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中文系应当有“文气”,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论文,教师必读内容摘要:

见得是好事。 现在中文系文学教育用心最多的就是文学研究,学会如 何分析处理问题,以及如何写出像样的规范的文章。 但 “文学”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 概论、文学史和各种理论展示的课程太多,作家作品与专书选读太少,结果呢,学生刚上大学可能还挺有灵气,学了几年后,理论条条有了,文章也会操作了,但悟性与感受力反而差了。 的确有不少文学专业的学生,书越读审美感觉就越是弱化。 翻阅这些年各个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有多少是着眼于文本分析与审美研究的。 大家一窝蜂都在做“思想史研究”与“文化研究”。 其实,术业有专攻,要进入文化史研究领域,总要有些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训练,然而中文系出身的人在 这些方面又是弱项,结果就难免邯郸学步,“文学”不见了,“文化”又不到位,未能真正进入研究的境界。 我们担心现在的文学教育不能改变文学审美失落的趋向。 这和我们老师的知识状况也有关系。 我们许多教授终生从事文学,研究著作可能也不少,但很可能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志业”。 难怪有些学生批评我们有些文学教授没有多少文学色彩。 这些情况可能与学术生产有关系。 就文学史研究而言,也就是八、九十年的事情。 当初为什么要研究文学史。 主要为了开课。 文学史这个学科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产物。 就古代文学史而言,多数专著都是教材。 讲到小说史研究,鲁迅是开山鼻祖,他 1923 年出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教材。 不过那时学生读古书比较多,喜欢文学的也多,鲁迅哈尔滨师范大学郑德杨官方网站 面对的是底子比较好的学生。 但鲁迅的文学史中还是很多感悟,很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