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笔记07神经系统内容摘要:

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 3)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γ 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 4)神经肽:包括阿片肽、脑 肠肽等。 ,有的呈现兴奋性效应,有的呈现抑制性效应,这种不同主要是由突触后膜的特性决定的。 八、中枢抑制 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 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 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 EPSP 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 九、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包括三类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 : 投射部位 丘脑核团 投射特点 功能 特异性投射系统 皮层特定感觉区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投射 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弥散投射广泛皮层 髓板内核群 广泛投射 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或醒觉状态 :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其投射特点有:( 1)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的;( 2)身体各部的传入冲动在皮质上的定位恰 似倒立人体的投影;( 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十、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快痛传入纤维: Aα类,慢痛传入纤维: C 类纤维。 : (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 3)主要由交感传入纤维传入,但食管、支气管痛觉由迷走神经、盆腔脏器由盆神经传入,而腹膜、胸膜受刺激时,体腔壁痛则由躯体神经传入。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 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 K+、 H+、 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记忆方法: 致痛的物质必须全身各组织均存在,而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