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原理教与学参考资料内容摘要:
次、多侧面的系统方式变化。 与此同时,人类对自身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从而带来价值观上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只要是代表着时代方向的,就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反映到学校教育目的上来,使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信任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这种影响与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相比,显得隐蔽,是一种无形的影响,然而却更深刻、更根本,影响的时间也更 长久。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本质观与教育 历史上人的本质观的争论,与教育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对于教育的本质、作用、任务,以及教育方法的观点也就不同。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原在于“灵魂”,真理在于人的心灵里,人学习知识就在于自我认识。 所以,他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获得知识。 因而教育方法上创立了“产婆术”。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是在投生时受惊吓失去了对“理念”的记忆。 因此,他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回忆”。 教育只是帮助学生恢复自 己固有的知识。 宗教神学教育,根据人的“原罪”说,视教育为拯救灵魂的手段。 各门学科都带有神秘的宗教性质。 教育方法呆读死记,重视肉体体罚,认为体罚能摧毁“魔鬼的基础”。 夸美纽斯是人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生来既然都具有“知识”、“道德”、“信仰”的种子,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天赋“种子”的发展。 主张对一切人授予一切教育。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因而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来平等。 他说儿童生来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所以,他便极力倡导自然教育。 18 世纪旧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和狄德罗 ,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深受其人的本质观影响。 他们重视教育,甚至强调“教育万能”,也是同他们人性善论有密切关系。 赫尔巴特在人性观上是性恶论者,认为人生来存在“不驯服的烈性”,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强调“管理”,提倡“强制”、“监督”和“惩罚”。 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同样是受人的本质观的影响。 孟子从人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美德来自先天,因而认为教育的作用即在于恢复人的善性,教育作用就是“求其放心”,教育方法上倡导“存心”、“养性”,“自求”、“自得”。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但通过教育可以改变。 所以,他主张教 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使人改恶从善。 因而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后天环境的影响作用,强调“师法”、“正礼”。 董仲舒、韩愈根据人性“三品”说,认为教育作用对上品者可以“就学而愈明”,对下品者只能使之“畏威而寡罪”,只有对中品者才可以通过教育导而上下。 宋明理学基于他们对人性的“理”、“气”说,主张教育的作用是“存天理、去人欲”。 教育方法则提倡“居敬穷理”的内省和自我修养。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观同教育思想密切相关。 对人的本质认识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 以往的教育思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多是 同对人的本质缺乏科学认识有着密切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产生为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石佩臣主编:《教育学基础理论》, 9798 页,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如何划分年龄阶段,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都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 通常划分为乳儿期(零岁至一岁)、婴儿期(一岁至三岁)、幼儿期(三岁至六岁)、儿童期(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柳海民著:《教育原理》, 224225 页,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第 2 版。 关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比起自发的环境影响来说,它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它按一定的目的,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实施着系统的影响。 第二,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领导的组织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它对环境自发的影响给予调节、加以选择,充分地发挥良好环境的积极作用,排除和克服掉不良环境给予的消极影响。 总之,新生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教育,特 别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影响的。 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有条件的。 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高出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前者的错误是空想以教育来改造社会,是唯心史观;后者的错误是夸大教育者意志的作用,是主观意志论。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 116117 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关于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 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大。 教育中的“教学相长”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 2.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 3.家庭环境 的效应,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 4.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 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教育如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柳海民著:《教育原理》, 236 页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第 2 版。 第六章 教育目的 关于教育目的 “在这个主要的问题上,我 尽量把眼界放宽一些,以便能囊括当前教育领域中所有的主要观点。 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 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得杰出成绩。 还有一些人提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记忆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 一些人强调艺术与外呢 后,另一些人强调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 所有上述目的对教师来说都是熟悉的,要么是他在培训期间接受的原则,要么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 然而,我怀疑只有相当少的教师有机会对这些目的进行耐心的筛选,仔细的权衡,找出它们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然后再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以决定哪些是最终值得采用的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这是一本值得参考的有价值的书。 关于未完成的人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的人,是有独 特贡献的。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 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正如当代的一位心理学家 [1] 所说的,人类生下来就是“早熟的”。 他带者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 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 所以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受教育的。 事实上,他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 [2]。 这是赞成终身教育的一个主要论点。 我们时代的社会既有过去的经验,也有必需的现成的或潜在的资源(当然我们也不要低估了其中的困难)。 这就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任。 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现代教育原理教与学参考资料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第五大题)答题指导
( 1)胖瘦两位钓鱼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 2)文章倒数第二段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1)胖老人: ; 瘦老人:。 ( 2) 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简要说明。 答: 下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 钓者的形象。 B
现代汉语中“x化”结构使用规则研究
的“ X”全部是名词,没有例外,音节上倾向于双音节的词语,也有少量单音节的民族简称,如:汉化、藏化,但不周遍。 由于是简称,所以表示的意思也比较复杂,比如说“汉化”就有多种理解,可以是“汉族化”、“汉字化”、“汉语化”„„。 目前的数据库中还没有收入“ X”是多音节的语料。 此类“ X 化”结构都不能受“很”修饰,并且全都不能带受事体词,但都可以进入“把字句”。 语义上
现代性的神话:当前时代的反动
形式,从而鼓励人们去在所有似乎是非叙事性的概念中找出种种活跃的意识形态叙事,而如果那些概念本身带有反叙事的指向,就更需要这样做了。 如果这一建议还太泛、太抽象的话,我下面就想在我们当今的语境里作一些更具体的说明。 现代性的幽灵 我在这里提出我对现代性问题思考的四点提纲: 1. 我们必须把现代性概念历史化、阶段化。 2. 现代性不 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