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内容摘要: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人的个性、潜能和价值观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 程。 高校改革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既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又要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要把教师育人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高校办学层次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 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 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时代的依专业办学或以资源办大学的苏联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高校向综合性方面发展,但是也要扶持一些老牌的专科院校和技工学校,澄清大学和专科学校的办学定位。 目前正在进行的高校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 三、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互相适应和有机配合的关系。 要在发展中处理速度和效率、结构和质量等矛盾,使其达到功能配套和效益最佳。 要注意协调发展和改革、稳定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内部各要素、环节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智力支撑,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 首先,高校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要以稳定为前提,要注意循序渐进。 高校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堡垒”,注定了这种改革的复杂性。 改革肯定 有困难,但不改革肯定不行。 但是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发展为目标,评聘分开、竞争上岗、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等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导向。 其次,要协调好校内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诸如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以及老中青教师之间的利益分配。 管理部门要广泛听取民意,完成从行政治校到最终实现教授治校的转变。 再次,要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单位、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