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欣赏与评论内容摘要:
者「認同」影片中的某一個角色(或情節)。 認同作用與想像作用一樣,都是電影欣賞的基本必須機制。 不認同,觀賞者便不能進入映象世界。 我們可以說:「認同作用」是產生「情感投射」與 「想向」的重要基礎。 不過,在此我們便必須對所謂的「電影認同」進行一些區分。 我可以認同這部影片,但是這與認同影片的情境是不同的。 換句話說,電影認同包含了「初級認同」( primary cinematic identification)與「次級認同」( secondary cinematic identification)。 電影的初級認同發生在觀眾辨識出映像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同之後,觀眾似乎可以經驗到影片之中的各種動作、情節與場景,並且可以將鏡頭視為自己的眼睛,在自己不移動的狀態下「經驗」了各種移動--雖然他並 不在影片中。 換句話說,「初級認同」便是開始將映象世界當作真實世界一般地去加以認知。 電影的次級認同即觀眾對影片中「人物」的認同作用。 在「初級認同」之後,觀眾進入了映象世界,但是在這世界中他就如同一個鬼魂一般,完全沒有著落點。 他必須找一個人物( figure)與之結合,否則「自我」沒有投射點,觀眾便不能對電影的核心意念加以深層思考。 這樣的認同,若按照默茲的說法,其實便是一種「意識」與「前意識」的心理活動--超越了只是「辨識」與「情緒」層次的認知;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認同」在此並不是「同意」,而是指給予適當的「定位」。 「次級認同」的過程是首先有「影片境況」( situation)的認同--亦即是片中人物的行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之認同,不涉及其心理狀況、也不涉及片中的社會背景;其次再進行「影片人物」之心理、社會等的分析與再認同。 有了次級認同,觀賞者的自我認同才能比較完整地在映象世界有所著落,也因此才能獲得映象世界所包含的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進了電影院後開始觀賞電影的播放,我們首先會忘卻自己是個觀眾,而開始以攝影鏡頭做為我們的眼睛,這是屬於「初級認同」。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個人正緊張地在屋內翻箱倒篋,同時 外面正有一個人要走進屋內,我們會開始緊張而希望原先在屋內的人快快離開,這就是「次級認同」中的「境況認同」。 而當我們知道這個人其實是竊賊時,可能情緒會轉變為希望屋主趕快進來捉住他;又,若我們知道走進來的屋主其實是個邪惡變態的人,可能我們又開始為竊賊擔心起來。 這樣的轉變便是「次級認同」中的「心理、社會背景認同」。 經由初級與次級的認同,我們終於知道片中各個角色的定位架構是如何,並他們的關係在此片中的意義,也因此我們知道這是一部什麼片子,它要告訴我們什麼。 另外,有一個重點我必須強調。 在電影欣賞的過程之中,我們通 常是先認同才產生情緒反應,而不是因為我喜歡他才認同他。 我們對片中人物的種種情感,是在我們對其次級認同後的反應。 然而其情感反應往往與我們的意識型態與道德感相左,因此容易造成某種程度「本能」與「社會壓制」的衝突。 三、小結 從電影的「想像」與「認同」,我們得以融入電影的映象世界,不但藉由「認同」作用把握住影片的真實意義;也藉由「想像」作用中「情感的投射」而釋放我們本能的情緒並導引發洩。 「認同」是「想像」的基礎,觀眾必須先認同了電影映象世界中的人物,這些人物才能真正成為「活人」,觀眾才能真實地參與他們的情感。 而有了想像,電影欣賞的「心理功能」--如抒解壓力、心理治療--才能凸顯出來。 肆、電影欣賞與評論的基本要點 廣義來講,影評並不專屬於專門寫文章或電影書的人。 當任何人主動想要瞭解某部電影時,他即開始了評論的過程。 例如,或許我並不肯定為何影片中有這個角色,但是當我思考它在整部片中的位置或功能時,就開始了評論的第一步;而且,當一群人在討論看過的電影時,他們即是在一起分享了彼此的評論。 我們已經在上述的內容中分析了一部電影的組成與拍攝技巧,也介紹了電影鑑賞的基本概念。 若能有效掌握這些元素,都是在評論時相當重要 的線索。 不過,在這一部份,我仍打算以較為簡單的概念來闡述電影欣賞與評論的基本要點。 一、就影片本身 就影片本身,我們以「適合」或「配合」來做為欣賞評論的重點。 我們從三個面向的「配合度」來檢視此影片的優劣,分別是「形式與風格」的配合、「情節與剪接」的配合、「核心意念與故事素材」的符應性。 以下便以問題形式簡單加以說明之。 (一)本片「形式」的類別是屬於哪一種。 此片的「形式」與「風格」是否能有效配合。 這個問題就是指影片中「形式」與「風格」的配合度。 換句話說,在觀賞一部影片時,首先要知道這部影片是屬於什麼 形式的--是敘事形式。 是聯想形式。 或是分類形式。 在找出了此影片的「形式」之後,再來看看該片所使用的各種拍攝風格,其攝影技巧是否適合於該形式之影片,或此影片之主題是否該用此種形式表現。 