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府发〔20xx〕137号内容摘要:
辱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 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4 ― 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的学习,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切实抓好卫生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重视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环境教育,培养劳动技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加强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肩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 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家庭教育水平。 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第八节 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扩大幼儿入园率。 城镇地区实现“托幼一体化”,努力建立 0—6岁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农村实行“小幼一体化”,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可用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努力扩大学前三年入园率。 ——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行政、教研、― 65 ― 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一批“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形成市、区县(自治县、市)和街(镇)三级示范幼儿园带动城乡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九节 普及巩固义务教育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把义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女童受教育权利。 2020年全市实现 “两基”目标,巫溪、城口两个县通过市级验收,使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 99%以上。 2020年全市接受并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坚持不懈地抓好巩固和提高工作,主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 2020年, 累计 20个区县(自治县、市)实现“双高普九”。 ——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危房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到 2020年年底,基本排除农村中小学库存危房,从 2020年起做到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排除。 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到 2020年,全市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 630所、初中 480所;到 2020年,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 1200所、初中 800所。 改善农村学校食堂、厕所和饮水条件,促进全面达标。 ——加快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步伐。 贯彻执行国家新的中小― 66 ― 学功能室建设规范和学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室)等级评估和乡镇学校图书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实验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 要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体系,加强区县(自治县、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区县(自治县、市)实验教学绩效考核和学生实验操作考核工作,实现实验教学质量、仪器设备和图书的配置水平与使用效益的大幅度 提升。 专栏 2 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 ☆中小学危房改造。 2020年消除现有库存危房,从 2020年起当年新增危房做到当年排除。 ☆寄宿制小学建设。 到 2020年,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 1200所。 ☆农村初中学校改造工程。 到 2020年,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初中 800所。 ☆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到 2020年,城区、农村中小学分别达国家一类、二类标准。 第十节 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加快普通高中学校建设。 到 2020 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学校 30 所,改扩建高中学校 110 所,建成市级重点高中 100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 60 所。 ——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支持农村高中发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比例。 支持― 67 ― 一批重点中学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规模,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注重学校内涵发展。 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注重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在推进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学校特色,扩大办学效益。 专栏 3 普通高中学校建设 ☆新建普通高中 30所。 ☆改扩建普通高中 110所。 ☆建成市 级重点中学 100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达到 60所。 第十一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以中职为重点的职业教育。 积极构建 “一体两翼一组团” (主城区为主体,渝西、渝东为两翼,渝东南为组团)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在 主城区和 人口较多的区县(自治县、市)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的职业学校或县级职教中心;在 渝西和三峡重庆库区集中建设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在渝东南地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组团。 根据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各 区县(自治县、市)职业教育, 促 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和市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 5—7所;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10 所、国― 68 ― 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40 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60 所;在40 个区县(自治县、市)建成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 10 个和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 40个;建成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工程中心 30 个;建成品牌专业 30 个。 ——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 加强以新增劳动力为主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各行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专门人 才;加强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库区移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提高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 ——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普通初中、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再延伸半年或一年学习时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改革。 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产教学研合作、工学合作、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改革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 继续 在农村初中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制度。 ― 69 ― 专栏 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成国家示范性中职校 10所。 ☆新建、改扩建 15个区县(自治县、市)职教中心。 ☆国家级、市级重点中职校(职教中心)分别达到 40所、 60所;建成重点专业30个。 ☆建成市级以上示范高职学院 5—7所。 ☆建成重点实习实训基地 40个,建成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 10个。 建成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工程中心 30个。 第十二节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优化布局结构,建设高水平大学。 支持重庆大 学“ 211工程”和“ 985工程”建设 ;支持西南大学 “ 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 211工程”建设行列 ;加强多科性或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 争取重庆工学院、四川外语学院等高校更名为大学;支持重庆教育学院、重庆警官职业学院等院校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发展;支持部分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并、联合等重组形式做大做强,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支持和鼓励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别是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一所普通高等院校。 ——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适应我市新型工业 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紧缺人才。 强化教学管理,重点抓好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并促进资源共享。 实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和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大学― 70 ― 生能力拓展计划,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评价长效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课程建设。 围绕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 IT等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环保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科 学技术、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技术、创意产业技术等为重点,强化高校“三重”建设。 到 2020年,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分别达到 9个和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博士点、硕士点分别达到 40个、 280个和 750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率分别达到 65%和 90%以上。 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 30个,市级重点学科150个;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100个;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个;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30门,市级精品课程 300门;建设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20个。 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15个。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实施“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 2020年,力争 建成 3—4个国家级和 30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 重点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 积极培育学术精品和名刊,增强高校人文社科综合实力, 取得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 ——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重庆大学城及大学园区建设,加快高校异地迁建或就地改扩建进程,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 71 ― 件和育人环境。 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 求将重庆大学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入住学校之间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教育互通、公共设施和资源共享。 2020年大学城入驻 15所高校,入住师生 10万人以上。 加快江南大学园区和北碚大学园区建设。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建立新型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实施研究生访学制度、学术论坛、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等,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制度创新与管理,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城 市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知识创新,把高校建成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源头;鼓励高校与特色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校企地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等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平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 行业就业,积极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晰学校办学思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渝府发〔20xx〕137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