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回顾与展望内容摘要:

系列作品。 此外,瑞典 “生态循环城”计划,日本 “大生态回廊都市”构想与美国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设计竞赛都显示出对生态思想的重视。 1993 年 4 月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和国家建筑师协会 (UIA)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建协第 18 次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为会议主题。 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与社会持久性列为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核心 [27]。 1996 年伊斯坦布尔大会更是在城市建筑领域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做了进一步推动。 另外,生态设计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建筑领域的实践。 例如,英国建筑师Richard Rogers 在西班牙 Mallorca 岛总体规划中,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创造与自然相平衡的社区。 墨西哥建筑师 Elizondo 在某地区进行生态抢救规划,使衰退地区得到复兴 [27]。 对于国 内来说,《 21 世纪议程》是中国建筑界可持续发展研究启动的号角 [28],特别是将人居环境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因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研究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映射就是生态城市的构建。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起源于 Edward Howard 的田园城市理论,他先后设计建造了英格兰 Letchworth 和Welwyn[29],充分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断升华, 20 世纪 70~80 年代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1975 年,理查德瑞杰斯特等人在美国成立了以“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城市生态组织。 此后在加州伯克利发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建设活动,产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 5 期 2020 年 5 月 5 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1984 年瑞杰斯特初步提出了生态城市原则, 1987 年又在论著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原理 [30]。 1987 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 Yanitsky 阐述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实施阶段 [31]。 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自然地理层次(即时 空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社会 功能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文化 意识层次。 并将生态城市的实施分为基础研 究、应用研究、城市设计、建设过程和形成城市有机组织五个阶段 [31]。 Yanitsky 的生态城市理论已经能够包容已有的城市理论体系。 1990 年,为了联合各方面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城市生态组织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 [32],会议提出了基于生态原则重构城市的目标,之后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在澳大利亚、塞内加尔、巴西、中国等国家相继召开,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 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印度班加罗尔、巴西库里蒂巴 [33]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怀阿拉市、新西兰 怀塔克尔市、丹麦哥本哈根、美国克利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 [29]等。 我国江西省宜春市从 1986- 1991 年也开展了生态城市的试点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34],马鞍山市也于 1996 年完成了生态城市规划 [35]。 最近, 中国的海南、吉林等 8 个省份编制了各自的“生态省建设发展规划”,广州、深圳、厦门、长沙、贵阳、扬州、绍兴、宁波、常熟和海宁等大中城市已经完成或正在编制各自的“生态市建设发展规划”。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于 2020 年出台了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这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注入了极大的 动力。 3 发展中的不足与欠缺 由上述可知,生态设计在各领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设计领域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它不仅反映了人类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实践范畴提供了基本生态框架,使人类能够重新审视城市、建筑、景观、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以及自身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 但是,目前生态设计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欠缺与不足。 思想层面 —— 价值体系尚未形成 在思想上,生态设计始终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统一的价值体系,设计师大都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理解把握生态设计,生态价值在设计中更多表现为形式或者形状 的表达。 事实上,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不是形状、空间和形式,而是体验。 传统设计人员过分偏重设计对象美学价值或经济价值,往往忽视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以至于影响其美学 —— 生态 —— 社会整体功能发挥。 设计中最优秀作品应当结合美学、生态和社会需求。 因而,探索与引导生态观念如何与美以及功能相融合才是生态设计前进的方向。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生态设计应形成一套以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为基本出发点的规划和设计的综合价值体系。 然而,这方面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 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 5 期 2020 年 5 月 6 操作层面 —— 实施框架尚未建立 伴随着全球生 态认识的觉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日益增强。 但其中确有少数投机取巧分子利用这一热点,滥用生态标签谋取私利,使得生态设计领域出现鱼龙混杂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因为生态设计研究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没有一套固定程式可遵循,也缺乏统一标准进行评判;另一方面,由于生态设计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而设计师一般都从本专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很好地结合其它相关学科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系统研究,缺乏横向整合。 另外,目前生态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专家学者往往对其抱有犹豫观望态度,他们在肯定其意 义的同时,常常囿于现实原因望而却步,或将之简单化、表面化。 在操作实施上,虽然学术界早已提出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框架,但不知这一框架究竟如何界定、如何实现。 生态设计所涉及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怎样才能使之得以完美的统一,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实际可行的操作框架,既能够体现出生态设计精髓,又能够作为各设计领域评判标准。 因此,生态设计一方面需要不同专业学科的横向整合,形成可操作的统一实施框架;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纵向深化、细化其框架,为设计过程提供一整套统一、有效的评判标准。 4 实施中的障碍与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 一帆风顺的,生态设计亦然。 目前,造成生态设计在设计领域内难以真正实践推进的原因除了生态设计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以外,更主要的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 1)设计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