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合集(6)内容摘要:
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 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 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 即对历 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 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 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 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 朱光潜說: “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決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也许这才是项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六、江月何年初照人 ―― 《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 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 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 》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诗人,甚至不入《旧唐书》人物列传。 《旧唐书》只是在贺知章的列传里简略的提到了张若虚。 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是初唐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大家,两人都是杜甫 “饮中八仙 ”诗中的绝顶人物。 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 及与贺知章和张旭。 《全唐诗》里只有两首张若虚的诗,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为《代答孤梦远》。 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 “孤篇冠全唐 ”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属乐府清商曲,据说此曲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在隋唐时较为流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调与境界远在同题的宫廷诗之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诗一开始便立意高远,气势雄浑。 从春江到海潮,从 江树到花林,从月升到月落,从现实到梦境,张若虚给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图景,苍茫深阔,静谧优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四句,历来被认为包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 用闻一多的话来说, “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 此诗结尾有游子思归、离愁别恨等情绪,虽略显感伤,仍不减大气。 奇怪的是,从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一篇旷世杰作了。 自明代以后的唐诗选本里才开始收录这首诗。 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 评价道: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 „春江花月夜 ‟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中说此诗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 ”清末王闿运在《王志 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评此诗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极高。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 “清除了盛唐的路 ”,为雄奇壮美 的一代盛唐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启承作用。 因而,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 闻一多进而称之为是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兼具初唐气度和盛唐气象。 博大,进取,宽容,唯美,已经成为唐朝的一种 “时代气质 ”。 身处初唐与盛唐前期的张若虚,其作品不自觉流露出时代的 “脉象 ”,这是很自然的。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盛世之一。 近来 “盛世 ”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正如本篇引言内指出,春节晚会舞台上的大对联中的 “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 ”,即是一例。 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盛世,即汉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盛世,并暗示中国即将进入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盛世。 大路看来,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的。 汉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国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国家。 而康乾时代,清朝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表现,老百姓的生活也较为丰足,但国家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唐朝灿烂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代之一。 遍观有清一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变得极为僵化而守旧,不见半点雄浑豪放的 诗情,不见多少流传后世的大作。 清朝的悲剧性结局难道与康乾盛世时的自我封闭、文字狱、思想禁锢毫无关联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 《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附: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 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 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 1560 年)。 萧鸾解题为: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 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 “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 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 “令人有山林之想 ”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 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及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 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 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 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 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 《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目的是让樵者明白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的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 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 “道 ”的化身。 渔父做为 “圣者 ”与 “道 ”的化身,由来已久。 《庄子 杂篇 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 “圣者 ”。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 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 “深思高举 “。 屈原不听,执意欲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渔父 莞尔而笑,唱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的歌子远去。 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 “悟道 ”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 “渔 ”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 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 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李太白曾有诗云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 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历史上 “樵 ”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 有人说 “樵 ”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 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 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 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 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 其中渔为首,樵次之。 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 那么渔樵的深 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 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 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附: 《渔樵问答》之对话内容 《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由琴伴唱。 这里录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 “子何求。 ” 樵答渔曰: “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 渔又诘之: “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 樵又答之曰: “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 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 渔乃笑曰: “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 樵曰: “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 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 樵曰: “子亦何易。 ” 渔顾而答曰: “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 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 樵曰: “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 渔又曰: “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 樵曰: “志不在渔垂直钓。 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 渔乃喜曰: “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 樵击担而对曰: “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 ;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 渔乃喜曰: “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 八、胡笳本自出胡中,响有余兮思无穷 ―― 《胡笳十八拍》 以文采武功来看,曹操应该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一个连魏武都欣赏倍至的人物,虽是女流,理应属绝顶人物。 此人就是蔡琰。 做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 文学方面,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 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 郭沫若这样称赞《胡笳十八拍》, “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郭沫若还称《胡笳十八拍》, “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而《悲愤诗》,近人以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论。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 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 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 《后汉书 列女传》称蔡琰 “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 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煮酒论史合集(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