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合集(4)内容摘要:

需要一两年时间, “阴令长发 ”实难置信。 三是据载高宗时放出宫人均为年老色衰者,武则天当时只有 26 岁,当不在放出 之列,且高宗为太子时既已 “见而悦之 ”,自不舍得让她削发为尼了。 李树桐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观点也流传甚广,剑桥隋唐史都记了一笔,但他显然把高宗放宫人和出先帝嫔妃给弄混了,很多人因此和他有过商榷,但他提出的感业寺和蓄发问题仍是引起了人们的思索。 除了对感业寺位置众说纷纭之外,对于武氏出宫的说法也有两种,一种持传统观点认为她确曾出家削发,一种则认为她只是入寺暂住,受李治关照而未削发,过着托名出家实际却是天子外室的生活。 感业寺的具体位置,唐代史料和笔记中均难寻踪影,宋代已无定论。 较 早的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有提到,指太宗去世后将崇德坊二寺道德尼寺和济度尼寺迁址,而将道德尼寺原址改为崇圣宫,作为太宗别庙。 济度尼寺原址改为灵宝寺, “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 ”,因此感业寺便为崇德坊灵宝寺,即未搬迁前的济度尼寺,与太宗别庙相邻,在长安城朱雀街西崇德坊西南一隅(见附图)。 而南宋程大昌则以为武氏出家的尼寺当是搬迁到安业坊后改名为灵宝寺的济度尼寺,而非崇德坊原址,因寺在安业坊,故又称安业寺。 程大昌的说法为清人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沿用,胡三省也以此为通鉴做注。 然考其缘由实为程大昌误解了宋敏求的那句 “以其所为灵宝寺 ”所致。 [2] 然而宋敏求之说亦未见所本,因此仍有学者提出质疑,又有德业寺说,和今感业寺小学之说。 德业寺为皇家内道场,内有尼众数百人,为其后武昭仪埋葬其暴卒长女安定公主的尼寺。 而感业寺小学旧址一说,则认为当在唐宫禁苑之内,据大明宫约有十公里左右,比传统的安业寺说法,都要近得多了。 个人认为近来的一些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大多以推断为主,缺乏文献实证。 如武氏真有随太宗嫔妃出家,当在崇德坊灵宝寺,与太宗别庙崇圣宫相互呼应,于情于理都比较可信,而安业寺说指特意搬迁远离太宗别庙,似乎于理 不合。 武氏再度入宫之后,十分忌讳曾为太宗嫔御之事,立后诏书里也自称先帝宫人,丝毫不提曾经入寺为尼,因此不愿再与感业寺有任何联系,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武氏出家是否有受到李治的特别关照呢。 我们首先看看帝王能否干涉出先帝嫔妃一事,答案是肯定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便载有一例:高祖李渊去世后,他的嫔妃薛婕妤为著名才子薛道衡之女,家学渊源才学出众,太宗皇帝便将她留在宫中教导年幼的皇子,李治曾从其学。 然而李治留下武氏的原因没有那么冠冕堂皇,如要避人耳目的话,皇宫内院反而不如宫外合适。 毕竟,他以仁孝 出名,刚登位便收容父妾难免遭人物议,送出宫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治为人不能算胆小,但他性格中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 以他的性格要能干脆利落地和武氏一刀两断倒是奇怪了。 且从地图上来看,崇德坊和皇宫相距甚远,要连过宫城、皇城,因此二人见面并不方便,也只能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太宗忌日吧(这倒是和旧史所载相符合)。 如果说不多的几次见面已经能让李治情难自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她入宫,那么当时正在热恋中的李治反能做到绝情断义,对情人的遭遇不理不睬就难以讲通了。 一面让武氏随例入寺以全己令誉,一面暗中关照 蓄发如旧,等风头过去再召入宫,这样不清不楚首鼠两端的折衷做法,倒是最符合李治的一向作风。 不是没有真情,但也不乏自私的盘算和顾虑,这便是我理解的李武之情了。 若干年后,他的孙子李隆基跟儿媳杨玉环遭遇激情,也采用了这个办法,让杨氏出家为道士再曲线入宫,也是有样学样,不让爷爷专美于前了 ^_^ 武媚虽不甘心,但当时的她也只能任人摆布,怀着一个渺茫的希望在感业寺住下,名为带发修行,实为大唐天子之别宅妇,身分既属尴尬,前途也暧昧不清,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一个男子脆弱易断的爱情了。 然而新君嗣位,要处理要学习的事 情太多太多,李治自己也表现得颇为热心,太宗晚年三日一视朝,李治却是日日上朝,称 “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 ”,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内, “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可以想见新君初即位踌躇满志的意态,做事也算有板有眼,并非如旧史所言那般无能,对政事毫无兴趣,一心只想塞给别人处理。 对于新角色的新鲜感和责任感,冲淡了与情人分离的相思,复召武氏入宫之事一拖再拖,反正他是皇帝,身边从来不会缺女人,这段时间里又纳了徐婕妤等美人,闲时到感业寺感受一下别样风情,日子过得倒是滋润得很。 但对于武媚来说,情况就不 是那么回事了。 红颜易老春易逝,她已经二十七、八岁了,按照古人的看法,已经算是大龄了。 