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信用的形式内容摘要:

向是构成市场秩序混乱地根本原因。 从某种角度看,热能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甚至函授站:新疆乌市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范红梅 学号: 50401630015 第 11 页 不惜采取隐蔽的手段,耍弄狡黠的伎俩。 因而,如果契约双方仅仅签订了协议,但是未来的结果依然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必然是市场秩序混乱。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为改善信用关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服务。 第三章 信用制度建设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信用制度的演进及其主要模式 人类社会的信用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悠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信用交易活动和相应的信用制度也经历了由偶然到必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分散(市场)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其间,每一次经济发展水平的推进都必然的带来信用交易规模、范围的扩张,而每一次信用交易规模、范围的扩展都必 然的引致信用交易方式和规则的变革即信用制度创新。 由于 信用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会带来信用交易费用的节约或下降,因而信用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反过来将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信用交易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螺旋式循环上升。 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希尔布兰德( Bruno Hildbrand,18121878)从交易 媒介的演变角度,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以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时期、以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以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 信用经济大体上对应于资本主义时期,这是颇有见地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信用规函授站:新疆乌市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范红梅 学号: 50401630015 第 12 页 范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空前发展,信用交易的规模、范围都得到进一步扩展。 信用经济时期的信用制度也发生了重点的历史性变迁。 逐步向复杂和高级化发展,信用资产日益创新和趋于多样化,信用制度日趋发达等等。 信用制度变迁和进化大大降低信用交易发展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提高了信用交易效率,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信用交易的更大发展。 信用制度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其信用制度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信用制度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欧洲模式 即由政府与中央银行携手深度介入,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建立国家社会信用管理制度提醒,如德国、法国等。 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作为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政府政策的非赢利性组织,由政府出资,直接隶属于中央银行。 美国模式 即以商业征信 公司形成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征信机构如美国的企业与个人征信公司、追帐公司等都是从盈利目的出发,对市场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资料记入电脑数据库,连续跟踪其信用变化情况。 日本模式 即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社 会信用管理体系。 在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盈利的银行会员函授站:新疆乌市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范红梅 学号: 50401630015 第 13 页 制机构 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复杂个人征信,会员银行共享其信用信息。 第二节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模式选择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人们的道德观和社会伦理中一种都占有中央地位,诚信原则成为民事 行为的基础,人们之间传统的交易关系就是建立在这种个别主义信任的基础上。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 长期 实 行 计划经济,经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信用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信用制度建设才 得以启动,但在各方面仍极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鉴于对信用制度 的建设和维护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 150 多年的隶属,形成了相当完备、成熟的体系,同时,考虑到我国已经加入 WTO 的现实,在建立信用制度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所以我们只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才能在尽可能短的实际内完成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信用制度的建设,世界各国没有通行的标准模式。 一国选择何种模式主义取决与该国的国情、历史、市场和信用发达程度等因素。 因此,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必须立足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 转轨时期的现实,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建设主体,以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为条件的多层次、立体式、交叉型的现代化社会信用函授站:新疆乌市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范红梅 学号: 50401630015 第 14 页 制度。 第 四 章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第一节 个人信用行为的一般分析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是最基本的行为“单位”,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都可以看成是建立在某种契约基础上,由个人结成的组织,其各种行为活动都是通过 个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一旦个人行为失去约束,就会出现反信用等行为,就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将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披露,促进履约行为和信用执行,进而会提供个人、企业乃至全社会的信用制度,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可以认为,在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要求。 个人信用制度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用于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解释和查验个人的资信情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 ,提高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 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等。 个人信用一般分为个人经营信用和个人消费信用两种。 个人经营信用是指自然人作为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长期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外交对其经营 品格、能力、信誉、业绩诸多方面的评价和认定。 个人经营信用是企业信用的人格化和具体化,是企业信用关系在经营者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个人经营信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函授站:新疆乌市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范红梅 学号: 50401630015 第 15 页 企业的信用。 个人消费信用是指商业企业以赊销的 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 个人消费信用的对象主要包括资金和耐用消费品。 如房屋、汽车、家具、电器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教育、医疗、旅游等各种劳务。 个人消费信用是个人信用的主要形式,是个人信用制度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以个体身份成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从而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 但由于个体人数众多、分散性强,情况复杂,很难达到整个群体信用的控制。 为了 更好的规范个人信用活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第二节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 现状 ( 一)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实现 公有 制 ,劳动成果归国家所有,并通过行政手段 分配到个人,城市居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皆有国家承担,而在农村、乡镇一级政府部门为生产、分配的主要部门。 个人信用表现为政治上忠诚、组织上的信任,以及人与人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