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内容摘要:

众不 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重‚显绩‛、轻‚潜绩‛,善于包装、精于造势,甚至欺上瞒下,编造‚ GDP神话‛,制造虚假‚政绩‛,为个人树碑立传。 五是混。 即当官做老爷,不思进取,认定‚无过便是功‛,不冒风险、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怨天尤人。 这也是个人主义支配政绩观的一种结果。 错误的政绩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样的。 一是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造成发展的片面与畸形,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浪费,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二是滋生、蔓延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消除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 不答应。 ‛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看政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实践是主体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客观实际为前提,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基础。 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果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 实践既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 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 坚持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只有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的业绩,满足大多数人民意愿的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业绩,才是符合实践标准的真政绩。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真正的政绩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 ‛这样的实绩,不是虚张声势喊出来的,也不 是‚做秀‛做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说实话、重实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为评价标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