没有任何名分,没有任何保障,不尴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尼寺里,而对方是拥有三千后宫佳丽的皇帝,传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纳了谁,今日又纳了谁的消息,都是比她更年轻也许更美貌的女子。 而她不能过问,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来了怎么办。 她将何以自处,别人又会怎样看她。 那悠长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将怎样度过。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 年华已经老去,前途 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颤栗。 探究武媚当时的心情,说她不着急是绝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毕竟不敢催逼太紧,怕引起对方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只能采取这样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 《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诗中那个为情爱颠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红灯都看成绿灯 ^_^),是那么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可见当时出现在李治面前的武媚,并不是强悍刚烈的强势女子,展现出的更多 的是 “腕伸郎膝前,何处不可怜 ”的温柔意态。 对于这样一个才华出众、深情柔婉,而又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压力的女子,李治无疑是非常满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种吸引。 当时太宗去世已经很久,李治也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计舆论应该反映不会太大,他开始认真考虑把她引入宫中的事情了。 第一步,当然要征得皇后的同意。 [3] 武则天是如何再次入宫的,旧史上已有不同说法。 有指王皇后阴令武则天长发径直引入宫中的(《唐会要》),有指王皇后建议高宗召入(《资治通鉴》),而两唐书的《武后本纪》则直指是高宗自行召入(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 ”)。 根据大唐制度,皇后虽是六宫之主,大事仍需皇帝亲自下诏,后来武则天虽贵为皇后,处死已贬入冷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仍需向李治促旨便是明证。 刘晓庆版电视剧说王皇后向武则天寻衅,诬陷她偷东西欲杖毙皇帝宠妃,那纯属绝不可能的艺术虚构了。 武则天身份特殊,王皇后绝不敢不奏明皇帝就径直引入宫中有亏皇帝圣德,第一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而皇后为皇帝选妃之事,倒是早已有之,长孙皇后就做过,然而彼时长孙后位稳固,此举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和贤德,和王皇后的情况仍然有所不同。 对付了萧淑妃,来了武昭仪,对她又有什 么好处。 如是为了荐美邀宠,那么推荐的也只会是自己的侍女或是亲身姐妹这样知根知底的人物,哪有满世界乱找枪手的。 就算王皇后年轻识浅,她身边的智囊团也不会这么由着她胡来的。 检验李治的后宫状况,萧淑妃以贞观末年最为得宠,永徽初年李治已是广泛撒网,萧淑妃对皇后的威胁,并不比先前更为严重。 而以皇后的强硬背景,以及嫡妻无罪不可轻黜的法律保障,王皇后又何必突然在这个时候急着对付萧淑妃呢。 史载,王皇后 “性简重,不曲事上下 ”,就是她生性庄重,不善于讨好上面(指皇帝李治)和笼络下面(应指一众宫女宦官了),这样的性格,与其说她会把 武则天藏起来阴令长发包装好了,然后硬塞给李治作 birthday cake,给丈夫一个 surprise 讨取欢心,还不如说李治突然把住在尼寺的女朋友带到她面前,让她大大的 surprise来得可信。 由上所述,个人觉得两唐书武后本纪的说法当更接近真实,武氏实为高宗自己召入,搞那么多花巧,无非为了掩饰李治自己积极主动子纳父妾的事实罢了。 毕竟,《高宗实录》是李治亲自审定,武则天再度修改,李唐后人最终定稿的。 对于李唐皇族来说,李治才是他们的父亲,武氏才是他们的母亲,又有谁会在意那个和李家没有丝毫关系的王庶 人的毁誉呢。 这就是弱者的悲哀,只有任人涂抹的份儿,没有丝毫辩白的机会。 而当时面对着丈夫和丈夫的新欢(旧爱。 )的王皇后,其实也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 她是皇后,因此必须大度。 既然已经无子,那么就不能再嫉妒。 收留下这个新侍女的滋味,大概也就只有她自己知道,恐怕未必是幸灾乐祸地就等着看萧淑妃的笑话吧。 然而就算心有戒备,她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恭谦有礼的侍女,日后将会改变她的整个人生。 而这对于武媚而言,同样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她终于结束了地下夫人的身份,正式成为李治后宫中的一员。 再一次踏入长安宫廷的武媚, 心里想必是百感交集的吧。 十四年,整整十四年。 走过千里万里,她终于又回到这里。 十四年前,她还只有十四岁,还拥有大把的青春和少女的憧憬, “见天子庸知非福。 ”的话语言犹在耳,只是现在听起来更像是讽刺而已。 