例如一部描繪親情的敘事電影,卻一直使用特效與大場面的調度,可能會減低該情感深度;又,一部聯想式的片子,在佈光上一直都很單調,可能就無法刺激觀賞者的聯想。 (二)此影片情節結構是否緊密。 其剪接所含的邏輯性如何。 一部影片本身有其情節結構,尤其是敘事形式的影片,而且這個影片中的世界自有其時間與空間結構。 在前文中已經約略提到了「故 事時間」、「情節時間」以及「銀幕時間」的意義,我們是藉由「銀幕時間」來覺知「情節時間」;而故事的張力又是往往來自於情節時間的結構。 一部好影片之所以扣人心弦,便是在其所敘述的故事中,將該拉長的拉長,將該縮短的縮短。 當我們在欣賞影片時,之所以可察覺到這部影片「很緊湊」或「很沈悶」,就來自於情節結構的緊密度或合宜度。 除此之外影片中剪接的邏輯性也會影響整部片子的節奏。 一般而言,在電影拍攝時大概都已考慮「剪接」的環節--有的甚至在「編劇」時便已考慮進去了。 這種「剪接」的連續或不連續對於情節的流暢或強調,也是我們在觀看 影片時所需注意的。 (三)影片本身是否過於強調導演或製片的意識型態,以致於扭曲了它所應表現的事實。 這就是強調影片本身要符合其內在的邏輯。 每部片子必定有其基本所要表達的意識型態,這是無可避免的。 這時,攝影機像是一枝筆,它寫下了編劇、製作、導演想要告訴觀眾的事情。 但是一部好的電影它的「意識強制性」絕不能太強,亦即是它不能太過於強勢引導觀眾的思想,否則就變成了「宣導片」了。 影片有它的主題,也採取適當的素材(時空背景、故事情節、形式風格等)來呈現主題,此時影片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脈絡,它有它所要表現的事實;同時 觀賞者也可以自由地回應它。 一部好的影片其素材應該可以非常適當地呈現主題,兩者之間應該是和諧而不突兀的。 二、欣賞線條之建議: 上述內容是以「配合度」為主要概念來檢視一部影片的優劣。 也許有人會說:「我花了錢就是要輕鬆地欣賞電影,幹嘛一定還要『評定』電影的好壞呢。 」若只是為了好好欣賞電影,卻又不希望「有看沒有懂」,以下也有四個方向可以作為欣賞電影的建議。 (一)哪一段情節最吸引你。 你最欣賞那個角色。 為什麼。 他們各代表什麼類型的人。 你的周遭是否有類似的人物或關係。 每部電影都可分段落,而每個段落都有其 主題訴求。 我們可能無法就專業手法與角度去評量各段落,但是我們可以找出最有感動的段落、或情節、或場景,並思考為何感動。 戲中角色的評論亦然,找出自己欣賞的角色,試著將「他」與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物聯結起來。 這樣,我們將會覺得這部片子忽然親切了起來,意義也就不一樣了。 (二)任何片子都有其故事主軸,也許一條、也許是兩條而後相交叉接連,通常是以主角之關係發展為主軸。 試著找出這些軸線,並探討在軸線上的各人(或點)在此線上各代表什麼意義。 找出「軸線」是欣賞電影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縱軸便是故事情節的發展;橫軸便是角色之間 的關係與演變。 而其主軸線常是以主角之關係發展為主。 我們可以試著找出軸線,這對我們理解電影的主題有絕對的幫助;然後探討在軸線上的角色(也許是人、或是景物、或是一直出現的動作、……等)在這條線上各代表人麼意義。 (三)找出影片裡面透顯出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 你覺得自己學到了什麼。 找得到主軸應該就找得到主要信息,理解了信息便可以與自己的經驗作比較。 不過,因為欣賞者的背景、知識程度、生活體驗以及生命需求多少都有不同,所以找到的信息可能也不一致,那倒是沒有關係,只要覺得對自己實際生活有幫助便可以了。 (四)試著 以人物的出場或故事情節重點作為線條之接點,重整整個故事;最後以某事物(花、草、鳥、動作、感覺、……等)來代表你對該影片的看法。 「重述」故事代表著你本身對該電影的理解。 在重述情節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敘述自己對該影片的觀點與評論,並自己心中的真實。 所以務必訓練自己能清楚而流利地重述整個影片情節並自己之感想。 而以某事物來代表心情有兩個好處:一是增強記憶,當特定事物出現時,腦海中便浮現特定的場景或故事,這將很難忘掉;第二是可以訓練自己的聯想(想像)力與觀察力。 三、小結 在這一節,我們明瞭了如何從影片本 身、以及就觀賞線條來對一部電影進行評析及理解。 就影片本身,我們可以從「配合度」的概念切入,包括「形式與風格」的配合、「情節與剪接」的配合、「核心意念與故事素材」的符應等三部分;而就觀賞線條而言,我們可以找出最欣賞的情節或角色並與自己的環境作對照,尋找電影中的「軸線」並對軸線上的角色意義進行探討,也由此找到影片中的核心信息,最後依自己的感受重述整個故事。 若能熟練地運用上述原則,就算不能成為「下筆如刀」的評論家,至少也可以成為有深度的欣賞者。 不過有一點我必須稍作說明,那就是真正要對一部影片進行鑑賞與評論時, 往往無法將所有的原則一一兼顧;就算真要兼顧,當用所有的原則一一評論後,這部影片也完全失去欣賞的價值了。 