應該提到歷史上著名科學家( 如 牛頒 、 達爾文 、 孟德爾 、 愛因斯坦 )的故事與貢獻。 因為, 提到上述各詞時,就 會 浮現出哲學的問題,亦即認識論與形上學的問題,例如「我們知道什麼。 」、「我們為什麼知道。 」、「世界上真正存在的是什麼。 其間又有何關係。 推理能力顯然是科學過程中的重要思技能,因此小學教學宜從簡單、兒童有興趣的問題開始。 他 建議 可以提出一些 基本的問題,例如「對於這個概念,你是怎麼想的。 」、「你是怎麼知道的。 」 等 , 這樣 可以引起學生思考 「概念」 和 「實證」的涵義, 刺激學生批判與反省 的 思考 』。 179 ○ 3 批判策略 : 閱讀或聆聽別 人 的研究 報 告 並 提出批判;可以 依 據教科書所載的科學理論,看看作者所提的資料 和結論是 否 違背理論 、 或是所提的論據與其結論之間有推延過當或不合理 的因果聯結 、 或是實驗操作過程 有 誤差 或 錯誤 、 或是所搜集的 資料本身之不可靠 … ,藉此批判來體認「科學知識」之被接受是需 要 經歷一段嚴謹考驗的。 ○ 4 評鑑策略 : 將科學史引入教學中;學生藉由 歷史裡的科學研究事件 體會 到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的特質, 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發生了什麼改變。 以及為什麼會改變。 在 事件演變 的情境中,學生可見習 到 科學家在面對問題時,探究問題的歷程 、及解決問題的歷程。 洪振方 (1997, 1998)曾探討及嘗詴許多種將科學史融入教學的方式; 融入科學史 於 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兩類:一為以科學史的發展為主軸,再將科學概念融入;另一則為以科學概念 的發展 為主軸,再 將「研究 事件 」 融入;兩者均強調科學家如何解決問題 的過程、 強調科學概念的理解、澄清、問題的 辯證過程。 「研究事件的表達方式 有 很 多種 ; 諸如歷史個案研究、「互動式歷史小品」 (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tes) 、歷史研究 調查 ( historicalinvestigative approach) 、角色扮演、歷史對話 ( historical dialogs) 、 探訪科學古。科学本质的体认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科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
土壤的保护”、“可再生能源”等等,既需要教师结合实例,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的愿望,又能结合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 在科学教学中还要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题材,如:以物质的性质研究为切入点,在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时,让学生思考尾气为什么要点燃。 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处理。 这样既介绍了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巩固了对一氧化碳 性质的认识。 再如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连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要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
秋日diy护肤小妙方
了部分老化角质。 保湿保养,滋润肌肤 水对皮肤是最根本的增湿剂,它能延缓皮肤起皱。 最简单的补水方法是大量喝水,选用保湿护肤品,还有定期上美容院进行皮肤的补水护理。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喷雾状的保湿产品,像薇姿、资生堂等品牌都推出了这样的产品。 经常用它们对面部喷雾,对皮肤补充水分非常有效。 如果采用自制喷雾状矿泉水,效果也很好。 方法是用 升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