而今华年已逝,起点甚至更低,只是一个卑微的侍女。 但这已是她花费了无数的辛苦,无数的心机,才能换来的呀。 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曾让任何机会从她指尖溜走,因为,她已经输不起。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 ”, “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 ”, “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於帝 ”, “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 ,得赐予,尽以分遗。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武媚初入宫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 她那低眉顺眼甘心服小的姿态,就连王皇后也深为满意,忍不住为她说好话,一众宫女和宦官自然更是众口一词地赞誉有加。 这种姿态是否为了成就日后废后的大事,个人以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至少在她初入宫时,这是为了能在宫中立住脚的必要举措。 皇后毕竟是六宫之主,得罪了她有什么好处。 而广结善缘,处处多栽花少栽刺,正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凄惶,作为一个曾侍奉过先帝身份尴尬的普通侍女,她可不愿意再被人像垃圾一样踢到哪个寺庙哪个角落里去,这种 “懂事 ”和 “本分 ”下面的凄凉和无助,又岂是别人想象得到呢。 不过,对于下人的笼络也为她打下了良好的人缘基础,日后组建后宫情报网时事半功倍,不仅在争宠上,在和丈夫儿子争权上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后话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了。 在隋末唐初的那段风云岁月,武士彟便是依靠善观时通变迎奉攀附的长才而发迹的,他对李渊刻意巴结所营建起来的良好私人关系,是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就连李渊都忍不住说他谄媚太过了。 可是就算最拙劣的奉承话也比最高明的批评听着顺耳舒心,何况是历经沧桑练达世故又 有相当文学才华的武媚。 这方面,她无疑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但更巧妙更具有女性的细心和慰贴。 和她相比,皇后不过是个不愔世事的贵族小姐罢了,很快就给武媚的几句好话摆布得服服帖帖, “后喜,数誉於帝 ”,这样被人卖了还要帮忙数钱的单纯和无权计,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后位,看在武媚眼中,自是有一番想法的。 那段时光,大概也是李治最幸福的时候。 武媚对于王皇后尚且 “下辞降体 ”,对于这个掌握着她命运的大唐天子更是加倍的小心翼翼,全心全意地迎合奉顺了。 那时的武媚,没有了太宗在世时的顾忌和避嫌,不象在感业寺时的咫尺天涯,而 是全身心都属于他,释放出所有的温柔和体贴。 “屈身忍辱,奉顺上意 ”, “帝谓能奉己 ”,如果说贞观时期的偷情还带着青春期少男对于成熟女性的朦胧的好奇,感业寺的相会还带着挑战禁忌的渎神的刺激,那么这个时候的李治,则是整个人都被她打动和征服,她那以人生经验为底蕴的懂分寸知进退的世故和智慧,显然是王皇后萧淑妃这样一帆风顺的娇娇女所不具备的,更让敏感而依赖性强的李治找到了久违的温柔和依靠。 而她在文学、音乐和书法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才华,也让李治为之倾倒,诗词唱和琴瑟和鸣成为他们愉快的闺中游戏。 这样身兼成熟女性的妩媚和慈母般 温存的女子,正是李治梦想中的极品。 热恋变成迷恋,从贞观二十年到永徽三年,长达六年相思累计起来的情感,让皇帝对旧情人的眷爱很快到了非卿不欢的程度。 如同柏杨先生所说: “一个没有人生经验的年轻男子,一旦落到一个经过长夜痛哭、企图心强烈、年龄又已成熟的美女之手,就像一只苍蝇落到蜘蛛网上,除了粉身碎骨外,很难逃生。 ”她的温柔很快将他淹至没顶,她那似乎能洞悉他心思的微笑,是他一生的劫。 幸运之神终于开始向她微笑,武媚迅速自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占尽皇帝的宠爱,她怀孕了。 大喜过望的李治自然不肯让她再委委屈屈地 做侍女,立即将她提升为昭仪,贵为九嫔之首。 这样的升迁速度,已经不能用坐直升飞机来形容,简直是坐火箭了。 已然失宠的萧淑妃固然是嫉妒得眼睛发绿,就连一向将她视为自己人的王皇后也不由得心惊。 只是怀孕已经这个样子,要生下的是男孩那还了得。 无子始终是皇后的致命伤,于是听从舅舅中书令柳奭之言,收养后宫宫人刘氏之子陈王忠,外朝联络长孙无忌请立忠为皇太子。 这年李治不过 25 岁,照说没必要这么早立太子,可是为了给长孙无忌面子,更是为了报答皇后收留武媚的缘故,皇帝仍然照准了,并以德高望重的老臣于志宁为太子少师。 事实上陈王忠于永徽 三年七月被立为皇太子,当年年底武昭仪便诞下一子,起名为弘,证明皇后的担心绝非无因。 从南北朝起,激烈的社会动荡让世人有种浮生如梦的感觉,一直流传着类似末世论的 “终世之说 ”,余风流于初唐。 民间因有佛教的弥勒崇拜,传说未来佛弥勒将会化身为人普度众生。 后来武则天称帝就利用了这一传说,自称是弥勒化身金轮普照,自己上尊号大周金轮圣神皇帝。 而道教则有 “老君当治 ”“李弘当出 ”的谶语,指太上老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