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dicom标准及其在pacs系统中的应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这些设备不仅包括 CT,MR,核医学和超声检查,而且还包括 CR,胶片数字化系统,视频 采集系统和 HIS/RIS信息管理系统等,目前, DICOM 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的标准通信协议。 七 DICOM 与 PACS 的发展 11 国外发展状况 70 年代 Dr. Paul Capp 提出“数字放射诊断学” (digital radiology)。 柏林技术大学 Heinz U. Lemke 教授提出数字图像通信和显示的概念。 1983 年美国军方赞助了的一个远程放射学研究计划。 1985 年,美国军方又资助了另外一项 DIN/ PACS 计划。 1985 年, 美国国家癌症中心资助 UCLA 开始第一个 PACS 相关的研究计划。 1990 年 l0 月,NATOASI(Advanced Study Institute)在法国 Evian举行了一次关于 PACS的国际会议。 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资助了另一项名为 MDIS 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美国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军用 PACS系统。 应用实例: A. 巴尔的摩老兵医学中心 Baltimore VA医学中心约有 200张床位,所有检查都使用 PACS 系统归档,并有与 HIS/ RIS 系统的双向接口。 使医学中心和联网的三家医院提高了诊断效率并降低了费用。 B. Hammersmith 医院:有 500 张病床,为 10万人提供服务,该医院的放射科自 1993 年运行 PACS 系统以来,档案整理人员从 8 个减少到 1个,放射科医生减少了 3. 3 个,胶片不再保存。 C. UCSF PACS 系统的很多开发人员参加了 UCLA 的 PACS 系统开发。 系统实现始于 1992 年 10月, 1995 年 2 月投入临床使用。 由于该系统是在大学的研究机构中开发,使用的技术相对先进,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和互连性、与 HIS/ RIS 系统集成、系统模块化、采用 ATIW(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通信技术,能够将图像分发到医师的桌面计算机,具有 七 DICOM 与 PACS 的发展 12 高度可伸缩性。 国内发展状况 中国的 PACS 研发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受到中国政府机构、各个企业、医院的高度重视.他们希望三方联手,在中国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 尤其在企业方面,积极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PACS的研究。 针对我国医院现状和现有的 Inter通讯速率,国内的各开发商大都在研究一套实用的基于 Intra 的 PACS 系统。 在一个基于 TCP/ IP的 Intra上实现对高清晰度的医学图像和活动视频、音 频 的 传 输 和 管 理 , 通 过 选 择 医 学 图 像 通 令 标 准 接 口DICOM(Digital[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实现对高清晰度医学图像的管理和传输。 目前国内从事 PACS软件设计的公司众多,但产品参差不齐。 虽然很多公司宣称有自己的产品,但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独立产权。 有很多情况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代码、控件,或者直接OEM 国外产品,使用性能差.无法根据国内医院实际情况自己改进系统的性能,也不可能开发相关的大型高端产品。 总的来看,该行业目前属于起步阶段。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全院级的 PACS 系统,没有一 家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院,其主要因素在于作为医院产生数据的中心一放射科的普通放射设备没有一套较为经济、功能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化方案。 由此也可证明各级医院 PACS 项目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七 DICOM 与 PACS 的发展 13 国内外状况比较 国外 PACS 起步早,从开始就按照各种标准走, SIglPACS 产品在面向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高质量地保存影像,方便和功能强大的档案查询,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和 HL7 通讯的接口,较好地支持“集中”和“在线”管理等。 但是对设备的连接上,通常只支持到 DICOM。 对于非 DICOM 设备,采用第三方提供的软件连接,通过这些软件转换成DICOM。 当前国内所谓的 PACS 厂商,基本都在做工作站,特别是一 些模拟视频工作站。 对于有 DICOM 接口或采用 FTP接口的工作站,也有几家。 但真正基于网络的 PACS,却没几个,并且都不走 DICOM 标准道路,根本就没有兼容性可言。 国内还有些系统集成商,通过代理国外的 PACS.没有开发维护能力。 PACS需要本土化标准化。 因此,国内的 PACS 与国外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外的 PACS 在进入中国时遇到了很多难题。 首先是价格过于昂贵,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 一般国外品牌的 PACS,小型系统即要耗资 20一 40 万美元,大型系统更是商达百万美元以上。 另外,全西文的操作界面以及符合国外医生习惯的设计思想难于让中国医生所接受。 同时国内 PACS 也有一些特色,比如连接独特的影像设备,实用的登记和诊断报告等。 另外,我国的信息技术跟进国际水平的速度虽然比较快的,但应用上不够,缺少积累。 在软件 系统本身的界面美观性和充分可定制性,操作方便性,功能的稳定性和可 扩展性,在线帮助的完整性.维护的难易性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八 基于 DICOM 标准的 PACS 系统分类 14 八 基于 DICOM 标准的 PACS 系统分 类 PACS 的应用广泛,医院所用到的医学影像系统几乎都要向 PACS 提出获取图像请求。 PACS 系统可以按照应用范围和应用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按范围大小 对 PACS 按其范围大小分,可分为 MiniPACS、 PACS 和EnterprisePACS。 由于所管辖的区域大小不同,不同 PACS 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般是单一科室或者单一影像的模式使用,比如放射科的 MiniPACS 一般是单一科室或者单一影像的模式使用,比如放射科的 MiniPACS。 MiniPACS 中能够进行一般的病 人信息查询和获取,并进行医学图像的浏览和简单处理 PACS 一般是普通放射科的 PACS,能够对 CT、 MRI、 CR/DR、 X 光等各类医学图像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并实现对图像色阶变换、测量(角度、区域面积、长度等)和分析(区域平均值、区域像素个数、亮度等)等处理。 PACS 还可以进行详细的病人信息查询、报告的编辑、自定义报告等复杂操作。 又称作全院 PACS 或企业级 PACS。 一般是能够支持 CT、 MR、超声波、核医学与正电子和所有 X光类图像 的后处理、传输 等操作。 EnterprisePACS 覆盖的范围较前两者广,是实现区域化医疗和远程医疗的重要基础。 按功能用途 PACS按其功能用途分,可分为图像后处理、诊断报告、系统共享的数据、图像归档。 八 基于 DICOM 标准的 PACS 系统分类 15 图像后处理 几乎国内外所有的 PACS 系统都有强大图像后处理功能,因为一款好的 PACS 系统不仅可以进行。毕业论文dicom标准及其在pacs系统中的应用(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