因此,我們只需要擷取其中之一、兩項來加以討論,應該也可以挖出我們在銀幕上看不到的驚喜。 伍、電影欣賞實例 [9] 一、美夢成真 [10] 演員:羅賓威廉斯、 安娜貝拉史歐拉、 小古巴古丁、 潔西卡布魯克格林特 導演:文生華德 此片是敘述一對戀人從相戀到組織家庭,之後兩個小孩子與男主角相繼在車禍中去世到了天堂,而女主角因為無法負荷悲傷,所以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果卻是到了地獄; 雖然天堂與地獄相隔甚遠,且從無人將人從地獄帶回,男主角卻創造奇蹟,將在地獄中的妻子救出,一家人在天堂重新相聚,最後男女主角又選擇投胎轉世,再次相遇。 我個人認為比較關鍵而有趣的重點是「天堂與地獄」的意義及對比,以及如何「從地獄回到天堂」。 男主角死亡後上了天堂,但是這個天堂卻是自己所想像的。 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的觀念有相當大的差異,因為在佛教中若非經過修行,否則只能在六道不斷的輪迴;而在此片中所描述的天堂中,人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而且天堂的樣子就是自己心中所想像中的美好形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 個地方,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天地。 「天堂」的景象似乎在告訴我們:只要在世時信仰上帝,而隨時保持樂觀與美好的思想,絕對會上天堂;然而女主角所處的地獄,雖然與男主角所在的天堂截然不同,可是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兩者皆是心境所造,只是在地獄中,人會不斷地感到絕望、痛苦,處於地獄者也不知自己已經死亡,這一部分又似乎與中國所描述鬼魂執著的性格是一樣的。 在地獄中,最危險的就是「喪失心神」,代表當一個人失去了自我意識便等於陷入地獄而不可自拔。 自殺者之所以會下地獄,就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存在的希望而讓絕望與悲傷擄獲了自己的意識。 那麼,如何從地獄回到天堂呢。 當男主角在地獄要將女主角救回天堂的那一段,說明了人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這股力量甚至可以推翻一般人所認定不可改變的規則。 只要「愛與希望」夠強夠堅持,能夠喚醒其他已經失去希望的人的意識,我們就等於是將他從地獄之中救了出來。 本片是採取心理學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天堂與地獄。 天堂是什麼。 在塵世之中如何創造天堂。 天堂所顯現的就是自己心中最美好、希望的。电影的欣赏与评论
相关推荐
算机会自动判断。 在听写过程中,您可以通过多次重播来听写,也可以将要听写的句子的中文释义显示出来,但分数增长的速度就慢些。 听写练习时,采取了特殊的记分机制,既具挑战性,又使您看到自己在进步。 (即语音训练) 如果说对话练习和听写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您练习英语的听力;那么即时语音训练功能的目的,则主要是练习您用英语说话和发音的能力。 本软件设计的语音训练步骤如下:进入全文影视对话的界面
,以 加強學習效果。 微處裡機控制實習 ⅠⅡ 科目名稱 微處裡機控制實習 ⅠⅡ 科目代號 必/選修 必修 選修 科目屬性 一般科目 專業科目 實習科目 實務科目 實驗科目 部定 科目 校訂科目 科目 來源 自行研發 依現有課程進行調整 課程發展中心建議參考科目 適用科別 電機科 科 科 科 科 學分數 4 開課 年級 /學期 三年級 上、下學期 年級 學期 年級 學期
应选择介质吸收低的 ,然后考虑的是温度系数 ,绝缘电阻 .综合考虑应首选介质吸收最低的聚苯乙丙烯介质电容器 . 3. 在采样 保持电路中的应用 在这种电路中的最关键的是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应以选择绝缘电阻最高的介质为首选。 如果频率较高,还应考虑损耗因数,通常在薄膜电容中,损耗因数均可以满足要求。 4. 作为耦合电容器 既要将交流或脉冲信号 “无衰减 ”的耦合到后级,同时又不能影响后级的直流工作点
通信 电源 ④ 通信铁塔 通信铁塔 结构 土建及公用专业 建筑、结构、电气、设备、通信工艺 3 广电类 备注 ① 广播电视中心设计 广播中心工艺、电视中心工艺、民用声像系统工艺、自动化系统工艺 音频信号处理、视频信号处理、建筑声学、电声、节目传输、特殊空调、特殊照明、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及专用网、数字视频工作站系统及专用网、有线电视系统、通信自控 系统 ② 广播电视发射中心 中波发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